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巍  贾梦涵  赵玫  高勇  孟浩瀚 《城市规划》2022,46(3):106-114
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人们感知城市形态的重要场所,更是城市规划管控中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街道空间研究从宏观城市视角到微观人本视角、定性描述到定量测度的转变,从四个发展阶段系统梳理了街道空间研究进展与量化测度方法,指出新兴数据与量化方法可以实现以街道为研究粒度、以城市与区域为研究尺度的高精度、自动化街道空间研究,有助于精确评估街道空间形态及其演化,助力系统化、科学化的街道空间整体管控。  相似文献   

2.
城市街道空间品质大规模量化测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规划》2019,(6):107-114
伴随我国人居环境建设从重"量"走向提"质",城市建成环境的科学评估与定量研究亟待展开,街道作为重要的公共领域,其空间品质与活力成为重要的方向之一。本文从街道空间品质的概念、大规模量化方法和空间品质测度方法三个方面切入,梳理了国内、国外街道空间品质量化研究方法的进展。总体而言,街道物质空间的测度在不同的方面已有一定的方法积累,但少有多种方法的集成应用,利用可获得性高的街景图片进行街道空间测度是国际上新兴的研究方向,空间品质的影响机理研究还有待深入,已有研究少有以科学认识为基础的规划设计方法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转型到精细化调整和完善的历史阶段,这意味着城市规划建设的关注点已开始由"速度优先"向"品质追求"的理念进行转变,逐步重视城市中人的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感。在当前城市设计的实施与评价中,急需一套综合、快速的评价体系来对街道空间品质进行评价。文章通过综述分析,利用空间形态数据和街景图片等多源数据,建立街道空间品质量化研究的基础数据库,从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的物质空间构成与主观空间感知的双重维度出发,构建街道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街道空间承载力、街道空间吸引力、出行安全性、环境舒适性以及社会交往性5项评价指标。希望该评价体系能在街道空间建设评价工作中发挥必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城市街道作为集中体现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特征的重要载体,理应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类型。文章通过对合肥市若干典型城市街道的现场行为观察和问卷调查分析,运用空间句法等分析手段对上述街道空间结构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结合SD法来探索空间形态量化指标与空间的感知的相互关系,阐述了人们对街道形态、连续性、绿化、围合感的感知,探索影响空间感知的具体客体指标,并计算其临界值,为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提供量化参考。  相似文献   

5.
街道空间是人们对城市空间进行感知的最基础的内容,城市气味又是衡量街道空间品质的重要方面。尽管如此,由于气味难以被测度与量化分析等原因,城市气味景观至今尚未引起城市研究界的足够关注。文章试将城市气味追踪实验与社交媒体数据相结合,对北京旧城气味进行类别划分,分析旧城范围内的城市气味景观,绘制旧城街道气味地图,并通过社交数据及其语义分析初步检验气味景观地图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以后海片区为重点,分析微观层面的城市气味层次以及气味对片区发展的影响。最后,结合研究成果,讨论城市气味景观研究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8,(Z1)
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及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文章以安庆市宿松县高铁新区为例,对新理念引领下城市设计中的"特色+"与"区域+"策略进行了探索,指出"特色+"的关键是在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因形就势,营造符合地域特征的特色空间;"区域+"的关键是从区域高度强化交通、生态和功能等方面的一体化联系,重塑与优化区域整体空间格局,实现"合而不同"。希望文章提出的"特色+"与"区域+"城市设计应对策略能为今后城市设计编制工作的转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陈虹  刘雨菡 《规划师》2016,(4):5-10
城市空间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的核心要素之一。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城市空间经历了理想空间—功能空间—人文空间—可持续综合空间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社会组织又呈现出自组织、扁平、多元和碎片化的趋势。文章在梳理城市空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思考"互联网+"时代对城市空间造成的影响,认为城市空间的组织将会趋向非均衡发展,城市功能分区将进一步模糊化,土地利用更加兼容混合,公共空间将成为城市空间的关键节点;同时,由于自组织化的时代特征、更广泛的技术支持公众参与及大数据支持空间研究,未来的城市空间尽管有多种不确定性,但其构成将会具有更多的人文因素以及导向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规划师》2017,(2)
街道空间品质影响着人的行为习惯、公共健康水平和城市文化的塑造。为了进一步深化已有的街道空间品质研究,提升特大城市街道环境品质,文章引入街道空间品质量化评价方法,利用街道微观尺度的图像数据,通过要素客观构成分析和使用者主观评价,对北京和上海的街道空间品质进行了测度,发现两地的街道空间品质整体一般,尚需改善。  相似文献   

9.
姚博文 《城市建筑》2021,(11):43-46
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是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街道空间的定义,阐述了街道空间品质的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了已有研究的成果和街道空间品质的量化方法,对已有研究方法进行评价,并得出结论:现阶段街道空间品质的客观影响要素的测度方法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主客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还有待补充,未来研究方向需注重本土研究的特殊...  相似文献   

