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2年8月黄河中下游仅发生了常遇洪水,但由于多沙、粗沙区水沙遭遇恶劣,加之三门峡水库运行不尽合理以及泾、洛河流域水土保持较差等原因,致使秦、豫两省部分地区遭受较大的洪水灾害。采取适当措施如改进三门峡水库的运行方式并实行黄河中游大型水库联合调度和生物措施如加强皇甫川、北洛河等多沙、粗沙区的水土保持相结合的对策,是防治黄河中下游洪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河龙区间支流众多,是黄河的主要产沙区。该区是暴雨多发区,年输沙量往往集中于几场大暴雨。该区洪水主要由暴雨产生,爱暴雨冲击,地表和沟道侵蚀的泥沙,随洪水进入河道。本文从场次暴雨着手,根据降雨量与输沙模数相关图,推求出未控区产沙量,并按沙量平衡原理得出暴雨洪水对北干流河道冲淤的作用。暴雨洪水来源不同,对北干流河道部淤 大。暴雨洪水来源于黄甫川,窟野河等多沙粗沙区,河道发生淤积;洪水来自河口镇以上,河道  相似文献   

3.
穿黄渡槽长度是渡槽设计中极其重要的指标,对工程量和投资影响极大。本文结合穿黄河段的实际情况,根据黄河下游实测资料分析、动床物理模型试验、数学模型计算等方面的成果,分析研究了穿黄渡槽缩窄河道后对穿黄河段洪水演进、泥沙冲淤及河势等可能产生的影响,并进行了槽孔水力计算。在此基础上,经综合比较,确定孤柏嘴黄黄渡槽长度为3500m,既满足了黄河行洪排沙的要求,又节减了穿黄渡槽的工程量和投资。  相似文献   

4.
5.
黄河不同来源区洪水粗细泥沙的沿程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冠卿 《人民黄河》1996,18(9):48-49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黄河内蒙古河道洪水期不同流量级洪水的特征及洪水水沙搭配情况,探讨了不同流量级洪水对河道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58—2006年巴彦高勒站最大洪峰流量呈减小趋势,洪水期天数、各级流量洪水出现的场次也呈减小趋势,1987—2006年各量级洪水出现的天数发生变化,小流量级洪水占的比例增大,大流量级洪水占的比例减小;②1958—2006年巴彦高勒站洪水期水量、沙量均呈减少趋势,1987年以后小流量级水量占比例最大,大流量级水量占比例最小;③同一年不同量级洪水的来沙系数比较接近,1987年以后各量级洪水来沙系数增大;④随着含沙量的增大,各量级洪水的单位水量冲淤量增大;⑤小于1 000、1 000~1 500、1 500~2 000、2 000~3 000 m3/s和大于3 000 m3/s洪水河道冲淤的临界含沙量分别为5.0、6.0、8.5、10.0 kg/m3和6.0 kg/m3。  相似文献   

7.
赵业安 《人民黄河》2003,25(12):15-16
对黄河下游历年秋汛洪水的降雨、来水来沙特性以及秋汛洪水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冲刷作用进行了分析。在天然情况下黄河秋汛洪水发生的几率较大,可占花园口站5000m^3/s以上洪峰总数的1/3。龙羊峡等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秋汛洪水的洪峰与洪量均已大幅度减小,地区来源组成发生明显变化,上游来水比重减小,渭河、泾河、北洛河及伊洛河、沁河已成为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区,经小浪底、陆浑、故县等水库调节后,黄河下游秋汛洪水的洪峰流量下降到2000—4000m^3/s。秋汛洪水的特点是洪峰流量较小、洪峰历时较长、洪峰水量较大、含沙量较低。秋季洪水一般在下游不会漫滩,冲刷均发生在主槽内,对抑制黄河下游主槽淤积、维持主槽的过洪能力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不同含沙量洪水对河道冲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黄河下游洪水进行分类对比,系统地分析了各类洪水水沙特性、冲淤规律,着重强调了1986年以来水泥冲淤特性。研究了不同含沙量级洪水对河道冲淤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一般洪水对冲淤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含沙量,高含沙洪水是来沙量,低含沙洪水的来水量。  相似文献   

