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阮奕佳 《现代家电》2010,(15):63-63
<正>红外炉是一种远红外加热炉具。它充分利用了远红外射线的穿透能力及共振特性,使锅具从里到外同时被加热,达到快速加热的效果。红外炉的工作原理是辐射元件发出特定波长的射线(远红外线)与被加热物体分子产生共振,使被加热物体由内到外同时发热,从而达到加热的目的。远红外线是波长最长的一段红外线,是电磁波的一种。它是不可见光,但却具备可见光所具有的一  相似文献   

2.
陈希根 《食品科学》1995,16(6):66-67
远红外食品烤炉原理及维修陈希根江西商业科研所330046远红外辐射加热技术是7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由于远红外加热与其它加热相比,有节约能源;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能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和便于实现生产工艺自动化等优点。所以,70年代末该技...  相似文献   

3.
徐景福 《食品科学》1986,7(2):53-57
<正>我国最早应用远红外技术是在1958年,当时使用远红外灯泡。1966年开始推广使用氧化镁管和碳化硅板辐射源。1974年引进远红外加热技术后,各有关单位进行了大量的研制、试验和推广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后,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产品的定点、标准化、系列化生产。这对我国在远红外加热技术的应用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正交原理设计实验,优化方法寻找最佳参数,对纸板远红外加热涂层配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纸板远红外加热涂层中,SiC对干燥效果影响最大,SiO2和Fe2O3次之,TiO2对干燥效果影响不大;(2)纸板远红外加热涂层的最佳配比为SiCSiO2Fe2O3=312;(3)远红外加热涂层制备简单、干燥效率高,对纸板.加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远红外干燥及杀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远红外干燥及杀菌□杨瑞金邵佩兰远红外加热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非常广泛,并且其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大,远红外加热之所以受到极大重视,因为它具有以下优点:(1)在食品加工的加热温度范围内,远红外加热具有较高的热辐射率;(2)可把热直接辐射到被加热物体的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电饭煲中采用远红外辅助加热对米饭主要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PME/GC-MS)的方法,对比通过普通电饭煲蒸煮和通过改造的远红外辅助加热电饭煲进行蒸煮的米饭挥发性成分。结果:对于东北长粒香米与泰国香米,加载了远红外辅助加热装置的电饭煲都能检测到含量更高、种类更多的挥发性成分。其中,在红外辅助加热顶层最高温为105℃时,蒸煮效果最好,其产生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含量高于红外辅助加热顶层最高温为101℃和115℃的电饭煲,并远高于普通方式加热电饭煲。结论:远红外辅助加热有利于米饭挥发性成分的生成和富集,可以作为米饭增香的潜在技术。  相似文献   

7.
樊书德 《食品科学》1982,3(10):20-23
远红外加热技术在食品烘烤应用以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防止食品污染,保证食品卫生,有利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改善工人工作条件等方面,远红外加热和其它传统加热方式相比,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远红外加热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外辐射的发现,并广泛的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军事和各种科学研究领域,对加热干燥、探测、检测及分析提供了新的手段。经过远红外科技工作者们的努力,远红外加热技术日趋成熟。加热元件四初始的红外灯、碳化硅板等发展到80年代的乳白石英管、微晶玻璃灯等,直至9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远红外定向强辐射器。加热方式由密闭保温型发展到了开放型,电能辐射转换效率由40%提高到78%以上。  相似文献   

9.
《网印工业》2007,(4):48-49
涿州市蓝天特灯发展有限公司为印花、印染行业推出不同型号、不同波长的高强度近红外辐射光源。该光源是替代乳白色远红外加热及碳棒红外加热的理想产品。其特点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介绍远红外加热技术的特点和机理,对远红外涂料用于明火加热炉的前后情况作了对比,结果显示该涂料可使散热损失明显降低,热效率提高16%以上。  相似文献   

