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废旧锂离子电池钴综合回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钴产量增长迅速,主要用于电池行业。废旧锂离子电池中含有钴等有价金属,已成为我国钴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针对废旧锂离子电池,进行了钴综合回收试验研究,开发了湿法冶金工艺并建设了年产300tCo/a生产线,钴平均回收率大于92%,产出的氯化钴杂质含量均小于0.002%。  相似文献   

2.
有机溶剂分离废旧锂离子电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汉兵  秦毅红 《电源技术》2006,30(5):380-382
针对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工艺中铝分离的问题,采用特定的有机溶剂溶解PVDF(聚偏氟乙烯)使铝箔和钴酸锂分离,然后浸出滤渣回收钴锂,铝箔经清洗后直接作为回收产品.。蒸馏有机溶剂脱除粘结剂实现循环使用。该工艺高效地分离了钴与铝从而简化了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传统回收处理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3.
随着锂离子电池(LIBs)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为缓解资源紧缺与环境污染,对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并资源化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以废旧钴酸锂电池中的正极活性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柠檬酸为浸出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浸出实验结果表明:钴酸锂与柠檬酸的摩尔比为1∶3.5;钴酸锂与抗坏血酸的摩尔比为1∶1;固液比为15 g/L;温度为80℃;时间为5 h的条件下,Co和Li的浸出效率最高,可达91%和94%。研究表明柠檬酸对于金属钴和锂的浸出效果较好;抗坏血酸的还原性能保证了金属钴的高效浸出。  相似文献   

4.
归纳总结"三步法"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工艺,对工艺中LiCoO2正极材料与铝箔的分离、正极材料中锂和钴的浸出、锂与钴的分离及应用等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5.
溶剂萃取法从废旧锂离子电池中回收有价金属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南俊民  韩东梅  崔明  左晓希 《电池》2004,34(4):309-311
提出了一种基于湿法冶金的废旧锂离子电池整体回收的新工艺。给出了浸碱除铝,以及使用硫酸和过氧化氢混合体系溶解废旧锂离子电极材料的前处理条件,然后分别使用萃取剂AcorgaM5640和Cyanex272萃取铜和钴,并给出了合适的萃取工艺条件。采用此工艺,铜的回收率可达98%,钴的回收率可达97%。使用回收的硫酸钴和碳酸锂作为前驱体,制备出了具有较好放电性能的钴酸锂电极材料。  相似文献   

