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螺旋角度不同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螺旋角度分别为25°、30°和40°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性能进行了试验与研究,同时对螺旋角度为25° 30°和40°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与传统的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性能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螺旋角为40°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传热效率最高,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壳程传热效率都比传统的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效率高.  相似文献   

2.
王安军  高磊  江凡 《压力容器》2007,24(9):1-3,8
主要对18°,25°,30°螺旋角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性能进行了测定与研究,同时又进行了18°,25°,30°螺旋角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与传统的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性能的比较。即从试验中得出了螺旋角为30°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传热效率最高,又得出18°,25°,30°不同螺旋角度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壳程传热效率都比传统的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效率高。  相似文献   

3.
分析设计的直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明万 《压力容器》2007,24(2):30-34
简要介绍欧盟EN13445—3:2002标准中附录B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在CAD系统中三维样图直接设计的实现过程,着重讨论了点、线、平面图样的三维设计。该设计法模拟了传统的手工设计过程,易于接受和掌握,并在制鞋CAD系统中达到了实用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直接工程环境下基于相似性的变异工艺设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直接工程的概念。给出直接工程环境下变异设计的抽象描述,并分析其特点。对变异设计中的相似性类型进行研究,提出基于总体层和特征层相似性比较的变异工艺设计方法,给出有关相似元的比较算法。该方法已用于指导实用型CAPP系统的开发。  相似文献   

6.
对螺旋角为12°,18°,30°,40°的单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进行传热性能和壳程压力降性能测试,并应用英国传热协会的换热器计算软件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进行计算,得到了相应结构下的总传热系数和压力降.然后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并进行曲线回归,得到了壳程对流换热系数和压力降的经验计算公式,该公式可以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设计计算和数值模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升现有可调式单向阀的流动特性并减少压力损失,在阀体内部(即插装阀和连接板之间)适当地塑造、布置了孔和流道。通过与通道主轴成一定角度进行额外钻孔的方法,改进了流道的几何形状,并用CFD模拟计算了标准阀体和改进后新方案的流速和压力损失,将钻孔角度从90°改进为78°,将流量系数确定为0.30~0.59。结果表明,改进后的II型比I型压力损失降低了30%~40%,A→B方向的最大流体流速降低约30%,文中提出的改进方案可有效减少压力损失。  相似文献   

8.
季学文 《机械工程师》2023,(7):109-111+115
介绍了可调式单向阀的研究成果。为了提升现有阀门流动特性和减少压力损失,在阀体内部即插装阀和连接板之间适当地塑造、布置了孔和流道。通过与通道主轴成一定角度进行额外钻孔的方法改进了流道的几何形状,并用CFD模拟计算了标准阀体和改进后新方案的流速和压力损失,确定了钻孔角度和流量系数。结果表明,改进后的II型比I型压力损失降低了30%~40%,A-B方向的最大流体流速降低约30%,可见文中提出的改进方案可有效减少压力损失。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简单的直接驱动字符型LCD的设计方法,简化了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硬件设计。讨论了字符型LCD对驱动电压的要求,单片机与静态、动态LCD的接口原理,并给出了相应的驱动程序。  相似文献   

10.
采用塑性功曲率(plastic work curvature,PWC)准则和非线性有限元技术相结合的直接法计算了工业封头产品的塑性压力和塑性接管载荷,并将其与其他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PWC准则塑性压力在理想塑性分析条件下与Cloud-Rodabaugh极限压力和ASME极限压力很接近;PWC准则塑性载荷以总塑性功作为结构整体塑性失效的全局指标,其应变硬化分析条件下的结果能反映材料应变硬化对封头强度的强化效果,克服了TES(twice elastic slope)准则需凭经验选择变形参数的缺点;直接法避免了弹性应力分类的困难,方法简便。研究表明,基于PWC准则的直接法是解决板翅式换热器封头这种复杂结构分析设计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列管式换热器壳程的减阻与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以及传热过程出发,分析了列管式换热器主要传热的途径,针对换热器壳程结构的优化,介绍了近年来列管式换热器壳程减阻与增效技术的进展及相关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板式换热器的换热与压降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倪晓华  夏清  萧渊 《流体机械》2002,30(3):22-25,32
针对目前板式换热器换热计算关联式较少的情况,对目前已在文献中发表的一系列单、两相流体的换热系数及压降的计算式进行了总结,并对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做了探讨,可以为系统仿真和板式换热器的设计教育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现场的压缩空气为工质,分别对花瓣状翅片管(PF管)与低肋管在螺旋隔板的支承下的传热与流阻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花瓣状翅片管比低肋管具有更优越的传热性能,在同等的传热量下,PF管螺旋隔板换热器的气侧传热系数比低胁管螺旋隔板换热器高出20% ̄50%,其压力损失比低肋管低30% ̄40%。  相似文献   

