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辽宁省盖县熊历温泉地热属低温热水型资源。井口水温变化在82—84℃之间,可采动储量3000吨/昼夜。地热发电及综合利用系统,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通过省级鉴定,  相似文献   

2.
我国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目前已发现水温在25℃以上的热水点(包括温泉、钻孔及矿坑热水)在2600处以上,分布广泛。温泉出露最多的省区是西藏、云南、台湾、广东及福建,温泉数约占全国温泉总数的1/2以上。其次是辽宁、山东、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每省温泉数都在50处以上。  相似文献   

3.
各地温泉     
《地热能》2007,(4):25-29
1.北京小汤山温泉 小汤山温泉位于北京市城北约30km的小汤山镇,西距昌平区政府所在地约13km。温泉出露于大、小汤山,据1956—1958年调查,大、小汤山南侧有天然出露的温泉11余处,泉口标高约37m,水温21.5—50.0℃,最高泉水温度见于小山温泉疗养院内的西泉和东泉,分别为50℃和42℃,合计泉流量约6300m^3/d。该泉历史悠久,是全国著名的温泉之一。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偶,受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板块俯冲挤压与应力作用影响巨大。在这组方向互为垂直、性质相反的合应力作用下,孪生了一组互为垂直、性质相反以NWW与NNE走向为主的活动性断裂,地幔岩浆便沿这组活动性地堑式断裂及其复合、汇合的通道上涌,形成温泉,并在地壳深度5km左右分布有残存岩浆体或高温热储层。这组最新活动性断裂制约着温泉、地热能的分布、储存、储量、温度。  相似文献   

5.
新疆地热资源较丰富,分布在南北疆十四个县,已查明蕴藏地热能的大小温泉有六十一处,水温在27~52℃之间。早在四五十年前,当地群众就利用温泉水洗浴和治疗疾病。例一,福海县阿拉陶山中有一温泉被  相似文献   

6.
陈墨香  邓孝 《新能源》1995,17(2):11-16
分析和讨论了中国地热资源形成和分布的地质构造-热背景温泉分布的基本特点及其地热学属性、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分地地地下热水的赋存特点及形成机制、中国热水资源量级的初步估算及其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7.
高子英 《地热能》2006,(6):23-24
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热能。云南省处于特提斯地热带中部,地质构造非常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断裂异常发育,尤其是喜马拉雅运动表现最为强烈,对地热的储存运移起到控制性作用。因此.地热资源非常丰富,类型也很齐全,具有温泉分布广、数量多、温度高和流量大等特点。全省有地热露头点的县、市106个。据现有资料.共有天然霹头点654处,居全国之冠,其天然流量亦名列前茅。其中低温温泉(25—40℃)286处;中温温泉(40-60℃)235处;中高温温泉(60—80℃)94处;高温温泉(80—100℃)29处;大于100℃的高温温泉10处。热泉总流量7587.62IMS,天然热流量165285大卡/秒,地面散流量33400大卡/秒。钻孔110个,总流量1778L/S,天然热流量28299大卡/秒。总计天然热流量226984大卡/秒,折合标准煤102.26万t/a。近年来,由于人们认识到地热的特殊作用,人工出露点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8.
沈金山 《能源工程》1995,(1):6-7,13
采用集中供热已成为城市现代化的一种措施,以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本文主要对城市供热系统选用蒸汽系统还是热水系统提出一些看法,以供商讨。 一、几种形式的集中供热系统 1、水蒸汽集中供热系统 由热电站(或热力站)向外供应蒸汽,经蒸汽管网把用户所需品质的蒸汽直接供给供热区用户使用。除特殊用户需要高压、中压参数的蒸汽,须单独设置高、中压管路外,一般蒸汽供热系统都选用压力低于1.5MPa的低压管路系统,在满足用户用热需要的同时,可减少系统投资,增加发电效益。由于蒸汽沿管路流动有较大的压力损失,故供热半径一般不能太大,在5km以内。 2、热水集中供热系统 按照温度范围,热水集中供热系统一般可分为:高温热水系统,水温高于150℃;中温热水系统,水温在110~150℃;低温热水  相似文献   

9.
在油田的采油生产过程中,在油水混合物通过加热炉加热分离后,产生了大量需要回注地下的低温热水,在回注之前的水温通常在35~42℃。由于这部分热能品位低,不能直接利用。如果利用热泵技术,消耗少量的电能或天燃气,就可以供出85℃以下热水供油田生产和建筑采暖。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山西位于汾渭地堑带,运城、临汾等五大断陷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热水型地热资源。现已查明温泉和人工揭露的地热水井200多处,其中水温40~89℃的温泉和地热井50多处,井深3~800m,中低温地热水每天总流量40多万 t,水中含有 CO_2、偏硅酸、锶、锂、锌和  相似文献   