6.
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有镍钴金属的废旧三元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主要采用"放电→热解→破碎→分选→湿法冶金"工艺,得到高价值的镍钴产品。为了缩短三元材料制备路径,对湿法冶金得到镍钴锰溶液直接共沉制备三元材料前驱体。对于体积较大的废旧磷酸铁锂(LiFePO_4)动力锂离子电池,一方面,开发自动化的拆解分选工艺和设备是电池回收处理的难题;另一方面,将报废电池中的正极材料再生为电池级的LiFePO_4和碳酸锂(Li2CO3)电池材料是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工艺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雪虎  焦芬  刘桐  覃文庆 《电池》2018,(1):63-67
描述不同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工艺,分析各工艺的优缺点,如:物理分选法对环境的危害小,但产物纯度不高;湿法冶金法能够较好地回收电池中的各种材料,但废水处理较为麻烦,工艺流程复杂。指出目前锂离子电池回收工艺主要存在流程复杂、回收物质不全、回收金属纯度不高及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难处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锂离子电池正负材料的回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可充电电池,发展速度极快,在各个行业都得到广泛应用。介绍了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发展状况,综述了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利用进展情况,并结合前期的研究认识和各种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发展前景,对锂离子电池的回收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刘宜  尚闽  谭刚  刘海鲨 《电池》2023,(6):664-667
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具有很高的经济、环境和降碳效益。对2025年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效益价值进行定量评估。可从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锂、钴、镍、锰共9.63×104 t;规范处理可减少21.45×104 t重金属和3.90×104 t电解液排放;金属回收再生利用,可减少CO2排放40.10×104 t。在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面前,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迅猛,但同时存在产处能力布局不平衡、标准技术支撑不足、环境风险隐患突出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补齐区域处理能力短板、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加强环境风险防控等对策建议。旨在充分挖掘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利用价值,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达成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
锂离子电池中贵重金属的回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王晓峰  孔祥华  赵增营 《电池》2001,31(1):14-15
新型储能器件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材料中含有大量的钴 ,镍等贵重金属元素 ,尝试将传统的络合法与离子交换法相结合 ,实现了对材料中的多种金属元素的分离和回收 ,其中钴镍两种金属的回收率分别达到了 84.9%和 89.1%,工艺流程简单 ,是一种可行的回收工艺 ,对其他工业产品中的类似金属的回收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失效锂离子蓄电池的回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欣  魏进平  王晓宇  叶茂  阎杰  高学平 《电源技术》2004,28(12):794-797
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以LiCoO2为正极的失效锂离子蓄电池在回收方面的最新进展。锂离子蓄电池的回收目前大都采用整体破碎后分离出正极活性物质钴酸锂,再通过萃取法、化学沉淀法、电解法以及络合离子交换等方法得到不同钴的化合物,从而达到回收钴的目的。化学沉淀法操作条件容易控制,并且易于实现工业化,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物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详细分析了3种可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物质锂钴氧化物、锂镍氧化物及锂锰氧化物的优势与不足,特别分析了充放电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正极活性物质结构变化,讨论了提高锂锰氧化物结构稳定性的方法,测试了一种商品化锂锰氧化物的物化特性,合成了钴掺杂锂锰氧化物并研究其性能,提出了一种结构稳定的锂锰氧化物合成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表面包覆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面包覆是改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总结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表面包覆的常用方法;介绍了包覆物质的种类及研究现状;讨论了包覆改善正极材料性能的机理;展望了将来表面包覆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掺杂元素对LiMn2O4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价廉的氧化物取代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物锂钴氧化物 ,是锂离子电池进一步发展及扩大其应用领域的重要保证。锂锰氧化物是最有希望的正极活性物质。但锂锰氧化物的不稳定性制约着它的应用。如何获取结构稳定的锂锰氧化物成为当今锂离子电池研究的热门课题。用掺杂方法被认为是稳定锂锰氧化物结构的有效方法 ,本文综述了近期掺杂锂锰氧化物的合成及性能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5.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研究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高虹 《电池》2001,31(3):126-127
介绍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研究方法,包括松装密度,振实密度,粒度分析及比表面积和电化学性能研究方法,为在实验室中进行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的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舒杰  史鹏飞  程新群 《电源技术》2004,28(11):715-718
锡基合金负极包括单相合金电极和多相复合电极,对常温锂离子蓄电池用二元锡基单相合金电极和多相复合电极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论述;对锡基合金电极,若能通过优化合金组分、合理设计电极和选择适当的电解液等方法解决电极在循环过程中的膨胀问题,锡基合金可能是最有前景的负极材料。  相似文献   

17.
锂离子电池高倍率放电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锂离子电池高倍率放电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电池设计对锂离子电池放电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的电极。研究了电极活性物质与导电剂、粘结剂的配比,电极片的面密度、压实密度对锂离子电池高倍率放电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了一种高倍率放电性能良好的锂离子电池,该电池放电容量高,放电平台平滑,平台电压较高,循环性能较好,且电池放电时表面温度不高。分析锂离子电池高倍率放电循环曲线时发现了放电容量变化的一个规律,给出了针对锂离子电池高倍率放电的一种充、放电制度。  相似文献   

18.
锂离子蓄电池负极材料Li4Ti5O12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Li4Ti5O12 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关系、制备方法、掺杂改性研究现状等进行了介绍。锂离子蓄电池负极材料锂钛复合氧化物———Li4Ti5O12 相对于锂电极的电位为 1.5 5V ,理论容量为 175mAh/ g ,实验容量为 15 0~ 160mAh/ g。在Li 嵌入和脱出的过程中 ,其晶型不发生改变 ,有很小的收缩和膨胀 ,体积变化小于 1% ,被称为“零应变”材料。以该材料为负极的锂离子蓄电池具有很好的循环性能 ,同时相对于石墨等碳负极 ,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得以大大改善 ,具有应用在电动汽车、储能电池等方面的优良前景 ,在全固态锂离子蓄电池的研究中也大多采用该活性材料作为负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