14.
微型换热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微槽式微型换热器和烧结网丝多孔式微型换热器的传热与流动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几种微型换热器的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根据单位体积传热系数的大小,几种微型换热器的传热性能从好到差依次为:烧结颗粒多孔式微型换热器,浅槽微型换热器,浅槽微型换热器,深度比为3:1的深槽微型换热器,烧结网丝多孔式微型换热器,深度比为6:1的深槽微型换热器。但烧结颗粒及烧结网丝多孔式微型换热器的压力损失比较大;从传热和阻力损失两个方面综合评价,深槽结构微型换热器优于其他几种微型换热器。  相似文献   

15.
代乾  方艳  樊建斌 《流体机械》2006,34(10):75-78
对直接接触式二元冰蓄冷系统制冰罐内的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对影响制冰罐内容积换热系数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容积换热系数对制冰速率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波形折流杆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综合性能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严良文  吴金星  王志文 《压力容器》2004,21(4):10-12,22
对波形折流杆换热器与传统的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及壳程流阻性能进行了工业实验研究 ,结果证明 ,波形折流杆换热器的综合性能优于传统的折流板换热器  相似文献   

17.
地源热泵U型管换热器夏季工况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U型管换热器设计是土壤源热泵系统应用的关键,埋管深度、管内流速、土壤初始温度、运行模式等都是影响其性能的主要因素,利用上海地区所建设的不同埋深U型换热器(60m,90m)土壤源热泵试验装置,进行了夏季工况试验,测得热泵运行前土壤初始温度分布;测试了热泵机组间歇和连续运行时换热器的换热情况;还针对不同埋管内冷却水流速,测得到了单位孔深换热量,结果表明增加冷却水流速并不能一味地提高其每延米换热量,埋管内冷却水流速存在一个最佳值。  相似文献   

18.
集成管箱型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空调热泵系统中所用的CO2跨临界循环管壳式换热器,管侧流动的是CO2工质,换热管的内侧压力相对较高,高压大约为10MPa;壳侧流动的是水,基本是常压。采用高温高压换热器需要按照压力容器设计标准,会使整个换热器设备较为笨重,并会造成系统设备成本提高。针对CO2跨临界循环的特定要求,设计出了耐高压防泄漏的集成管箱型换热器,在确保安全性的同时,使系统结构紧凑,技术难度降低,从而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可以促使CO2跨临界循环更快的走向实际应用。文中还对换热器管路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准确度较高的可用关联式来计算CO2流体在气体冷却器和蒸发器管内的换热系数。  相似文献   

19.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运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软件和FLUENT软件对一种新型人字形组合板式换热器及四种新型导流区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设计参数的新型人字形组合板式换热器换热系数和压降,得到优化后的设计参数;从流型、压降、出口流体均匀分配程度等方面对市面上常见的2种导流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4种新型导流区,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其导流效果。结果发现:新型人字形组合板式换热器J型板较市面上常见的M型板的综合性能更优。当组合板中大波纹倾角板片(②板片)的倾角为60°,波纹截距为18 mm、16 mm或者14 mm中某一值时,随着组合板中小波纹倾角板片(①板片)波纹倾角增大,无论是冷流体还是热流体,表面传热系数和压降均增大。当①板片的波纹倾角为30°或40°,②板片的波纹截距变化对组合板片的性能影响不大;当1板片的波纹倾角为50°,②板片的波纹截距变化对组合板片的性能影响较大。导流区的设计对流体分布情况起主要影响作用。市面上常见的某种常规型导流区导流效果差,压降大,某公司M系列巧克力块型的导流区导流效果较好,压降小。4种新型导流区比常规型导流区的导流效果更好,压降介于常规型和巧克力块型之间,其中新型导流区Ⅲ的导流效果最好,压降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