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正国家能源局副局长王晓林6月14日在"第二届绿色经济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上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坚持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王晓林表示,"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58%以内。为达到这个目标,国家将继  相似文献   

2.
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额的比重将达到15%,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15年下降18%,清洁能源发展任重道远。为实现上述目标,"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大幅度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逐步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提高能源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国家电网》2011,(11):15-15
按照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水电新开工规模应达到1亿千瓦以上,水电发展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贾常艳 《电器工业》2014,(12):45-47
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作为非化石能源的潜力股,核电、水电、风电、光伏在优化能源结构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014年清洁发电受到了国家政策的鼎力支持,实现2020年的目标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5.
正在刚刚过去的5年间,为促进清洁能源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完善了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能可再生能源的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体系,同时加强了清洁能源发展的标准建设,使得清洁能源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和装备制造能力不断提高。据相关机构统计,"十二五"期间,非化石能源发展装机从2.9亿k W增加到5.3亿k W,年均增长  相似文献   

6.
能源资讯     
<正>电力工业进入清洁发展新阶段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发布的《中国电力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6年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达36.7%,比上年度提高2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3.5%,比上一年度提高1.4个百分点。我国电力工业进入了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灵活智能的发展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我国电力结构调整,把发展风电、水电、太阳能等非化石清洁能源作为主攻方向。新型能源占能源结构的比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国家正加速推进能源革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电气化水平,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据测算,预计到2050年,我国能源发展会出现"两个50%",即在能源生产环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超过50%;在终端消费环节,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超过50%。浙江省丽水市已提前完成这个远景目标:2018年非化石能源生产在一次能源中占比为64.73%,电能在  相似文献   

9.
程路  邢璐 《中国电力》2016,49(1):174-177
中国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承诺到2030年左右C02排放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对该目标的内在要求以及对能源电力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实现碳排放尽早达峰并降低峰值,关键在于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以及清洁电力的发展。支撑该目标,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将分别达到50%和39%,通过电网跨区输送消纳的可再生能源占利用总量的40%。  相似文献   

10.
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调整能源结构在雾霾严重的今天,已经成为共识。而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则被认为是当务之急。这些措施的落实关键在于加快发展特高压电网,推进"一特四大"战略和电能替代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能源从以化石能源为主、清洁能源为辅,向以清洁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的战略转型。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国家电网公司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在《人民政协报》刊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本刊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变压器》2015,(12)
<正>国家能源局11日发布消息说,"十三五"我国能源发展要重点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深化周边和沿线能源国际合作,推动重大能源项目落地,并继续推进核电、水电、火电及特高压输电"走出去"。国家能源局当日发布的消息说,该局近日召开全国"十三五"能源规划工作座谈会。会议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将围绕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增加天然气消费比  相似文献   

12.
0引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发展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使命[1]。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制定了明确的节能减排目标,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水电是国际公认的可再生能源,具有调度灵活、运行成本低等特点,在优化能源结构、减排温室气体、防洪减灾、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1]。配套建设一定规模的抽水蓄能电站,已经成为发展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新能  相似文献   

13.
正"雾霾"一直是困扰我国的重要环境问题,减少传统能源使用,增加清洁新能源的使用是今后能源利用的主要方向。根据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规划,提出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增加清洁能源使用,到2017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3%。风能作为我国第三大电源,将会迎来快速发展。1.风电行业发展情况经过2006至2010年五年间,几乎每年新增装机量超过100%的增长之后,2011年初期,随着政策的变动,此前积累的产能过剩问题突然爆发,风电  相似文献   

14.
<正>到2020年,全面启动能源革命体系布局,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根本扭转能源消费粗放增长方式,实施政策导向与约束并重。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消费比重进一步降低,清洁能源成为能源增量主体,能源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非化石能源占比15%。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为  相似文献   

15.
高雅 《国家电网》2013,(12):34-39
蒋莉萍:绿色能源主要是指非化石能源,但我认为,对于绿色能源的认识最终耍立足于消费这个层面,所以对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也应该放在绿色能源的范畴里,绿色能源的概念应该体现一种从开发转换到消费,各个环节都能做到环境友好,清洁高效,容易获取。  相似文献   

16.
胡星洁 《湖北电力》2017,(12):41-44
世界能源格局正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传统化石能源虽然仍将在未来几十年占全球能源消费主导地位,但其比重正快速下降。清洁能源开发技术迅速发展,投资大幅增长。中国是全球能源消费大国,也是清洁能源技术及投资大国,在当前世界能源格局转型期,可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发挥尤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受近年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十二五"期间能源行业发展态势波动明显,特别是电力行业,加之相关政策和规划不断调整,"十三五"期间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目标的不确定性增大。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根据新形势下的变化构建了能源电力规划方案,基于规划方案重点提出了灵敏度分析和最大缺额分析2种方法,用以量化各类非化石能源的规划执行偏差对目标百分比的影响,并提出弥补方案。研究表明,水电、核电的开发进度及其消纳通道的建设情况,是影响目标百分比的主导因素;目标百分比能否达到15%,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电与核电是否能按规划完成开发利用;若2类电源的开发利用不足以达到规划目标,可以通过增加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予以弥补,但如果水电缺额达到58 GW以上,或者核电缺额达到27 GW以上,非化石能源"15%目标"几乎无法达成。加快建设川藏水电送出通道,有助于解决弃水问题,是实现非化石能源"15%目标"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能源资讯     
正CP161001我国非化石电力消费逐年上升9月6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等机构在北京举行的G20能效论坛上联合发布"重塑能源:中国"项目成果报告显示:2050,年中国非化石电力占全国电力消费的比重可达82%,其中,可再生能源将提供68%的发电量。中国在2025年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将比2010年降低42%。  相似文献   

19.
《山东电力技术》2012,(5):24-24
中电联在26日举行的“中国电力主题日”启动式上指出,为完成新能源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新增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2.33亿千瓦。其中.水电发展将成为近期清洁能源发展的“重头戏”.根据规划.13个大型水电基地的合计装机容量约3.2亿千瓦,约占中国水电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的60%,具有很好的集中化开发和规模化外送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2016-2030)》。《战略》提出,到2020年全面启动能源革命体系布局,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根本扭转能源消费粗放增长方式,能源自给能力保持在80%以上。到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0亿吨标准煤以内,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左右,新增能源需求主要依靠清洁能源满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达到目前世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