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菲律宾群岛位于欧亚边缘和菲律宾海板块间的会聚板块边界处。从台湾至苏拉威西海可区分几个区域(图1),即(1)在台湾的,东亚与吕宋弧北端之间的碰撞带,(2)吕宋弧以西的南中国海沿马尼拉海沟的大洋俯冲区,(3)巴拉望群岛和民都洛—班乃之间具有走向平移运动的复杂碰撞带,(4)苏禄海沿内格罗海沟俯冲在中菲律宾之下的大洋俯冲区,  相似文献   

2.
文中叙述了台湾—吕宋—民都洛带(或花彩弧)的构造格架,以及下列三条主要横剖面:1)具有活动俯冲和活动岛弧的吕宋横剖面;2)具有活动碰撞的台湾横剖面;3)具有活动俯冲和不活动碰撞的民都洛横剖面。根据这一地质研究成果和已取得的地球物理资料,提出了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边界这一部分的晚始新世至现代的地球动力演化模式系列复原图。主要的地球动力事件是:1)早渐新世时南海开始张开,同时三描礼士蛇绿岩和安加特蛇绿岩仰冲到吕宋岛上;2)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时,中生代洋盆沿原始马尼拉海沟俯冲;3)中中新世时(14-15百万年),由于运动大改变(南海张开结束),南海洋壳仰冲到中国被动边缘和礼乐滩—卡拉棉被动边缘上;4)在晚中新世(约7百万年)时,吕宋微断块和南海两边缘开始碰撞,在台湾,这一碰撞仍在进行,而在民都洛上新世时业已停止。  相似文献   

3.
1 前言台湾岛位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复杂的会聚板块交界处,北向的吕宋火山弧沿着此边界现今与北东向的欧亚大陆边缘发生了向南推进的弧-陆碰撞(图1)。台湾碰撞作用的特点是欧亚大陆边缘的俯冲、活动的褶皱-逆冲带中地壳的巨大加厚、区域性变质作用和迅速的隆起,后者受到迅速侵蚀的平衡。自早上新世以来,与碰撞有关的造山作用伴有在台湾增生楔西翼(前渊)和东翼(向洋翼)之上同构造深沉积盆地的发育。在东翼盆地(碰撞盆地)中盆地形成和沉降的详细记录在台湾东部海岸山脉的中新-更新世火山岩和沉积岩中被保存  相似文献   

4.
1引言响应于南中国海板块俯冲产生的台湾-吕宋弧,在弧的南端和北端与欧亚板块相碰。因此,火山作用在碰撞带附近停止或降低到低程度(图1)。沿弧喷出的岩浆地化的有规律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被认为与俯冲的来自大陆的沉积物或靠近碰撞带的地壳碎片的卷入有关。然而,这些加入的成分的精切性质和它们进入源区的时间现在还是一个争议的问题(Yang等,1995a)。台湾-吕宋弧可分成五段。它们分别是台湾、巴土(Defant等(1989)的巴布延段,包括绿岛、兰屿和小兰屿),北吕宋、巴坦和民都洛段(图1)。以前,南巴士段(包括卡瓜火山)和北吕宋已…  相似文献   

5.
<正> 台湾岛是一个由吕宋弧与亚洲大陆碰撞形成的的活动造山带。在这一造山带中,晚第三纪一第四纪火山岩遍布于台湾岛东部的海岸山脉和台湾西部的西部山麓带。海岸山脉的晚第三纪火山岩因与碰撞造山运动有关,故可归属于吕宋弧-沟体系俯冲活动的产物,而西部山麓带的中新世玄武岩则可归属于亚洲大陆边缘裂谷构造作用的产物。同世界上大多数造山带火山岩一样,台湾的晚第三纪火山岩是碰撞前期岩浆的产物,碰撞后岩浆活动就停止了。例  相似文献   

6.
台湾活动造山带是两期碰撞的产物,即包含了第一期恒春脊(一个增生楔)同中国大陆边缘的碰撞和第二期菲律宾海板块的吕宋槽和火山弧同台湾中央山脉的碰撞。在第一期时,大陆边缘的强度使控制中央山脉最终走向的会聚速率减低,并导致第二期碰撞。根据板块相互作用的运动学,提出了最近4百万年期间的台湾碰撞重建图。  相似文献   