10.
从快递物流站点布局、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结合"互联网+"背景下城市开放空间以及快递物流的发展趋势,分别从城市规划层面、景观设计层面、技术管理层面对快递物流站点在城市开放空间中的设计模式进行优化,一方面解决物流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使城市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推动城市开放空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罗巧灵  黄焕 《规划师》2009,25(9):54-58
利用GIS技术量化地进行城市空间增长用地选择的原理和方法,构建基于GIS的城市空间增长用地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并研究基于GIS技术的评价数据的获取及模型算法原理,既可为量化地进行城市空间增长用地选择提供范式,辅助城市空间规划管理与决策,又能基于已有的GIS信息平台,在空问信息数据不断充实和扩展的基础上,辅助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似乎在一夜之间充斥了人们的视野。城市与空间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以及新技术和新数据的涌现,驱动我们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与手段。空间数据与分析工具成为主观感知之外帮助人们理解和认知城市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新技术和新数据诱发了新的事物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涌现的技术和数据也改变着传统既有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文章基于数据和感知技术在城市和空间场景中应用的流程,探讨了新技术和新数据对专业领域和公众空间感知的影响,并提出空间感知研究与新技术结合进行工具化与产品化的未来方向。空间研究与设计实践者的经验与知识有机会结合新技术与新数据应用于更广阔的场景和视野中。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新常态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影响分析,提出新常态下的转型期正是城市规划行业凤凰涅槃的关键阶段,城市规划面临着包括存量空间规划作为新重点、绿色生态规划作为新类型、行动规划作为新领域、乡村规划作为新天地以及"互联网+"作为新课题等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城市规划行业如能积极应对变化,当可在中国城镇化后半程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与"智慧"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蓬勃发展,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也需要通过"智慧"的方法和手段寻求更为广阔的研究和服务空间。研究将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标准化、动态化和智慧化三个发展阶段,指出智慧规划是城市规划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智慧规划充分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和P S S等新技术,创新规划管理理念与方法,通过多知识融合和挖掘,力求实现更透彻的信息感控、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及更深入的智能决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已有“街道城市主义”研究中以 街道为个体的城市空间分析、统计和模拟的 框架体系,论文以大数据分析为手段,以贵 阳市老城区核心区域街道为样本,运用街道 活力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分别探索公共服 务性街道、商业性街道、居住性街道、交通 性街道和混合性街道活力的外在表征,研究 各类街道活力构成因素的量化关系。研究数 据表明,与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学校、公园 等高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关联距离和街 道功能密度是影响街道活力的主要因素,其 中与商业中心的关联度及距离是对各类街道 活力影响最大的因素。此外,研究发现一个 有悖于直观判断的结果,南明河对于研究范 围内的街道活力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街道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城市规划与空间治理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文章通过总结国际街道设计导则相关经验,借鉴其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及分类分区进行空间管控的方法,以弹性引导为主要手段,构建"界面—街道—街区"三层级管控、多部门协同的大平台管理机制,并以北京《朝阳区街区设计导则(试行)》为例,详细论述其面向实施的导则编制思路、分类分区的编制框架及共建共享共治的实施策略,以期为类似地区的街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周韬  郑文晖  陈启泉 《风景园林》2019,26(3):99-104
随着对城市建设问题的深入认识,人们对城市街道景观的认知已从三维空间建构转向空间体验与感受。以视觉认知为基础,采用视觉认知画面为手段,对城市街道进行量化研究。以画面占有率的数值变化反映街道景观特征,以画面占有率的样本方差值反映街道景观的连续性。以街道贴线率为影响因素,通过相关性分析,考察了贴线率如何对街道景观特征与连续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29)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互联网+"对企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更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而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正是基于"互联网+"战略与企业人力资源有效融合的角度,分析了"互联网+"对人力资源的影响,并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旨在为促进"互联网+"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度融合和有效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街道,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既承担着基础设施的功能,也是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场所。街道并非简单的物理空间概念,它还蕴含着经济要素和人文内容,一直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市政、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重要的研究对象。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街道的功能以及人们对街道作为公共空间的诉求也随之变化。上海及其他几座城市制定的《街道设计导则》因应了这种变化,《导则》的设计依据、内容、实施和局限成为业内人士的讨论焦点。此外,一些城市的"拆店修墙",也引发了人们对街道空间与活力、有序管理与自发行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更多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期杂志聚焦街道空间的多样性,研究街道的转型、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20.
许云飞 《规划师》2016,(8):18-21
当下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千城一面、缺乏特色"的问题凸显,艺术作为城市再生的手段之一,其介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过程,能够成为建构我国城市空间特色的有效途径。文章探讨了艺术介入空间规划的必要性及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主要阶段,结合三个实际规划案例详细论述了艺术在塑造城市空间特色中的媒介作用,并进一步提出艺术介入空间规划的四个具体策略:分散化的空间布局、人易亲近的空间元素、多功能的空间设计和广泛的公众参与,以期为我国城市规划实践中的空间再生和特色塑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