9.
黄河上游宁蒙河道冲淤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河上游来水沙地区分布不均匀,水沙异源。大型水库修库前,来沙多,宁蒙河道淤积,50年代淤积尤为严重。青铜峡、刘家峡水库运用后,水库大量拦沙,宁蒙河道发生冲刷。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运用后,汛期蓄水削峰,出库中小水流量历时加长,大流量出现机会大大减少,宁蒙河道重新调整,主要表现在;水流挟沙能力降低;河道淤积严重,水位升高,平滩流量减小;河势摆动加剧,滩岸坍塌严重;西柳沟高含沙洪水淤堵干流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黄河下游近十二年不同洪水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各级洪峰在下游的冲淤特点,指出了不同来源区洪水含沙量的沿程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1998年大洪水后国家对长江防洪的巨大投入和产生的可观效益的基础上,对长江中游存在的一系列防洪减灾问题如三峡建库后长江中游的河势变化、中游干流的超额洪水、中下游堤防的设计洪水位、分蓄洪区建设、非工程防洪措施等进行了论述.提出解决洪水安全问题的相关对策,对长江防洪的规划、设计、科研,及流域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试论长江流域洪水灾害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光前  陈敏 《人民长江》2006,37(9):10-12,18
长江是一条著名的雨洪河流,雨量充沛,暴雨洪水频繁,洪灾分布范围广泛。长江洪水灾害主要集中在上游的四川盆地和中下游平原地区;丘陵山地亦时有发生,多表现为山洪、滑坡、泥石流和山崩等灾害;近海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还有风暴潮灾害。简要介绍了长江流域洪水灾害和长江防洪治理情况,分析了长江防洪减灾当前所面临的形势,阐述了防洪减灾思路的转变方向,总结了洪水风险管理的初步实践成果,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洪水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武清  李江  黄涛 《水利水电技术》2019,50(12):98-105
近年来极端气候变化频发,引发局地短时强降雨,易造成超标洪水,严重威胁山溪性河流上的水库安全,由此而导致的大坝漫(溃)坝案例已有发生,且危害巨大,防范和化解此类重大灾害是新时期水库设计和安全运行管理的关键问题。通过归纳总结已建土石坝工程实例,认为水库漫顶溃坝风险主要来源于水文资料短缺、洪水成因复杂和突发性强,水情监测预警预报不到位,抵御超标准洪水时调洪能力有限等不利因素。因此,关注设计洪水的合理性分析及安全性评价,建立对超标准洪水的分析预测和监测预警,合理规划泄洪建筑物的规模以及抗冲结构设置,加强水库排沙预泄措施和梯级水库的联调联控等综合调洪能力的提高,提升非常情况下的应急安全管理能力等,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新建水库工程设计及运行管理的必需措施。  相似文献   

14.
针对潴龙河现状防洪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河道的行洪安全.  相似文献   

15.
河道与蓄滞洪区联合防洪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目前河道与蓄滞洪区联合防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河道与蓄滞洪区联合防洪过程中洪水演进数值模拟的一维模型、耦合模型、全二维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性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揭示了未来防洪数值模拟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可为洪水风险图绘制、洪水预警预报提供重要依据,对防洪减灾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跨河桥梁防洪影响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保障河道行洪安全和桥梁安全运行,跨河桥梁作为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防洪影响评价.结合桥孔过流的实际特点,对跨河桥梁防洪影响评价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防洪评价计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建立了跨河桥梁防洪影响评价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实际工程为例,通过防洪评价计算从桥梁布设、桥底高程分析、河势影响分析等方面对工程做出了防洪影响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科学、实用,可为其他跨河桥梁的防洪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等多种手段分析了支流来水来沙对宁蒙河段淤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宁蒙河段支流来沙量与干流淤积量的相关性较强,是影响宁蒙河段淤积的主要因素之一;考虑支流来水来沙与不考虑支流来水来沙相比,宁蒙河段年均多淤积0.301亿t,1986年以前年均多淤积0.207亿t,1986年以后年均多淤积0.377亿t。  相似文献   

18.
基于马斯京根法的连续的河道洪水演进模型,实现了澧水流域上江垭、皂市水库联合防洪调度,从而得到联合调度对澧水流域防洪控制点流量影响;同时采用水动力学模型对松澧地区控制站点水位模拟。结果显示,除了1998年、2003年特大洪水外,通过江垭、皂市水库联合防洪调度,基本可以保证河道防洪安全,同时松澧地区控制点水位有所降低。而通过江垭、皂市、三峡水库联合运用,松澧地区控制站点的水位仍高于保证水位。  相似文献   

19.
根据赣州市收集的长系列水文样本资料,研究由于强降水而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范围、与特点,提出预防山洪地质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东苕溪流域“08·11”洪水成因分析及减灾防御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杰 《中国水利》2010,(3):50-52
余杭区在防御东苕溪8·11洪水过程中采取了非常规的爆破方法,取得了成功,也引起了国家防总和各界媒体的关注。通过对此次洪水的成因、过程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主要还是运用非工程措施,更多地关注防汛制度、预案的完善落实,更大程度上强调人的主观能动因素,不断提高东苕溪流域的防洪防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