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由于超临界直流锅炉没有汽包,蓄热能力小、惯性小、易超温超压,同时在锅炉启、停过程中存在干态、湿态转换过程,启、停机组时需要平稳、顺畅且快速过渡,否则易发生干、湿态频繁交替,对汽水系统扰动非常大。本文结合某电厂660 MW半超超临界机组带炉水循环泵启动系统锅炉给水控制系统实例,分析了机组给水控制的主要难点和特点,介绍了启动期间由湿态向干态转换过程的特点,以及基于中间点温度的水燃比控制,实现了全负荷范围给水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2.
超临界直流炉的给水控制技术是目前国内热控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干态过程的给水自动控制在电厂应用中比较成熟,而湿态给水自动控制效果相对而言并不理想。本文以利港电厂600 MW超临界机组给水系统为对象,提出了实现湿态给水控制系统的新型的控制策略及湿态给水控制系统投入运行后的相关参数和运行曲线,为国内外超临界直流机组湿态给水控制方案的设计及调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1000MW超超临界机组自启停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海门电厂1 000MW超超临界机组自启停控制系统(APS)的总体设计方案,采用分层控制方式,减轻了机组控制级统筹全厂控制的压力;采用断点控制手段,适合火电机组多种运行方式.介绍了启动和停止过程断点设置及各断点实现的功能,阐述了机组升温升压过程中主要模拟量控制系统的全程控制策略.该总体设计方案和模拟量控制系统全程控制策略已成功应用于海门电厂1、2号机组的启停过程,实现了机组启停过程中各系统的自动投入和退出,尤其是顺利实现干湿态转换及湿态转干态后协调控制系统无扰切换顺利投入,验证了提出的总体方案设计和全程控制策略的合理性,对其他机组APS的设计和调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分散控制系统(DCS)在现代电厂控制中发挥着神经中枢的作用,LN2000 DCS在高寒地区超临界600 MW机组中应用,完成空冷机组的启停、联锁保护、自动控制,特别是超临界机组的全程给水控制、协调控制及空冷系统防冻保护等各项功能。就DCS控制系统组成部分的特点、结构和配置及其设计思路、方案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一期超临界2×600MW机组给水自动控制逻辑中存在的给水泵转速控制在给水泵入口流量低于流量上限值50t/h时闭锁转速输出指令等问题的分析,对给水自动控制逻辑进行了调整给水泵流量上限控制参数、给水调节阀低限、给水泵转速指令分配控制逻辑以及防止给水控制PID积分饱和等优化,使得控制逻辑不仅能满足机组启动阶段对给水流量的控制要求,而且实现了机组启、停及正常运行中的给水全程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二次再热机组控制难点的基础上,介绍了1 000 MW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国产自主化分散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包括机组分散控制系统的设计及技术特点,机组协调控制技术,汽温控制技术,旁路控制技术及机组自启停(APS)控制技术。示范工程的应用表明,该分散控制系统性能稳定可靠,各项性能指标达到或优于设计值,机组实现了启停全程控制自动化。  相似文献   

7.
根据高压加热器工艺,设计了高压加热器自动启、停功能组,并介绍了该功能组控制流程.针对高压加热器自动启、停过程中的温度和水位控制要求,设计了其控制系统.将高压加热器自动启、停功能组应用于河北建投沙河电厂超临界2×600 MW机组的高压加热器控制中,实现了高压加热器的全过程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8.
1000MW超超临界机组微油点火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油点火技术解决了火电站锅炉在启停时燃油消耗量大的问题,以确保锅炉在低负荷下稳定燃烧。文章介绍了上海上电漕泾电厂10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中微油点火系统及其工作原理,并对微油点火系统的控制方案以及涉及到炉膛安全监控系统(FSSS)中的相关逻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印度撒伽迪2×300MW机组的调试经验,分析在锅炉点火、汽机冲转、并网及大负荷运行等不同工况下汽包水位的控制方案以及各种控制模式如何自动无扰地切换,实现锅炉给水全程自动控制,并论述本控制系统在机组危急情况下防御事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康澄杰  曹泉 《湖北电力》2003,27(2):36-38
介绍了在阳逻电厂4专机组实施的的给水控制全程改造,实现点火、升压、并网、升负荷全过程给水自动。优化300MW机组给水控制系统的功能和调节品质。  相似文献   