11.
染整工艺应用远红外加热技术的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期刊登的内容为远红外加热技术应用于染整加工的意义及推广应用的关键,在于运用好远红外辐射加热技术三原则即最佳光谱匹配、定向集中辐射和最佳综合效益,并论证了最佳光谱匹配原则。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直接用现有设备做试验比较麻烦等问题,设计一干燥能力为1.4 kg/h(干菜)的小型蔬菜脱水试验台.该试验台的远红外辐射加热装置采用定向辐射器,整个加热系统的单位热耗为3.59×10(3)kJ/kg(H(2)O),热效率达71.89%;供、引风管均采用变径设计方案,保证了各层干燥箱对热量和风量的不同需求;采用并流引风和组合加热技术方案,试验过程中稍做调整,即可实现热风加热、远红外辐射加热和组合加热3种加热方式,可降低试验成本,为该设备的进一步研究及其产业化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松花粉为原材料,研究远红外加热对其杀菌效果、灭酶效果、脂质氧化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并分析了灭菌破壁松花粉在加速氧化过程中色泽、过氧化值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远红外加热可显著降低松花粉中微生物含量,且加热温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灭菌效果越显著。松花粉在100℃加热15 min或110℃加热10 min即可达到灭菌要求,此时,脂肪酶灭活率、类胡萝卜素损失率、游离脂肪酸含量和过氧化值分别为55.21%、40.67%、1.95 mg/kg、0.46 meq/kg或61.65%、39.83%、2.27 mg/kg、0.45 meq/kg;此外,在此作用条件下,松花粉的基本组成成分和氨基酸含量未发生明显损失。在加速氧化过程中,远红外灭菌破壁松花粉(FI-100-15和FI-110-10)的色泽未发生明显变化,过氧化值、己醛和己酸含量略有增加,但变化趋势较小。表明在100℃加热15 min或110℃加热10 min的作用条件下,远红外灭菌不仅可有效杀灭松花粉中的微生物,还可延缓脂质氧化速度,提高其储藏稳定性,是一种潜在的松花粉灭菌方式。  相似文献   

14.
远红外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红外线所固有的特性已引起国内外许多食品专家高度关注,并就这一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展开深入的研究,其中部分技术已应用于食品工业.本文从介绍远红外技术加热的原理和特点出发,阐述远红外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途径及今后发展前景,借以改造传统食品加工业,提升食品加工技术创新,推进科技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一种我们关于中药热敷的技术研究,采用远红外辐射同时加热中药外敷疗法,具有综合功效,适用于腰肌劳损、肾虚性腰痛、内科、妇科等疾病的保健治疗。疗效独特,无毒、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楼福芝  葛存宪 《丝绸》1991,(6):50-51
采用半导体远红外加热技术设计的新型评茧仪烘箱,克服了原红外灯泡烘箱的光束会聚、温度不均匀、热利用率低等缺点,使干燥过程具有茧壳不需翻动、干燥均匀、不易烘焦、色泽符合标准要求,不发可见光线、不伤视力等优点。实践证明:烘干时间缩短一半以上,节能30%以上。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远红外加热处理对麦胚品质稳定性、蛋白质溶解特性及乳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远红外加热麦胚20 min,麦胚中水分由11.8%降到4.8%,在35 ℃条件下储藏10d后游离脂肪酸(FFA)仅由14.69%增加到18.12%,能够部分抑制脂肪水解酶活性,具有较好储藏稳定性.远红外加热处理,麦胚蛋白质在pH4.0时溶解性最低,pH7.0时溶解性达到最大值,大于pH7.0后溶解特性处于稳定状态;对麦胚蛋白乳化活性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着重从原理和应用方面,对纺织行业中的远红外保健及加热技术分别进行了研究。认为匹配是远红外技术的核心,而研究吸收波长是纺织行业中应用远红外技术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远红外加热处理对麦胚品质稳定性、蛋白质溶解特性及乳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远红外加热麦胚20min,麦胚中水分由11.8%降到4.8%,在35℃条件下储藏10d后游离脂肪酸(FFA)仅由14.69%增加到18.12%,能够部分抑制脂肪水解酶活性,具有较好储藏稳定性。远红外加热处理,麦胚蛋白质在pH4.0时溶解性最低,pH7.0时溶解性达到最大值,大于pH7.0后溶解特性处于稳定状态;对麦胚蛋白乳化活性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根据六安瓜片传统烘焙工艺,设计了转盘式六安瓜片烘干机,采用远红外辐射板为电热元件,加热方式为间歇式加热;转盘驱动电机功率0.5kW,电热功率36kW,加热及停歇时间3~5s可调,设计了间歇式加热控制系统及具有较强抗干扰性能的红外线光控发射及接收电路,红外线发射采用双555多谐振荡电路,利用UPC1373和音频锁相集成电路LM567选频接收,对样机进行了六安瓜片烘焙试验,结果表明:与人工烘焙相比,样机对时间及温度的控制更加精确;当控制叶温在68℃时,本机烘焙茶叶得分接近人工传统烘焙,当控制叶温在73,82,87℃时,本机烘焙茶叶得分均高于人工传统烘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