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姚晓玲  曾莹  宋卫江 《中国酿造》2007,(7):18-20,31
通过选育得到1株L-组氨酸高产菌株,以液体发酵法培养谷氨酸棒杆菌、黄色短杆菌、粘质赛氏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用比色法测定其组氨酸产量。结果表明,黄色短杆菌产组氨酸最高,在添加150g/L葡萄糖,35g/L硫酸铵和10g/L蛋白胨的发酵培养基中培养72h,产L-组氨酸达128.28mg/L。  相似文献   

2.
L-组氨酸产生菌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谷氨酸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ATCC 1376 1为出发菌株 ,经硫酸二乙酯(DES)和亚硝基胍 (NTG)诱变处理 ,D 组氨酸 (D His)、6 氮鸟嘧啶 (6 AU)等结构类似物平板和以L 组氨酸 (L His)为惟一氮源平板定向筛选 ,获得一株L 组氨酸产生菌H 2 4 (D Hisr 6 AUrHisase- ) .在加有 15 0 g/L葡萄糖、35g/L硫酸铵以及 10mL/L玉米浆的发酵培养基中发酵 72h ,产L 组氨酸 1.6 g/L.  相似文献   

3.
基于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代谢网络和L-组氨酸合成代谢流分析,对L-组氨酸产生菌谷氨酸棒杆菌TQ2223(Phe-,Tyr-,8-AGr,SGr,CINr)进行多次硫酸二乙酯(DES)定向诱变,依次赋予其6-MPr、5-MTr、2-TAr和L-Hisase-(L-组氨酸酶缺陷)遗传标记后得到突变株TL1106(5-MTr,SGr,5-FTr,8-AGr,6-MPr,2-TAr,Hisase-)。经验证突变株TL1106可在10%葡萄糖的发酵培养基上积累L-组氨酸6.0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5倍。结果表明:通过赋予目的遗传标记而改变代谢流分布,能够促进L-组氨酸的合成与积累。  相似文献   

4.
L-组氨酸是含咪唑核的碱性氨基酸,是人体和动物体内的半必需氨基酸,L-组氨酸是蛋白质结构的组成部分,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还可以多种形式广泛参与机体的各种生理生化过程。L-组氨酸所具备的各种功能使其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饲料、化工及医药等领域。简要介绍了L-组氨酸生物合成途径、调节机制、选育方案及生产方法,并重点评述其在国内外发酵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以一株枯草芽孢杆菌Y1为出发菌株,以90个单位,每单位注入量为2.5×1013/cm3的N+进行诱变。经筛选和摇瓶发酵培养最终获得一株产酸量较高遗传性状稳定的突变株Y-217(6-MPR,transketolase-,histidase-),产酸量为2.57g/L,由原先的1.76g/L增长到2.57g/L。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进一步优化,得出最佳发酵条件为:豆饼粉14g/L,葡萄糖10g/L,硫酸铵1.5g/L,玉米粉11.2g/L,KH2PO4 1.5g/L,Mg SO4·7H2O 1.8g/L,碳酸钙5g/L,优化后菌株的产酸能力由2.57 g/L增长到4.61g/L.  相似文献   

6.
邓磊  张豪  郑穗平 《中国酿造》2021,40(2):53-58
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技术,对野生型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ATCC 14067诱变处理。通过全自动高通量微生物液滴培养系统(MMC)和平板选育组氨酸结构类似物的抗性突变株。使用48孔板发酵初筛及摇瓶发酵复筛,最终从耐受3-氨基-1,2,4-三氮唑10 g/L和D-组氨酸8 g/L的抗性突变株中筛选得到菌株Cg-F4,其L-组氨酸产量为(0.561±0.016)g/L,并且经过7次连续传代实验验证了该菌株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米曲霉高产木聚糖酶菌株的诱变筛选。方法:以米曲霉FSl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筛选出一株高产木聚糖酶菌株FSl-41,并对该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初步研究。结果:紫外线的最佳照射时间为210s,氯化锂的最佳浓度为0.8%,筛选出来的突变株FSl-41产酶水平可达4992.51U.mL-1,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2.49%,突变株经5代连续培养,产酶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8.
以生产菌株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w-56为出发菌株,经2次紫外线、2次60Co多重复合诱变处理,选育获得曲酸生产菌UR28,生产发酵周期由原来的130h缩短至65h,曲酸产量由原来的36g/L,提高到68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88.9%。实验证明采用复合诱变,能有效改变菌株对诱变因素的敏感性,提高突变率,逐步提高突变株的产酸水平。  相似文献   

9.
研究选育高产脂肪酶菌株。采用紫外线诱变、微波诱变和紫外微波复合诱变出发菌株H3,测定比较酶活,确定最佳诱变效果。结果表明,出发菌株经紫外线和微波诱变后,所产脂肪酶的最高酶活分别为57.984 U/m L和57.1 U/m L,比出发菌株H3提高了38.3%和36.2%,经微波辐射40 s和紫外线照射80 s的复合诱变菌株M3产酶活力最高,达61.6 U/m L,比出发菌株H3提高了46.85%。   相似文献   

