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市农业在绿色住区中的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住区、都市农业是解决环境与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但长久以来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是割裂发展的;把都市农业整合到绿色住区中去发展,建立都市农业型绿色住区可以促进城市从消费型向生产型转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从农业生产—消费—回收的行为特点和空间需求出发,分层次提出了都市农业在绿色住区中的发展策略,即空间整合策略、适宜技术策略、统筹管理策略,为我国绿色住区和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当代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即从传统的生产型社会转变为消费型社会,消费文化从社会的边缘文化登上了主流文化的舞台,消费活动对社会建构的影响力日益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层面。本文正是通过对鲍氏消费文化理论的研究,挖掘出生活方式中心衍生、发展的深层动因,提炼出与生活方式中心的深度关联的业态特征,从而总结生活方式中心在建筑规模、业态比重、空间体验、文化表征、形象塑造等层面的设计策略,并对生活方式中心在国内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人类由生产型社会进入消费型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了消费社会的显著特点,人们对室内设计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对于日常处所的重视由功能转变到审美,可谓这个时代的进步。本文旨在分析不同装饰风格与色彩的关系,以期推动室内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主持人推荐语:消费景观与金钱幻境本次半层书评的对象是日本作家角田光代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纸之月》,表面看来,似乎与城市、建筑无关。但正如书评作者敏锐观察到的,"纸之月"释义的是"金钱幻境",小说描绘的那幅被金钱所困、深陷于消费逻辑无法自拔的都市女性群像图,暗含着对消费社会的批判与反思。这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消费社会的城市空间,其实,那"金钱的幻境",以及人们无法自拔的、虚幻的愉悦,与消费社会的城市空间图景存在深刻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朱喜钢 《规划师》2012,28(8):5-8
"两型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新要求与目标,也是应对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新战略诉求。从规划的视角解读"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必须构建一种集约型的空间模式,其特征表现为整体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两型社会"的建设必将引领规划的全面转型,包括四个方向:从"城市型"到"城乡统筹型",从"外延扩张型"到"内涵提升型",从"空间型"到"综合型",从"孤立型"到"协调型"。在此过程中,规划师的社会角色也将从"技术专家"向"公众价值的倡导者"转变,因而将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地区乡村为研究对象,分析近代以来不同时代背景下该区域所衍生出的社会结构,揭示其不同社会结构下公共空间响应特征规律。通过历史演变过程的追溯,总结了白鹿原地区乡村近代以来的社会结构表现为"乡村自组织—行政强干预—行政退场—行政再次干预",其公共空间相应经历了"繁荣—异化—弱化—离散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白鹿原地区乡村公共空间特征与各个时期的社会结构之间有着强关联性,其在时间轴上的演变实质上是新空间与新乡村社会结构的再关联。  相似文献   

7.
选取中国自古以来的"城乡"用语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使用历史和概念演变做详细梳理和考证,分析中国"城乡"概念的演变过程,挖掘其与时代背景的深层联系,并进一步探究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理解中国城市的变化,需要将其置放在后发的民族国家与全球关系的格局、中国城乡社会演变,以及更长时段的历史脉络中来观察。文章先简要回顾和论述约翰·弗里德曼的《中国的城市变迁》、黄鹭新等的《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1978—2008)纵览》,再提出"竞争与危机"作为理解中国城市变化的一种方法,解释历史过程中的路径选择。认为当代中国的社会日渐进入资本过度积累的社会,规划需要从之前的计划型范式、生产型范式,转变为以空间为手段的更具有能动性的、结合其他学科共同应对和处理复杂多变的城乡社会问题的新范式。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就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外文术语的准确翻译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resilience"一词的准确翻译,对于推动基于生态智慧的韧性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是一个最为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因此在研究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实践时,"resilience"的准确翻译必须置于社会—生态系统语境下完成。虽然近年来受到国外社会—生态系统及其相关领域的影响,国内相关研究也开始兴起并产生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国内学术界对"resilience"的译法没有形成一致,而多种译法会造成认识上的混乱而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此笔者对照了英文字典中"resilience"与中文字典中恢复力、弹性与韧性的释义,对目前这三种主流的译法进行了辨析;同时解析了国外文献中该词的学术概念和内涵,并对国内社会—生态系统及其相关领域文献中该词的翻译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原因分析。结果表明,"resilience"统一翻译成"韧性"最接近其学术概念内涵的主流认识。笔者认为,相对于恢复力与弹性,韧性一词包含了对系统经干扰后恢复到平衡状态观点的扬弃,彰显了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人类世界显然不应该是在灾难后恢复到原点,而是经受灾难后变得更强大、更繁荣、更具有生命力之含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历史城镇在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中的移民搬迁现象,文章选择因国家水电站建设而整体搬迁的重庆龚滩古镇为典型研究对象,解析历史城镇“社会网络—空间”变迁的特征。文章通过对2006—2020年移民搬迁过程中居民社会关系数据的提取与分析,构建搬迁前、中、后三个时间节点的社会网络拓扑结构模型;依据网络密度、“k-核”比例指标,计算社会网络紧密度、稳定性的变化特征;通过分析血缘、地缘、业缘关系演变过程中对应的物质载体变化,揭示历史城镇移民搬迁过程中社会网络变迁的空间机制,并根据“模型构建—网络结构优化—规划实践”的技术流程,探索融合物质空间与社会网络的整体性保护策略,以期丰富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框架,指导移民搬迁历史城镇的整体性保护规划实践。  相似文献   

