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世界标准信息》2009,(5):12-19
在我国,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长期以来一直是依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但这两部法规仅限于原则性的规定,在解决日益增多的产品质量投诉时,其框架大、线条粗、可操作性差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尤其是当产品有足以造成对消费者安全与健康的危险,这两部法规均未做出相应规定。如近期在国内外造成了极其恶劣影响的“婴幼儿奶粉事件”、“有毒饮水机事件”等,都从某个侧面暴露出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着严重的漏洞,使消费者因缺陷产品所受的损害无法得到保护。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在国外频频遭遇召回,产品安全问题已越来越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软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就是针对这个问题而设置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是产品质量与安全的保障,是完善我国产品安全管理法律体系的重要环节。2004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等四部委联合签署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标志着我国开始了以缺陷汽车产品为试点的产品召回制度的探索和实践。2007年,国务院颁布施行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明确了企业召回义务;同年,质检总局又颁布实施了《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食品召回管理规定》,这些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是对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进一步深化与推进。2008年12月“全国产品缺陷与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使汽车风险评估、产品召回有效性、产品召回追溯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工作已进入快车道。现在,《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已经对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前,该条例已报送国务院法制办,并列入2009年国务院立法程序。至此,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法规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2.
一、缺陷产品管理制度由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推行的缺陷汽车召回管理制度是我国行政管理的一个创制,建立缺陷产品行政管理制度是我国政府对市场产品质量监管职能的重要转变。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是解决由于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原因在某一批次、型号或类别的产品中普遍存在的同一缺陷,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监督、管理产品的制造者,对其生产  相似文献   

3.
2013年,质检总局按照《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规定,认真履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监管职责,加大召回监管力度。截至8月20日,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活动82次,涉及汽车产品199.9万辆,比2012年同期(51次,129.1万辆)增加了70.8万辆,增长54.9%。其中受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影响召回汽车76.3万辆,占全部召回数量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对消费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缺陷消费品召回已经成为产品质量提升和保护消费者人身与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我国缺陷消费品召回制度起步较晚,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工作的发展,本文基于2016-2020年消费品召回数据,从召回次数和数量、召回产品原产地、召回产品类别分布、缺陷及伤害类型等方面,对中美缺陷消费品召回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为完善我国缺陷消费品召回工作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邵逸超 《标准科学》2016,(12):89-93
儿童服装是各国政府质量监管的重点产品。作为消费品质量安全的领先国家,美国通过贯彻“风险管理”理念,形成了包括数据采集和分析、风险研判、分类监管的儿童服装产品监管机制。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儿童服装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为我国提升监管效能,完善质量社会共治,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近三年了,在这年三年时间里,我国在《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配套办法的制定、汽车缺陷信息收集、信息系统建设、缺陷的调查、取证、认定、管理机构、专家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更有效的推进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其有效性进行分析。本文在总结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实施情况基础上,借助经济学相关理论,系统分析了我国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三年以来取得成效和不足,通过相关计算验证了该项制度有效性,文章最后提出改进和完善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开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质监常识     
《质量探索》2012,(11):24-25
什么是"召回"?在我国2004年10月1日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中所称召回:"是指按照本规定要求的程序,由缺陷汽车产品生产者(包括进口商)选择修理、更换、收回等方式消除其产品可能引起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缺陷的过程。"综合起来考虑,即可以认为,"召回"是由生产者和/或经销商进行的,在确定产品存在缺陷之后产品的市  相似文献   

8.
张为 《质量探索》2013,(1):41-42
缺陷汽车拒不召回罚金或超亿元 历经8年酝酿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召回条例公布前,8年时间我国累计召回缺陷汽车产品898.6万辆。  相似文献   

9.
从质检总局获悉,2014年受总局缺陷调查影响实施召回37次,涉及车辆329万辆,占2014年全年召回数量的65.27%,是历年来最多的。自2004年我国实施召回制度以来,截至2014年年底,共有200多家生产者开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活动853次,召回汽车产品1979万辆。受总局缺陷调查影响开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105次,涉及车辆758.78万辆,占历年召回总数量的38.34%。按总成划分,2004年至2014年电子电器缺陷引发召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等四部委联合签署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标志着我国开始了以缺陷汽车产品为试点的产品召回制度的探索和实践。《规定》实施四年来,已实施召回155次,召回车辆184万辆。这项制度的实施,对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安全,  相似文献   

11.
缺陷产品造成安全事故频发对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本文针对产品召回的监管问题,考虑参与各方主体利益最大化,构建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博弈策略收益矩阵,对比分析各博弈主体行为策略的演化稳定均衡,分析三方博弈主体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找出破解当前召回监管模式弊端的突破口。研究表明:对于政府,提高政府行政处罚力度、优化政府监督流程,将提高政府召回监督工作效率;对于企业,设立缺陷召回信用机制、提高对消费者损失的赔偿,将提高企业积极配合、主动召回的积极性;对于消费者,搭建缺陷召回信息平台、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和提高维权所得的赔偿,将有助于消费者主动上报缺陷产品信息、积极参与缺陷产品召回工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美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体系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中美两国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管理工作思路的差异,分析了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面临的问题和差距,剖析了我国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上的不足,并立足现阶段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的基本情况,对完善我国产品质量风险监控工作体系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以我国缺陷产品召回中占比较高的厨房用电器为研究对象,将风险矩阵评估模型在缺陷产品风险评估中得到实际应用。通过对国内外产品召回信息、预警信息,国内产品监督抽查信息等的收集、汇总和分析,确定部分厨房用电器产品风险评估重要程度的相关参数。最终建立厨房用电器的缺陷产品风险矩阵评估模型,为厨房用电器的缺陷产品风险评估及监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缺陷产品民事侵权责任对召回行政监管具有支持性,对召回行政责任具有补充性.民事侵权责任体系的完善,有助于产品安全社会监督的实现,符合行政改革简政放权、社会共治的原则.民事侵权责任体系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援引至英美法系,在我国民法制度中尚处于理论研究和初步试验中.本文将对产品侵权民事责任体系的完善,以及缺陷产品民事侵权惩罚性赔偿的法理研究、制度设计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儿童玩具的质量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玩具的误吞风险是目前玩具安全的最大隐患之一。为了全面、立体地发现产品潜在风险,我国正逐步推动产品伤害监测工作,通过产品伤害的调查和分析,支撑产品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本文基于广东省2017~2019年产品伤害监测数据,从人群、环境、产品3个因素出发,分析玩具误吞伤害的发生特征,并结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对各个因素分别进行风险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分别提出了干预建议,以预防和减少产品伤害的发生,为今后基于产品伤害监测的产品风险管理与质量安全防控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社会、法制和运作三个方面分析我国产品召回保险发展落后的原因,提出我国应将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设计为强制险,在法制建设中应提高违法成本以引导义务主体投保,给予财政支持以提高保险公司开办该险种的积极性,提高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以使该险种能发挥其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缺陷汽车产品召回过程及内容,从缺陷汽车的线索征集、召回过程监督,召回完成后的成效等几个方面设计问卷调查,在召回全链条中应用问卷调查来辅助车主缺陷信息问题发生率的判别,监督召回实施过程中的进度及问题,对召回完成率及效果进行验证评估,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快速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在召回工作中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每个食品加工企业为评价单元,从食品质量监管的角度出发,基于监管要素的实施,综合选取监管计划落实率、日常巡查整改项数、实物质量合格率、企业历史违规情况、许可审查整改项数、食品安全事件、企业规模、食品产业关联度8个风险因素构建了食品生产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