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合同节水管理的相关要求,持续推进广东省合同节水管理工作,文章分析了广东省现状用水及节水水平,确定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指标及节水计算方法,定量化计算了广东省节水潜力。根据计算结果,2025年相比2020年广东省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潜力分别为7.62亿m3、7.10亿m3、0.15亿m3,合计14.87亿m3,广东省节水潜力较大。合同节水是节水工作的重要部分,研究表明广东省合同节水潜力也较大。  相似文献   

2.
为确保用水总量控制下绿洲安全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以新疆开孔河流域为例,提出基于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地下水安全等约束条件的干旱区灌溉节水潜力计算新方法。结果表明:1)开孔河流域现状年(2020年)地下水开采量为12.97亿m3,灌溉用水总量为34.85亿m3;传统节水模式下,流域中期规划年(2030年)节水潜力为0.74亿m3,远期规划年(2050年)节水潜力为5.02亿m3。2)在节水潜力新内涵下,开孔河流域中期规划年没有节水潜力,且需要休耕18 667 hm2,远期规划年节水潜力为1.77亿m3。3)为防止干旱区次生盐渍化,实现水资源短缺的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在节水后应控制绿洲地下水位在3.5~4.0 m之间。对于水土不均衡的干旱区灌区而言,传统节水思路对绿洲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节水潜力评价过高。  相似文献   

3.
科学论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规模,需要以充分考虑黄河流域节水潜力为基础。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受水区为研究区域,分析了不同行业的节水现状、节水潜力及面临的问题。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现状节水总体达到国内较高水平,但空间分布不均匀;黄河流域毛节水潜力约为25亿m3,净节水潜力约为19亿m3;西线工程受水区毛节水潜力约为21亿m3,净节水潜力约为16亿mm3;农业节水潜力占全流域及西线工程受水区节水潜力的80%以上;黄河流域节水潜力远低于缺水量,且农业节水量难以转让给其他行业;资源性缺水是根本问题,未来需要通过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黄河流域缺水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江苏省工业节水潜力,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工业绿色发展建设,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利用2016~2020年江苏省32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各行业用水效率与节水潜力,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32个行业的用水效率与节水潜力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工业各行业用水效率值均未达到1,工业节水潜力总和为29.82亿m3,各工业行业存在一定的节水空间,节水潜力较大;全省32个行业按用水效率分为4类,并分别对各类的行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具体分析;全省32个行业按节水潜力分为3类,江苏省分行业节水潜力呈现出金字塔特征,高节水潜力行业与中节水潜力行业仅涉及5个行业,但其节水潜力之和占全省节水潜力总和的97%。研究成果可为江苏省工业节水管理及优化工业水资源配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梳理江西省工业发展及用水现状,测算了规划年各设区市工业用水需求,根据“四水四定”原则提出总量控制红线约束下不同节水水平江西省规划水平年工业发展规模初步方案。高、中、低用水效率方案下江西省2025年和2030年工业需水量分别为59.2~61.8亿m3和64.8~70.1亿m3,缺水量分别达到4.81~7.43亿m3和4.08~9.42亿m3;红线约束下2025年和2030年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1 839.5~12 363.3亿元和15 586.7~16 873.5亿元,与常规预测值相比分别减少了1 092~1 615.7亿元和1 132.7~2 419.5亿元。用水总量控制红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西省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提出了水资源刚性约束下未来江西省工业发展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用水总量的控制目标,从控制用水强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两方面出发,利用比拟借鉴方法构建了雄安新区不同时期分行业、分区域的用水强度指标体系。针对用水强度指标的不确定性,利用随机模拟方法预测了雄安新区不同时期需水总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雄安新区建设期、建成期、腾飞期最小需水量在7.5亿m3以内,平均需水量为8亿m3左右,最大需水量达到9亿m3;建议在建立先进用水强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严格用水强度指标的执行监管,确保用水强度指标落地见效,全面推广生活、工业、农业先进节水技术,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促进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7.
车小磊 《中国水利》2022,(23):24-25
<正>眉山市地处成都平原西南部,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56.04亿m3,2021年人均水资源量2155m3,为四川省人均水平的61.7%,属于水资源匮乏、优质水源紧缺地区,主要用水均由市外调入,供水紧缺现象日益显现。近年来,眉山市认真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为统领,深入推动各领域节水控水,用水效率不断提升,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从农业、工业和生态用水等方面识别流域现状缺水状况,考虑新形势下黄河流域水资源条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要求,预测黄河流域2035年需水量约为545亿m3,缺水量约为136亿m3,其中上中游六省(区)缺水量约103亿m3,占比76%,是流域内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解决黄河流域缺水问题的根本措施,上中游六省(区)是主要受水区,一期工程调水80亿m3可基本解决上中游六省(区)生活、工业等刚性用水需求。  相似文献   

