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依托喀斯特地貌营建,是反映山水、建筑、城市三者和谐共融的经典杰作。通过古文献信息采集、现场踏勘等方法,借助历史地图转译、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与机理。研究认为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可划分为成长期、全盛期、成熟期3个阶段;厘清了不同阶段风景建筑的分布特征、建设目标、营建特质与发展态势;揭示了风景建筑依托优越山水的选址智慧、呼应空间结构的秩序建构、基于价值导向的审美意境等营建机理,以期对桂林风景建筑形成新的理论认知,也为未来风景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回顾自然度概念产生与国内外自然度评价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我国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评价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立足风景名胜区系统内部特征及外部干扰,进行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指标评级的确定,采用G1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的确定。最终给出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等级的划分及内涵,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划分为自然、较自然、半自然、人工四种类型。本文旨在通过构建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来进一步实现风景名胜区自然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相地、形象、空间、园林、入口等几方面探讨了山岳风景名胜区建筑的表现,又从保护、开发、管理几方面分析了山岳风景名胜区建筑的经营。  相似文献   

4.
从阐述生态敏感性分析应用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必要性出发,评析国内外风景区生态敏感性研究现状;以典型山岳型风景区——武汉市木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构建适用于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从人文、自然多角度测定生态敏感性;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块和叠置分析模块,采用空间多成分综合分析方法,进行单因子评价和多因子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分为五个等级;进而匹配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分区、分级保护对策;探索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科学评价与规划对策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识别山岳风景特质对中国山岳风景遗产的传承、保护地域风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首先,将山岳风景遗产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自然与文化要素进行风景特质识别,完成风景特质分区;其次,从时间与空间完整性维度进行赋分评价,总结出管护分级区域;最后,基于风景特质识别与评价结果提出保护模式。【结果】1)泰山城景表现为“自然山川基底—史前人类聚居—宗教山岳崇拜—城山风景融合”的演进过程;2)将泰山地域划分为20种典型的风景特质类型和43个风景特质区域,归纳出3类特质类型(历史遗产、自然生态、村镇聚落);3)基于时空完整性评价标准,将泰山风景遗产划分为3级管护单元(一级管护、二级管护、一般管护);4)提炼山岳风景遗产的保护模式,总结了9种不同模式的保护等级、保护对象和保护价值。【结论】定义了山岳风景遗产的内涵,提出了时空完整性视野下的山岳风景遗产保护方法,为保护地域风景、优化自然保护地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毛华松  漆媛媛 《风景园林》2020,27(11):23-28
回归历史语境的区域风景营建机制研究,有利于突破囿限于风景物质空间的静态研究现状,还原历史风景与区域山水、政治经济等的复杂关联。以城址未变、保存良好及有史料延续的严州古城为例,基于营建主体认知的历史园林分类,并结合类型空间分布、建设主体和重建频率等,分析、归纳了3个区域风景营建特征:1)依托优势山水资源的风景空间分布;2)基于风景营建主体的多元类型实践;3)人文与自然双重影响下的关键风景点。系统阐释了影响区域风景生成的自然、政治、社会因素,对理解和传承中国区域风景营造的历史经验,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7.
曹如姬 《山西建筑》2007,33(36):25-26
通过对五台山风景区寺庙建筑的调研,探讨了山岳风景名胜区旅游建筑设计指导思想,并总结了山地风景区旅游建筑组织的三个要点,为山岳风景名胜区旅游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风景名胜区的建筑设计需要遵循现场的地形特征,满足景观要求,符合生态特色。文章对铜仁九龙洞风景名胜区升级改造工程的规划及建筑设计手法进行分析,从总体布局、功能设置和建筑形态等方面论述,进而对风景名胜区的建筑如何做到与环境共融共生展开探讨,以期能够为同类型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将中国古代的自然山水园林与当代风景名胜区的建设相结合,巧妙利用自然山水来展现中国园林精髓,传承中国园林文化。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如何通过情感的判断营建山居建筑,并通过山居建筑这一媒介试图为当代人营造一处心灵寄托之所。以石花洞风景名胜区为例,从相地、立意、布局3个方面来论述两大重点山居建筑的营建手法,从而构建可居可游的自然山水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10.
《建筑与文化》2009,(4):88-93
五莲山风景名胜区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市区东北与东丰县交接处,距202国道1公里,距市区中心9公里。是集仿清代皇家庙宇建筑群落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1994年10月向社会开放。  相似文献   