11.
当下中国正在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快速转变。在市场成为社会与文化的交汇点之后,经济动力由单纯的物质消费向更多满足文化消费需求转变。文化对商业空间形态的影响日益加深。本文以上海静安寺商业圈的发展变化为例,分析不同时期的文化变革对静安寺商业空间的影响,以期对未来的商业空间设计提出可供参考的判断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8,(12)
近十年来,"凤凰男"主题家庭伦理剧成为中国家庭伦理剧的一个重要分支。改编自当代作家俞胜利小说文本的电影《杀戒》,凸显了"凤凰男"与"孔雀女"的"问题婚姻"背后的生存地位、文化身份与阶层固化的空间区隔化问题。基于城乡分治与社会发展失衡历史语境,"农裔"知识分子从高考进城到婚姻围城,剧情结尾的"杀戒"成了无法完成的结尾,亦成了"杀心"与"虐心"的未完成的社会问题思考。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统筹发展”与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应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志诚  侯雷  兰贵盛 《规划师》2006,22(2):69-72
传统小城镇总体规划基于城市化与增长极理论,重镇区规划,轻镇域规划,忽视城乡融合."五个统筹"中的统筹城乡发展,基于城市化新理念,倡导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将这一思想应用到小城镇总体规划中则体现为:镇区与镇域规划并举、统筹发展产业空间、统筹管治地域空间、统筹协调城乡交通.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1,(4)
近十年"凤凰男"主题剧成为中国家庭伦理剧的一个重要分支。基于剧中"凤凰男"与"孔雀女"人物设定及其角色功能承载,在跨媒介中国当代文学叙事中,"孔雀女"成为"凤凰男"的"围城"对象、形式与内容。性别化、欲望化与结构化的"孔雀女"城市构形,表述的是"凤凰男"出身原罪、阶层流动及文化身份认同问题。源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与城乡社会发展失衡,基于历史后视角叙事,以"凤凰男"为中心的"孔雀女"与"乡村恋人"双向空间化的女性想象与叙述,内寓城乡空间诗学的结构性伦理在场。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杨凌示范区快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城乡矛盾,在挖掘杨凌城乡空间分布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尊重杨凌城乡发展规律,探索在农业产业链条驱动下的城乡空间"循环"与"平衡"。结合在杨凌示范区的三个相关规划实践,引入社会学中"社会均衡"概念,提出应限制城市发展对乡村发展空间和机会的挤压,倡导城市空间内向发展,最终营造社会均衡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城乡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着根本性变化,尤其是县域范围内城乡空间结构变化更为突出;同时关注城乡空间发展的演变进程,研究其内在作用机制和发展趋势正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当前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城乡空间发展趋势下,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的最佳效率匹配,是解决城乡空间发展失衡的新视角.因此文章从空间效率视角审视县域城乡空间,通过梳理城乡空间效率体系,重构“人居空间—产业空间—生态空间—城乡空间”,探讨在县域范围内产业—人居—生态空间的最优匹配模式,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的发展模式,最终建构从“企业联动—产业循环—产业空间—人居空间—城乡空间”的城乡空间体系,实现合理的产业格局、空间发展模式,促进县域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卢丹梅 《规划师》2013,29(8):75-80
针对社会经济转型期带来的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的要求,研究在借鉴国外发达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空间发展理念,提出了"城乡社区"—"特色城市"—"一体化城市群"的三级创新空间载体,由城市及综合服务社区、现代产业集聚社区和农村社区三种类型的功能复合社区组成城市,新形势下新的产业分类将产生新的特色城市,多个特色城市通过专业化分工组合形成多中心、一体化的城市群。期望通过规划理念创新来促进发展模式转型,通过发展模式创新带动城市发展转型,提高城市承载能力与城市化水平,从而为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载体。  相似文献   

18.
空间句法是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有效工具。研究基于1898—1904年、1905—1945年和1946年至今三个时期的大连市区城市路网,文章运用空间句法中的轴线图分析,通过句法变量整合度及其核心、智能度等参数值的定量分析,对不同时期的城市空间形态和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市区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是从"块状"到"带状"再转化为"面状"的形式;城市中心由中山广场区域向城市中部与南部、西部的交会处偏移,整合度核心区域扩大;城市空间智能度较高,呈现出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到今天,中国经济以使世界惊叹的增速领跑全球,持续的经济增长活力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自2013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放缓趋势,但是中国经济的转型仍然在继续向前推进。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中国社会正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普通民众的消费理念也由此逐步转变,"体验式消费"这个最早出现在美国的名词已悄然出现在中国民众身边。对于商业空间设计而言,消费习惯或者说消费理念的改变不得不引起设计从业者的重视。体验式消费下的商业空间设计不仅仅是变得日益多元化。商业空间甚至由消费的载体成为一种新的消费对象,可以像普通商品一样创造价值和利润。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经济环境下,设计者应该像对待产品设计一样对待商业空间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释“聚”     
"聚"字代表了人类最早的居住形态,文章通过考察该字的演变规律,发现其两条演变轨迹:其一,由"聚"至"邑",后至"城",最后至"城市";其二,由"聚"至"乡",后至"乡村"。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挖掘出其演变规律背后所暗含的城乡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更深层次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