7.
<正>Molnar和Tapponnier(1975,1977)首先提出亚洲的许多构造特征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中地壳碎块的侧向排出有关。他们认为欧亚板块东缘是一个自由边界,允许大块地壳沿走滑断层向东运动。新生代欧亚板块的东部边缘地区,南至瓜哇、苏门答腊,北至日本海、千岛盆地,都发生了拉张作用(图1)。在该大陆边缘发育的许多拉张盆地都被认为是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地壳碎块向东排出有关的拉分盆地。  相似文献   

8.
<正>响应南中国海板块俯冲于西菲律宾海板块下面形成的台湾-吕宋弧的北部现在正在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图1)。该弧的北部早已增生到大陆边缘,导致形成了台湾东部的海岸山脉,在那里所有火山活动已停止(Teng,1990)。在它的南端,此弧已与北巴拉望-民都洛陆区相碰,而俯冲作用和相关的岩浆作用在两碰撞带之间的区段内继续着。这种空间构造背景为研究与俯冲作用和弧-陆之间碰撞有关的岩浆活动提供了理想的地方。 本文讨论的是碰撞带北部。该区的火山岩喷发年代在过去已通过一些方法研究过。已获得了29.7~0.14Ma的K-Ar年代、9.4~0.9Ma的Rb-Sr矿物等时线年代,16.0~1.1Ma的Ar-Ar年代。在使用这些方法时有某些假设,即:残留的Ar没有问题,所研究的样品的初始同位素均匀和喷发后有封闭的系统同位素演化。然而,Lan等(1986)和Chen(1989)发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构造分析与油气领域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塔里木中新生代库车一拜城、喀什一叶城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是与特提斯洋关闭、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所产生的远程效应相联系的,主要是:塔里木盆地基底向周缘的西昆仑、天山造山带陆内俯冲形成地壳叠加楔;造山带逆冲岩席向盆地的大规模推覆;盆地基底挠曲沉降形成挤榨前渊。通过大量的组构分析和三维有限应变测量,计算了造山带向盆地的推覆距离、前陆盆地的递进变形方式和压缩量以及所形成的圈闭类型和油气领域。   相似文献   

10.
1 引言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范围里。这个地震带恰恰是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板块二者的边界。因而台湾及其附近的地质环境引起地质科学领域中专家们的极大注意。许多地质学家(SenoT.等,1978;等,)对台湾及其附近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形成机制已经作过研究。他们指出:在台湾东北,菲律宾海板块向下呈弧形俯冲;在台湾的南面,中国南海板块向吕宋岛弧之下也发生类似的俯冲。台湾东南是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碰撞带的一部分。最近几年里,在台湾一带曾进行了大比例尺的地球物理调查。上述这些研究积累了大量有关该区构造作用、变质作用和应力场状态等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华北板块东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华北板块东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受构造演化控制,古生代至中三叠世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由"开"到"合",华北板块东南缘也经历了从震旦纪至中奥陶世的被动大陆边缘,到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早期的抬升剥蚀;早石炭世晚期-中三叠世由于板块的拼合,在大陆边缘形成前陆复理石沉积盆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两大板块碰撞造山形成秦岭一大别造山带,与造山耦合形成磨拉石沉积盆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在造山期后造山带内部拆沉的同时,造山带边缘拆离,形成后缘伸展与前缘冲断的复杂构造类型;后期受古太平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活动控制,形成伸展断陷和坳陷盆地。  相似文献   

12.
<正> 地中海区域内的变形代表了欧亚和联合的非洲-阿拉伯大陆(以后称作非洲)间早期(或不完全的)陆-陆碰撞作用。最近 Royden 等(1989,1990)指出,在这个区域内可识别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冲断层带。在有厚陆壳的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相接触的那部分地区,形成了具高地形山的近东西向冲断带(如东、西阿尔卑斯和东土耳其冲断带,图1)。横交这些带的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的楚雄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是古特提斯的金沙江—墨江洋在中三叠世碰撞关闭后,在哀牢山—红河碰撞造山带东北侧形成的中生代前陆盆地。盆地曾先后经历了2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第Ⅰ期发生于晚白垩世—始新世,是以哀牢山—红河碰撞造山带的隆升,并由南向北,向楚雄前陆盆地逆冲推覆作用为主,形成变形强度逐渐衰减的递进逆冲—褶皱变形带,以及伴随在推覆体旁侧的左行平移走滑断裂作用的改造;第Ⅱ期为渐新世末—中新世时期,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的楔入与持续榨挤,楚雄盆地由近E-W的轴向被推挤为NW走向,并同时发生了右行平移和简单剪切为主的断裂作用改造,以及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持续的逆冲—褶皱变形。   相似文献   