11.
从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入手,对其地形、地貌、分类、道路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出其基本特征及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得出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可持续游道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风景名胜地营建对于"关系""整体"等理念十分重视。然而,目前风景名胜区对于自然人文系统的完整保护重视不足,不仅导致风景名胜区之形支离破碎,亦使其内在精神逐渐丧失。研究紧扣风景名胜区自然与人文高度融合这一特征,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人文系统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甚至共同升华结晶、并在人的精神层面合为一体"这一整体性定义为基础,探索由"单独的要素"上升到"整体性"层面的价值识别思路。进而提出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概念,即指"风景名胜区多层次整体性所具有的系统功能和精神意义",构建了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识别框架,并以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进行实践应用,以期对现有风景名胜区价值识别理论与实践形成补充。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对国内外传统村落生态营建理论及实践的总结分析,结合实地考察,从人地和谐角度对传统村落空间营建的生态思想及智慧内涵进行思考,以期以其核心智慧应对多元时代的变化和发展需求。传统村落选址布局、资源利用与保护、防灾减灾等空间营建活动反映了古人"相地而生"的自然适应思想、"人境共融"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避险防灾"的生态安全思想,文章进一步揭示了其生态思想背后所蕴藏的智慧内涵:以协同思维指导村落空间建设;以自然过程支撑村落生命系统;以伦理秩序维持村落自然格局。同时结合我国当前城乡建设实践,提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态可持续营建行为准则、生态范式及价值向导。  相似文献   

14.
风景名胜区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高度融合了中国大地多样且深厚的传统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从省域层面探析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风景名胜区的整体价值认知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整性保护。以浙江省57个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人文景源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呈现到浙江省域空间,总结出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和特、一、二级3级人文景源数量的占比特征,以及不同人文景源占比的风景名胜区在浙江省域空间的分布规律,提出风景名胜区人文景源占比与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平原湖泊、政治文化中心、山水游赏活动、宗教活动、军事要隘等因素存在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湖南新化县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紫鹊界梯田所在地习溪河沿岸的典型乡村聚落为研究载体,分析比较习溪河上垌的正龙村、中垌的龙湘村、下垌的大匠村在沿习溪河的不同地理位置、地形特点、自然小环境而形成的具有地缘、亲缘关系的三个不同聚落集群。从聚落空间构成中的选址、布局、建筑单体特征等,研究上述乡村聚落赖以生存的梯田文化特征、传统营建手法、乡土建筑技艺在现实条件下延续、传承与革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风味、乡土和风景每一处能构成为集体记忆的场所,都是当地风土人情的集合。我们怀念家乡的风味,这风味之中蕴含着风土人情,乡土建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冲刷,那些乡土建筑逐渐成为了风景,其营建智慧也指导着风景建筑的创作,成为了留存在乡愁中一抹风味。本研究专题,以乡土建筑和风景建筑为线索,探索与自然共生的营建智慧,从乡土民居记录、古典园林营造、风景建筑设计、城乡聚落规划等多个层面出发,落实到建筑学中关于建构逻辑、场所精神、聚落形态等本体问题,或依托调研的一手资料阐释其本质,或以营建智慧的提炼为核心,指导当代设计实践。期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与业内从业者及高校师生分享,共同探讨与自然共生的营建智慧。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质量,促进其在旅游大环境中的个性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文章在分析我国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以灵通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例,从现场调研、规划定位、分区布局、项目设置、数据指导、精品化发展建议等方面探讨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特色规划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荆州城市区域风景营建具有江汉平原典型性与自身特殊性,为探究其结构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内容分析法、历史信息地图转译法对历史文献中的风景要素进行分类识别,在ArcGIS平台构建风景数据库进行空间分析。得到风景要素点342个,完成地图转译272个,归纳为自然、人文风景两大类,共包括10细类,分析表明该时期风景结构稳定、类型丰富;风景分布呈不均衡集聚形态;风景营建受到山水基底、城镇聚落与区域交通网络以及传统风景营建思想影响。在传统风景分类及识别方面有一定的创新,研究结果以期为荆州地域性风景体系乃至江汉平原城市传统风景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马军山 《中国园林》1996,12(1):45-47,53
因山构亭,就是依顺地形的变化而构筑景亭。在我国455个各级风景名胜区中,山岳型约占60%以上,而山岳风景又很多与亭有关。一个构筑恰当的亭,可以使自然风景得到升华;而一个不顾环境,妄自尊大的亭常成为自然和声中的杂音。因此,在对中国山岳风景构亭范例分析基础上作因山构亭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概论 自然,一般指客观的物质世界。自从有了人,自然便有了美恶之分,风景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体会到的认为具有美感的那部分自然。也可以说,风景是人和自然共同作用的产物。由于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人对自然的作用方式、力度也有所差异。在西方,自然风景以保持原  相似文献   

20.
纪俊双  高翅 《华中建筑》2014,(1):107-111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荷景营建历史悠久,历代吟咏不断,景题丰富多样,拥有湖畔、湖塘、池塘等多种生境类型。东湖荷景与其自然和人文环境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具有独特的美学与空间特征。美学特质源于自然野致的传统意象,流于多样的东湖荷文化,成于荷之时代气息,表现为"北秀南幽,东城西野"的自然形象,科教为主、生态农耕为辅的文化意蕴,动态、动境、色彩集成的序列体验,文化、社会、生态、经济综合的环境效益。荷景空间由水体、地形、林木等景素限定而成,呈开敞、半开敞、线性、闭合等空间类型,广阔、宜人、亲切等多样的空间尺度。特质是东湖荷景营建的本质追求,是其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