11.
于继来  柳焯 《中国电力》1998,31(8):28-32
提出了一种在电力系统潮流解算中处理各类潮流控制方式的节点功率模式新方法。在完全不破坏常规潮流解算中网络解算结构的前提下实现了诸类潮流控制方式的节点功率模式分析,为在电力系统潮流解算中灵活地处理各类潮流控制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途径。  相似文献   

12.
徐达 《电气开关》2022,60(1):16-19
随着全球能源化石型能源的日益枯竭,以风电、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发电系统原先单一的能源组成型式发展成多能源组成的混合型发电系统.本文基于风光协调发电系统的基本结构,提出了风光协调发电系统的有功控制策略,该策略从功率平滑控制、功率跟踪控制、频率调节控制三方面展开研究,能够实现风电、太阳能独立控制和...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的风电快速发展,局部地区的风电穿透率已经较高,这给传统的电网有功、无功调度与控制系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分析和总结风电的基本特性,包括波动性、不完全可预测性、低可控性等,以及我国风电一些特殊性如集中开发、远距离传输和直接接入主网等。详细分析了风电接入后需要对传统调度与控制系统做的改进工作,以及计及风电的调度与控制系统的整体框架。研究认为,在有功方面应按照三次、二次、一次频率控制的顺序开展研究与应用,在无功方面则应按照一次、二次、三次电压控制的顺序。同时也讨论了有功、无功调度与控制在发展路线上存在不同之处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一种改进的GSM网络上行功率控制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功率控制技术是GSM关键技术之一,可在保证足够好的通话质量的情况下,降低发射功率,从而降低整网干扰、减少功耗。首先对现有的功率控制算法进行了研究,并针对传统GSM网络上行功率控制算法中对于移动台(MS)上报测量报告处理的延迟性,提出了一种利用中间变量进行预测并加快功控判决的上行功率控制方案,通过实际平台测试,证明了该算法在NP参数小于3的场景中,可有效提高上行功控的效率,从而达到对GSM网络的优化控制。  相似文献   

15.
风火打捆外送是解决风电消纳问题的重要措施,但风火打捆系统联络线潮流重,在发生大扰动时系统失稳风险较大。因此,提高风火打捆系统的暂态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简单风火打捆系统,采用等面积法则分析了DFIG采用定电压控制、定功率因数控制对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DFIG采用定电压控制,在扰动后可以向系统提供较多的无功功率,从而提高发电机电压,增加发电机输出的有功功率,增大减速面积,从而提高系统的暂态稳定性。最后,通过仿真算例分析验证了本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根据风力机的特性,探讨了追踪、捕获最大风能的办法。在分析双馈发电机数学模型和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定子磁链定向控制的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的有功、无功功率的解耦控制策略,详细的仿真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紫外光(UV)灯电路的启动和控制方式,对提高UV灯的工作性能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这里将现代逆变技术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系统相结合,开发UV电源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了一款基于DSP控制的6 kW大功率UV灯电源,采用变频调功控制方法,实现灯的恒功率控制和启动控制。然后以DSP TMS320F2808为核心控制,设计了相应的软件流程。最后样机现场运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电路可行,控制效果理想,满足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8.
风能是一种清洁、廉价、储量极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风力发电是减少空气污染,缓解能源短缺的有效措施之一。介绍了风力发电系统的两种形式和并网运行的频率控制、功率控制、发电机转速控制。最后,简要分析了风力发电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新能源电站自动化系统相互独立,数据结构和通信方式各异,制约了新能源电站电网适应性的提升。提出一种提升新能源电站电网适应性的功率协调控制思路:首先,建立统一的信息模型将新能源电站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友好交互;其次,将监控、功率预测、有功控制和无功控制的功能模块集成,实现不同功能模块的相互协调,提升电站控制的合理性和精细化水平。最后,研发了新能源电站智能功率控制系统,通过实际应用,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模糊PID的离网型风力发电系统功率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离网型风力发电系统的结构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不测量风速及不使用机械传感器,利用模糊PID控制器实现系统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功率控制.在额定风速以下,采用最佳功率给定法进行最大功率追踪和负载跟踪控制;在额定风速以上,利用耗能负载卸荷和机械折尾翼限速相互结合,限制系统功率输出.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离网型风力发电系统在工作风速范围内的最佳功率输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