14.
<正> 1 引言 台湾位于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次板块的交汇处(Ho, 1982)。该岛的地壳演化史记录了自古生代以来裂谷作用、岛弧碰撞与伴生的沉积作用、岩浆活动以及变质作用等的相互影响(Ernst等,1985)。这就是台湾及其近海的地质为什么长期来吸引众多当地的以及国外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北部能源盆地构造》书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北部以昆仑-秦岭-大别复合造山带为南界,其东部经受了构造体制转换、华北克拉通分化和活化以及岩石圈大范围大幅度减薄。西部特提斯构造域的中、小地块多次开和合、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直接效应等重要地质事件都发生在中国北部,并由此导致北部盆地的扩张、萎缩、迁移、复合和叠合等复杂变化。中国北部盆地类型繁多,盆地演变频繁,  相似文献   

16.
台湾有一个由吕宋岛弧和亚洲大陆碰撞而构成的活动造山带(Biq,1973)。在过去的20年里,对琉球-台湾-吕宋区域进行了大量地球物理和地质研究,这些研究对了解台湾的碰撞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Bowin等,1978)。尽管已普遍接受岛弧-大陆碰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1前言台湾由晚新生代山脉带组成。该山带是吕宋派和中国大陆碰撞形成的(Teng,1990)。由于台湾山带年青且在活动,它被普遍认为是由增生作用引起的造山楔状体的现实模型。尽管台湾中部和南部的碰撞仍然活跃,但山带北部不在地壳缩短,反而在地壳拉伸了。山带本身从台湾中部3000m剧变到台湾东北部平缓山丘。山带再向东淹没在近海区(图1)。与地壳拉伸有关的高程消失表明,台湾北部山带的碰撞造山运动已经停止了。它正处在崩塌过程中。碰撞后的拉伸塌陷在台湾后来的造山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尽管台湾北部的…  相似文献   

18.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中-新生代逆冲推覆作用可划分出5个期次:即印支期(T2-T3)、燕山早期(J2末-J3)、燕山晚期(K1末期)、燕山末期(K2末期)和喜马拉雅早期(E末期)。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是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逆冲推覆构造在盆地内的延伸,造山带与盆地逆冲推覆构造在时间序列上具有同步耦合性,在空间上具有密切相关性。逆冲推覆作用不仅控制了盆地的分布轮廓、构造格局、地层发育和沉积建造,而且还控制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决定了盆地的性质和类型。中生代盆山构造耦合是扬子、华北两板块碰撞、陆内俯冲断离和山脉隆升与伸展坍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古近纪末期逆冲构造形成机制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的远程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欧亚板块东缘新生代盆地成因:右行剪切拉分作用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欧亚板块东缘新生代盆地具有惊人相似的几何学特征,盆地边界均为Y 断裂及R,R'断裂,平面形态呈准菱形(或Z形),均为右行剪切拉分盆地。此拉分始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成形于欧亚板块向北退却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右行剪切作用。太平洋西北边缘独特的裂谷型"弧后盆地"现象,恰是特有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的。据沉降及变形特征,其构造演化可划分为3 个一级阶段:右行走滑拉分裂谷阶段(始新世中期-中新世早期)、挤压隆起阶段(中新世中期) 和后裂谷沉降阶段(中新世中晚期-第四纪)。  相似文献   

20.
台湾岛位于欧亚板块前沿,它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的结果。经过中生代末期—新生代初期的太平洋运动之后,中生界地层褶皱成陆地,台湾作为一个岛屿一直存在至今。 埔里运动之后,台湾岛西部及海峡区开始沉降,沉积了巨厚的中新世地层。中新世中、晚期,由南方侵入的海水淹没了整个海峡区。海峡区的沉积中心在澎湖列岛之西、南,即西部盆地和南部盆地,这两个盆地沉积厚度都在2000米以上。中新世地层大多属三角洲相沉积,其有机质地球化学指标、有机质含量及成熟度等均显示出由台湾岛陆上向海上变好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