10.
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选育羧肽酶高产菌株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米曲霉3.042进行了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筛选制霉素抗性突变株,并进行固体发酵筛选试验,共筛选出了5株正突变株。经固体发酵筛选实验,获得了一株遗传性状稳定的羧肽酶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11.
UV、LiCl复合诱变深黄被孢霉选育γ-亚麻酸突变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娜  李柏林  欧杰  蒋志斌 《食品科学》2006,27(12):201-203
以深黄被孢霉(Mortierella isabellina)AS3.3410为出发菌株,经UV、LiCl复合诱变处理,随机筛选后复筛,最终获得一株突变株SHFU-13。其种子发酵2d,摇瓶发酵8d时,生物量和总脂量分别达21.66、12.65g/L,在同等条件下比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8.84%和36.61%。气相色谱分析其油脂组成,γ-亚麻酸含量为6.39%,产量为0.81g/L,产量较对照样提高44.64%。连续传代多次,其产量性状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2.
对Pseudomonas sp.HJ-14的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原生质体紫外辐照诱变选育L-半胱氨酸高活力转化菌株。在37℃、2 mg/mL溶菌酶作用下酶解60 min,其原生质体的形成率和再生率分别为78.6%和28.6%。经过紫外辐照诱变Pseudomonas sp.HJ-14原生质体,在含DL-2-氨基-△~2-噻唑啉- 4-羧酸(DL-ATC)再生平板上筛选抗性菌株,获得1株酶活较高的正突变株B-3,该菌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和酶活稳定性。采用5L罐进行产酶培养,并在pH8.0、DL-ATC·3H_2O浓度为10 g/L、42℃酶促反应9 h,L-半胱氨酸最高产量达4.63 g/L,摩尔转化率为76.5%,较HJ-14提高了117.7%。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选育核糖霉素高产菌株,提高其生产发酵水平。方法以核糖苷链霉菌03-8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和氯化锂复合处理后,再采用微波诱变,筛选自身产物抗性解除反馈调节突变株,同时结合单菌落自然分离纯化法进行选育。结果获得了稳定高产菌株563-44,比出发菌株产量提高201.1%,其生产能力在5吨发酵罐试验中得到验证。结论变异株563-44确实是1株高产的工业生产菌种。  相似文献   

14.
雄烯二酮转化菌的复合诱变及性能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转化法生产雄烯二酮还未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雄烯二酮转化率低。以Mycobac-teriumsp.BD696#为出发菌株,分别采用UV照射、^60Co照射、UV+^60Co复合诱变处理筛选获得一株高转化率突变株SP-UC-8#。其产生AD的能力较出发菌株提高了39.2%,且不再产生结构类似物雄二烯二酮(ADD),且传至第五代产率仍较为稳定,说明UV+^60Co复合诱变是遗传育种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复合诱变选育γ-癸内酯生产菌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聪  宋焕禄  吕跃钢 《食品科学》2007,28(6):237-240
以紫外诱变和化学诱变相结合的复合诱变方法,对γ-癸内酯产生菌株Yarrowia lipolytica酵母进行诱变。经过一次紫外诱变后,γ-癸内酯产量为过去的2.5倍,但多次诱变后其产量并没有进一步提高,且稳定性不好。其后采用硫酸二乙酯进行化学诱变稳定其产量。最终γ-癸内酯产量为出发菌株的2.3倍。  相似文献   

17.
以豆豉溶拴酶产生菌株蜡状芽胞杆菌DC-101为出发菌株,通过微波和紫外线对该菌株的联合诱变作用,得到一株遗传稳定性较好的高产菌株DC.301,其产酶能力是出发菌株的2.67。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黑曲霉中葡萄糖氧化酶的产量。方法紫外诱变法选出产酶优势菌株,优化碳源、氮源、碳酸钙、发酵时间等条件。结果黑曲霉发酵液酶活达到6.5U/mL,比初始酶活提高5倍;单因素条件试验表明,最适碳源是蔗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和NaNO3,发酵周期为48h,培养温度是30℃,液体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为6.0产酶效果最好。结论紫外诱变后,葡萄糖氧化酶的活力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王陶  李文  尹龙  刘洋 《食品科学》2012,33(13):217-220
以放射型根瘤杆菌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紫外-氯化锂(LiCl)复合诱变筛选,得到一株产中性植酸酶酶活力较高的菌株。当培养温度为30℃、pH值为7.0、接种量为10%时,经96h培养后,该菌株产中性植酸酶活力最高达到18.49U/mL,比原始菌株提高47.68%,且发酵周期缩短12h,该菌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