9.
陈畅  赵小娥  张义敏 《人民珠江》2023,(S2):468-474
为严格落实节水优先的根本方针,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需通过水平衡测试以了解企业水量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深度挖掘节水潜力。某核电一期工程是中国在西部地区开工建设的首个核电项目,测试期间正常运行期淡水日均用水量2329.7m3,其中除盐水用水量占总用水量45%,其次是一般工业用水占28.1%。测试期间单位发电量取水量为0.045 m3/(MW·h),单位装机容量取水量为0.011 m3/(s·GW),优于GB/T 18916.46—2019《取水定额第六部分:核电》限定值指标。企业在用水管理及节水等方面较为重视,但未达到先进值指标,存在回用水利用率较低、计量率配备不足、生活用水指标偏高等问题,还有一定的节水潜力。通过优化用水管理、提高污废水回用水平、改进用水工艺、更换新设备等可有效提高用水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用水总量控制红线趋紧和用水需求增长的背景下,水成为经济发展的约束资源。为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基于已有统计资料,分析了江西人口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总结梳理了节水成效及存在的矛盾制约;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首要保证生活用水为原则,分析测算得出2025年、2030年生活可配置用水总量指标分别为29.84亿m3、33.29亿m3;合理制定了总量控制红线约束下以水定人定城方案,其中2025年、2030年人口规模分别为4 552.86万、4 587.11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3 685.22km2、3 849.54km2,均在水资源可承载能力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石油开采主要集中在陕西北部的延安、榆林两市(陕北地区),石油开采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3.4%,水资源利用量较大,为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建设节水型社会,有必要对陕北地区石油开采用水定额进行研究。本文采用物质平衡法和注采比法进行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研究表明:在特定条件下,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基本相同;同时考虑辅助生产用水和附属生产用水两部分时,得出的陕北地区石油开采用水定额与采用传统的企业用水平衡分析法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陕北地区石油开采用水定额最终确定为2.0m3/t,与陕西省目前执行的石油开采用水定额(3.0m3/t)相比较,可节水33.3%。研究结果可用来指导陕北地区水资源管理和约束石油开采行业严格执行节水措施,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矛盾。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苏北典型城市水资源利用与城市化发展的相互关系,给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对江苏省淮安市2008~2014年间的城市化进程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用水结构与城市化水平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淮安市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仍有上升空间;淮安市城市化率与产业结构、用水结构的关联性最强,生产用水和工业用水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较大。淮安市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提高城市化水平并以此来间接促进降耗节水。研究成果不仅可为淮安市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为苏北乃至整个江苏省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最大力度地发挥滇中受水区农业节水潜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拟对滇中受水区农业节水潜力进行估算分析.以2017年为现状基准年,2030年为规划水平年,基于滇中地区气象站、实地调研等数据资料,拟定5个节水发展情景,利用水利部推荐的农业节水潜力计算方法计算各情景下的农业节水潜力,并进行区域粮食安全与节水投资效益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4.
根据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需要,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对节水和治污的要求,探讨江苏省城市生活、工业用水现状,以及存在用水浪费、节水意识差、水重复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分析了季节变化、生活习惯、城市规模、不同行业、生产工艺、管理水平等影响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因素,并对其用水发展进行预测,提出了城市生活、工业节水依靠科技进步,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防治水质污染,以节水为中心,以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完善法规,加强执法,建立节水型社会,通过5~10a的努力使江苏省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指标达到先进国家20世纪90年代末的水平,实现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保护用水水源,实行计划管理,推广应用节水器具,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用水效率,防治环境污染,建立投入机制,促进节约用水等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针对城镇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第三产业4个方面的节水目标,进行节水潜力估算,确定规划水平年2015年和2030年总节水量分别为6.5883亿m3和13.1985亿m3。  相似文献   