11.
日本新日铁和三菱重工两家公司,将原来在钢铁厂中放入大气的300~500℃中低温余热节约回收发电,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热水发电装置(功率5700千瓦),在新日铁八幡钢铁厂已开始试运转。它解决了原来认为在技术上不可能实现的用热水运转汽轮发电机这一难题,成为划时代的节能装置。钢铁厂中在500℃以上的高温余热,历来回收用作发电或空气预热之用。余热中有四分之一是300~500℃的中低温余热,因为发生源分散,而且发生量也经常变动,以往在技术上难以经济地回收利用,只能放到大气中浪费掉。该装置是把中低温余热用热水形式回收,用热水直…  相似文献   

12.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构造层传热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全炳杰  罗高乔  马博  董士奎 《节能技术》2004,22(3):40-42,51
本文针对以哈尔滨为代表的寒冷地区的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传热特点和铺设方式,建立了构造层内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热工性能,确定了构造层内温度分布、地板表面温度分布、单位面积散热量等设计指标与管间距、水温、表面材料之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13.
小汤山温泉是我国著名的温泉之一,它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平县内,据记载己有700多年的历史。热异常区的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现己打了十一口热水井,水温多在50℃~62℃之间,单井出水量平均1,000吨左右,己利用的有九口井,主要用于采暖、洗浴疗养、养鱼、地热温室育苗、种植蔬菜等。北京市规划把小汤山的地热资源列为第一个重点开发区。  相似文献   

14.
椒畔温泉是沙县境内发现的唯一一处温泉,有较高的开发潜力。通过对温泉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物探工作成果等进行分析,探讨了温泉的成因模式,认为椒畔温泉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资源,温泉的成因与区内向斜盆地构造、北东向断裂、岩层富水性及侵入岩侵入情况关系密切,该温泉值得开展进一步的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15.
依据山西中部断陷盆地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太原盆地基底的地质构造特征,预测太原盆地平原区地下深部隐藏着丰富的地下热水,确认两个岩溶裂隙水系统,论述盆地热热源、地下热水形成的地热地质条件、热储分布、以及热水的化学特征,并提出地下热水的开发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16.
皖南地区地热资源较为丰富,地下热水露头9处,其中7处沿着研究区北东向深大断裂及其次生断裂带出露,2处在具有断裂发育的构造盆地出露,说明区域地热与深大断裂和构造盆地关系密切。根据已有资料统计和已出露地热的特征,将皖南地区的地下热水赋存模型概括为断裂带状热储和构造盆地带状兼层状热储两种概念模型。皖南地区主要为中低温地热,研究区已出露地热多位于地温梯度较高处,一般位于莫霍面和居里面深度较浅的部位。对区域内15个调查点进行大地热流值计算,一般为40~80m W/m2。通过对深大断裂和构造盆地的地球物理解译分析,划分了断裂带状地热潜力区和构造盆地带状兼层状地热潜力区。具有地热潜力的深大断裂主要有高坦断裂、汤口断裂、岭-盘断裂、旌德断裂、绩溪断裂;具有地热潜力的构造盆地为宣广盆地、沿江盆地和绩溪盆地。  相似文献   

17.
周卫 《节能》2002,(6):39-40
1前言热水系统是炼油厂催化联合装置重要的公用工程系统之一。某炼油厂联合装置由 10 0万t a常压装置、80万t a催化装置、2 5万t a气分装置组成。热水系统涉及到联合装置热水站、分馏、稳定、气分四个岗位。热水系统利用分馏塔的低温位热能 ,并通过蒸汽加热器作为分岗位气体分离的热源 ,但是由于分馏稳定岗位的操作不合理 ,使得分馏稳定岗位可利用的低温位热源不多 ,热水出分馏稳定岗位温度一般只有 95~ 98℃ ,而热水去气分温度要求在10 8~ 110℃ ,这样热水站为了保证气分的热源 ,不得不加大E16 0 2的加热蒸汽量 ,其加热蒸汽用量高…  相似文献   

18.
《地热能》2008,(2):21
经过多年地热资源的勘测,上海市在浦东的三甲港地区发现低温地热田,该区域处于上海地区唯一的一座古火山口,在火山口喷发的堆积物玄武岩层内找到了第一股天然温泉。经鉴定,该温泉深2302m。水温35℃,水量丰富,水中富含硫化氢和氟等矿物质。  相似文献   

19.
福州温泉名闻全国,温泉资源位于市中心,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独一无二,福州中心城区日可采温泉水1.48万m^3,平均水温达70℃,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以休闲、度假、健身旅游为主题的温泉养生旅游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永安-晋江断裂带上温泉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其对地热能的控热作用,结合地热能分布区经济特点,提出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