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化和归化在近年来一直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原因在于翻译既要满足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和韵味,又要使读者能够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也正是翻译的难点。以谚语翻译为例,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相当数量的谚语,但风俗习惯和地理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语言、文化差异,致使在译文语言中很少可以找到意义完全相同、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谚语。如何处理谚语翻译中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及语言差异?本文将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谈英汉谚语的互译。  相似文献   

2.
释意理论揭示了译者从源语输入到译语产出的认知过程,开启了翻译动态研究的理论先河.该理论重视意义,排斥(源语)词语.认为译者翻译的是意义,不是词语;主张以语篇为翻译单位,反对逐词翻译;也追求"忠实"、"等值","等值"是在语篇层面上的意义等值;在翻译策略上,提倡归化法;对译员素质也提出了要求.今天看来,该理论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也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在此对其"意义出壳"假说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3.
主要分析商标的零翻译策略,梳理其中直接音译法、优化音译法、转译法和移植法等具体翻译技巧,认为零翻译策略虽然使商标的源语信息向的语的传输为零,但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无为而治";零翻译对于商标的国际流通不可或缺,是一种"无招胜有招"的商标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莫纳·贝克将叙事理论引入翻译研究,并提出翻译叙事观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并引入"框架"这一概念将翻译与叙事联系起来.叙事在此指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日常故事,她认为译者解析原文本中的叙事这一过程即是进行"框定"的过程.通过分析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时对原文叙事的准确传达,指出译者在翻译叙事丰富的作品时应灵活采用各种框架对叙事进行设定,据此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以达到准确传递源语叙事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英汉语言在习语、动物联想、典故谚语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及由此而造成的翻译困难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以提高翻译精确性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6.
"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这一理论自从问世以来就受到文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翻译研究派的重视.文学翻译的产出和接受有着"陌生化"审美可以构建的意义之处.本文以"陌生化"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具体语言实例来分析文学语言在语音、语义、语符三个层面的"陌生化"审美构建及文学翻译中译者对"陌生化"审美的再现,并进一步阐释"陌生化"的审美构建与再现必须适"度"而止.  相似文献   

7.
"信"作为翻译原则在翻译实践中有两个预设,一个是逻辑原子论的预设,一个是原文和译文二元对立的预设.前者意味着只要原文与译文语词对应,原文的意义即可准确传达.后者意味着译文必须绝时服从于原文.本文从雏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的观点和培根的"四假相说"出发,从对上述两个预设的探讨八手,对"信"的原则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认为意图通过语词对等来准确传递原文意义是难以达到的;翻译不是复制,是阐释,原文与译文是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译语语篇应是一个有机整体.格式塔心理美学的整体现和格式塔质对语篇翻译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它既能统观全局又能细致入微地指导翻译的整个过程.它着眼于译语语篇的整体形似和整体神似,能使语篇重建达到形神兼备、和谐统一的效果.格式塔心理美学观指导下的语篇翻译是个认知的动态的过程,是个重建源语语篇格式塔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自佛教传人中国,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从此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佛语、佛典、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而在融人世俗生活的同时,其中有一些佛教词汇逐步失去了佛典中原有的含义,成为民间常用的词语、俗语、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等.如"毒"这个字,现在说出来大家往往联想到"毒"代表邪恶的意义.其实佛经中说毒,只表示"不美好的事物、不善良的人格",如"愁毒"就意指"愁苦哀怨".笔者拟在本文中打算将"毒"作为佛教用语中的"后缀"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处理跨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策略.两种策略各有所长,都能在目标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均有其存在的价值.文章以文化色彩浓郁的英汉习语的互译为例,分析归化与异化在解决源语与目标语间文化冲突问题中的应用,认为两种策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可以也完全能够共同服务于跨文化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面对这种时境,坚持依礼而行,以礼救世,<论语>中就具体的记述了孔子对"礼"的一些观点.在对<论语>中"礼"的集注的基础上采用整体结构分析的符号方法与具体文化语境分析的方法,按照<论语>中对"礼"的源起、发展这一流动过程来进行分类,在集注的基础上对"礼"加以解读,以期望接近孔子的原意.按照<论语>中对这一流程的记载,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一是礼之因革;二是礼之本;三是礼-乐-仁;四是礼之规定;五是礼之实践.  相似文献   

12.
公示语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较普遍.究其原因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内因指的是译者的语言文化修养,它是形成"中式英语"的直接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是相关部门疏于管理、不重视此项翻译工作、投入少等方面.为了保证对外宣传的良好效果,我们有必要厘清"中式英语"产生的这诸多原因,以便更好地对症下药来克服它.  相似文献   

13.
公示语翻译代表了城市的人文素质和整体形象,越来越受到公众尤其是翻译工作者的关注.从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公示语的翻译,依据调查的实例对重庆公示语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典籍思想博大精深,通过对<论语>中"仁"的思想含义的英译对比,分析译者在不同时代背景和翻译动机的支配下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指出我们应人性化的去理解译者在其译作中所担负的角色及对作品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文学翻译中"信"与"达"的关系,介绍了钱钟书关于林译小说的"讹"的论述.认为翻译在实现"达"的过程中,"信"是基础,"讹"是补充.文学翻译中恰到好处的"讹",有利于实现"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由于特殊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词很难在译入语中找到恰当的对应词,或者没有理想的翻译方法,这个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翻译界.在此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结合汉语实用语体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指出:汉语实用语体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应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为最终目标,译者应做到"多维"的适应和至少"三维"的选择转换,方能达到有效的文化输出.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七年级评议课本中选有<论语>六则,其中有一则这样的: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本人多次教学,其中对"敏而好学"的解释均是参照教学用书和其他辅导资料上的翻译教给学生:"敏,聪慧","敏而好学"即"聪慧而又爱好学习".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对原文的信息或者形式的偏离被视为误译.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结构和文化方面的不同,因此误译就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翻译现象.由于译者个人的翻译准则和翻译美学思想的不同,一些致力于对原作含义进行创造性地表达、力求传递原作神韵的译作就采用一种"创造性地误读"手法对原作进行了重构.文中拟以美国著名学者Frederick Turner的中诗荚译为例来探讨文化差异下的诗歌翻译的误读与重构.  相似文献   

19.
由于仿拟修辞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因此在英汉语言中成为常见的修辞现象.要有效地将仿拟修辞表达在译文中呈现,传递给他民族的读者群体,就不得不观照表达与接受主体的社会性因素,包括受英语表音性和汉语表意性特点的影响而在仿拟过程中体现的不同语言使用偏好.仿拟翻译应顺应英汉民族社会性的语言使用偏好,采取优先保留仿拟修辞的策略,以实现源语文本跨语符的修辞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中有大量的虚词,虚词相对实词用法多样,所以对文章的理解造成了困难.本文对<论语>中的"与"字进行了穷尽式的统计,然后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经统计,<论语>中共一百一十九个"与"字,文言文写做"舆"字.本文将对这一百一十九个"与"字进行分类,共分为四类,然后分别进行解释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