16.
为了挖掘通辽市科尔沁区农业节水潜力,对该区农业用水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农业节水指标参照体系,主要采用定额比较法分析了该区现状年和规划水平年的农业节水潜力。结果表明:现状2006年科尔沁区农业总节水潜力为16 785.59万m3;规划年2015年农业节水潜力为15 710.90万m3,目标节水量为11 986.83万m3;规划年2020年农业节水潜力和节水量均为8 782.95万m3。2007—2015年,全区需要新增农业节水面积3.92万hm2;2015—2020年,全区需要新增农业节水面积2.18万hm2。  相似文献   

17.
综合考虑区域水资源水量和水质两个因素,以供水净效益最大、区域总缺水量最小、COD排放量最小为目标建立区域水量水质联合配置多目标模型;为提高算法的计算精度和全局寻优能力,对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了改进并用于模型求解。将模型用于江苏省靖江市水资源配置研究,结果表明:基本方案和节水方案下的用水总量和COD排放量均在其限值范围内,节水方案下供水净效益比基本方案低3.0亿元,缺水量和COD排放量分别比基本方案低1290万m^(3)、1062.7 t,说明得出的配置方案合理可行。在节水方案下进行区域水资源配置,在缓解区域缺水状况的同时,能够有效减少COD排放量,可为解决区域水质型缺水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吉林省伊通河生态需水量年内分配情况,采用流量历时曲线法分别对位于伊通河中下游的农安站及上游的伊通站的历史流量资料进行分析,得到伊通河农安站和伊通站的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分别为4 693.66万 m3和303.52万 m3, 分别占年径流量的15.46%和4.80%;同时采用Tennant法和最小月流量平均法对伊通河最小生态需水量进行估算验证。Tennant法估算得到的最小生态需水量与流量历史曲线法较接近 。结果表明:在天然情况下,伊通河生态需水量的年内分配过程符合于实际水量分配过程,即多水时需水量多,少水时需水量少。农安段生态需水量可以有限地保护水生生物栖息地;而伊通段水生生物栖息地已经退化或贫瘠,需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治理。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和“第三极”,青藏高原水资源变化对我国乃至周边众多国家的水资源安全及人民生活均产生深远的影响。利用《青海省水资源公报》及《西藏水资源公报》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Person相关系数法对1997—2018年青藏高原地表及地下水资源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青藏高原水资源分布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布态势,水资源分布极其集中,主要集中在山南、林芝市,雅鲁藏布江流域及藏南诸河流域。②1997—2018年青藏高原地表水资源量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地下水资源量呈显著下降趋势(-166.4亿m3/(10 a))。水资源变化趋势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大部分地区地表水资源(98.3亿m3/(10 a))及地下水资源量(58.0亿m3/(10 a))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南部西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地表水资源量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地下水资源量呈显著的下降趋势(-195.4亿m3/(10 a))。③青藏高原近年来气温呈十分显著的增加趋势,上升速率约为0.49 ℃/(10 a),北部青海省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南部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综合降水与气温的影响,降水量变化是青藏高原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采用M-K法对径流序列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以突变前序列作为计算生态需水的依据;其次采用Tennant法、最枯月平均流量法、Texas法和7Q10法计算生态需水;在此基础上,计算各断面全序列生态需水保证程度,并结合典型年过程进行具体分析。以淮河干流息县、王家坝、鲁台子、蚌埠4个关键断面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4个断面径流序列分别在1980年、1984年、1977年、1989年发生突变;非汛期的生态需水值分别为16.2、33.6、106.5、124.4 m3/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