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2油层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大量岩心资料分析,姬塬地区延长组长2油层组中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沉积,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支流问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和前三角洲泥6个微相。其中河口砂坝、远砂坝中发育浪成沙纹层理;支流间湾、前三角洲泥中沉积物呈灰色、深灰色,这些特征明显有别与前人所认为的三角洲平原沉积。  相似文献   

2.
华池油田华152井区长3^1砂岩组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发育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两个亚相,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及前三角洲泥5类微相,各微相总体上呈由北向南展布,前三角洲泥发育于研究区南部;储层物性及含油性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物性和含油性受沉积微相控制,总体上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砂坝的储层物性及含油性均好于远砂坝及支流间湾。  相似文献   

3.
华池油田华152井区长13砂岩组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发育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两个亚相,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及前三角洲泥5类微相,各微相总体上呈由北向南展布,前三角洲泥发育于研究区南部;储层物性及含油性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物性和含油性受沉积微相控制,总体上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砂坝的储层物性及含油性均好于远砂坝及支流间湾.  相似文献   

4.
利用岩石学、粒度分析、测井相等资料对车排子油田新近系沙湾组一段(N1s1)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1s1是辫状河入湖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2个亚相,由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支流间湾、远砂坝和前三角洲泥共5个微相组成,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为有利储集相带;沉积演化经过了湖平面不断下降→逐渐上升→快速上升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华池油田华152井区长33砂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对华池油田华152井区10口井岩心的观察和对200多口井单井沉积相、剖面相、平面相的分析研究,查明该区长33砂组为一套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可见到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两个亚相,从中还识别出了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和前三角洲泥等5个微相。  相似文献   

6.
通过岩心、密井网测井和开发动态资料分析,详细探讨了英台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微相类型及砂体构型特征。分析表明,英台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微相包括水下分支河道、水下末端河道、支流间湾、水下天然堤、河口坝、远砂坝。平面上微相发育具有分带性,由近端到远端依次为水下分支河道发育区,水下末端河道与河口坝混合发育区和河口坝与远砂坝混合发育区。在平面上,砂体有两种接触关系:连续过渡型和突变接触型;在垂向上,砂体组合类型主要有叠置型、冲刷充填型、孤立型。不同单元砂体其构型和规模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曲线形态、砂体的几何形态以及孔隙度与渗透性等资料,对东营凹陷梁11断块沙二段7—8砂层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精细描述。研究结果表明,7—8砂层组属于以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为主的三角洲前缘沉积,可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分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废弃河道和三角洲泥共8种沉积微相。其中,河口坝及远砂坝均可进一步细分出坝核、坝缘2个次级微相;分流间湾可进一步划分为间湾滩地和间湾洼地2个次级微相。沙二段7砂层组各单砂层中以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等微相为主,局部分布水下决口扇及废弃河道;8砂层组各单砂层中以河口坝为主,其次是远砂坝。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石南31井区8口井的岩心观察发现,区内清水河组为一套冲积扇入湖形成的扇三角洲沉积体,沉积物具明显的重力流、牵引流交替作用特征;可识别出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2个亚相,以及碎屑流、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等沉积微相类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南八仙地区岩心、钻井、录井和测井等资料的研究,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地区下干柴沟组(E3)主要发育三角洲相和湖泊相,进而可细分为分流河道、天然堤、分流间湾、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前三角洲泥、滩、坝和泥坪微相。E13(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时期为干燥气候下的咸化坳陷湖泊环境,研究区主要为滨浅湖沉积和远砂坝-席状砂沉积;由于构造抬升,E23(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水体变浅,物源由东北进一步向西南推进,研究区逐步演变为三角洲和滨浅湖滩坝多期叠加沉积,其中三角洲前缘沉积尤其发育。  相似文献   

10.
安塞油田南部y8~y9目的层段属湖成三角洲相,可划分出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两个亚相以及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分流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及前三角洲泥五种微相类型.查明了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八面河油田北区、广北区沙河街组主要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有前三角洲湖相泥岩、远砂坝、河口砂坝、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支流间湾、分流间湾、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滨浅湖滩砂、粒屑滩、滨浅湖砂坝、滨浅湖泥岩等微相类型,本文重点对北区、广北区沙三段、沙四段沉积微相的展布与演化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2.
以岩心和测井分析资料为基础 ,通过对八面河油田南区沙三段的岩石类型及其组合、沉积构造、生物特征及粒度分布特征等沉积相标志的综合研究 ,确认为一套三角洲相沉积。可进一步分为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两个亚相 ,其内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及前三角洲泥微相 ,并建立了该区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华池油田华152井区10口井岩心的观察和对200多口井单井沉积相、剖面相、平面相的分析研究,查明该区长3↑3砂组为一套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可见到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两个亚相,从中还识别出了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和前三角洲泥等5个微相。  相似文献   

14.
八面河油田南区沙三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岩心和测井分析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八面河油田南区沙三段的岩石类型及其组合、沉积构造、生物特征及粒度分布特征等沉积相标志的综合研究,确认为一套三角洲相沉积。可进一步分为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两个亚相,其内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及前三角洲泥微相,并建立了该区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5.
秭归县贾家店地区侏罗系为河流-湖泊沉积体系的沉积,可分为曲流河相、三角洲相和湖泊相3种类型。曲流河相沉积主要发育于下侏罗统香溪组、中侏罗统下沙溪庙组和上沙溪庙组,可识别出河床滞留沉积、边滩、天然堤、河漫滩、河漫沼泽5种沉积微相;三角洲相主要发育前缘亚相,分布于上侏罗统遂宁组、蓬莱镇组以及中侏罗统陈家湾组中上部,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4种沉积微相;湖泊相主要发育于中侏罗统泄滩组和陈家湾组下部,可识别出浅湖泥、浅湖砂坝、滨湖泥、滨湖砂坝、介屑滩5种沉积微相。在沉积相分析基础上,对研究区沉积环境的演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苏北盆地3种退积型三角洲沉积体系及砂体储集性能对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苏北盆地由一系列小型断陷组成,不同部位发育了不同类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在湖盆扩张期发育的退积型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扇三角洲坡降大、近物源,碎屑流沉积发育,颗粒粗、磨圆度低、分选差,前缘相中一般缺少河口坝和远砂坝微相,平原水道物性差,一般不是有效储集层,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席状砂是重要的储集体;辫状三角洲坡降中等,平原亚相以辫状河道发育为特征,前三角洲亚相发育水下滑塌重力流和浊流,分流河口砂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滚动勘探的重点层位,但浊积岩和水下滑塌重力流水道砂体也是重要储集体;正常河流三角洲坡降较缓,岩性细,分选好,与滨浅湖相伴生,生物碎屑灰岩、滩坝和分流河口砂坝厚度大,位于沉积序列的上部,是最有利的储集层。图7表1参6  相似文献   

17.
温西一、温五区块三间房组沉积微相与油气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吐哈盆地温西一、温五区块三间房组沉积体系主体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水下部分,主要发育了辫状河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远砂坝、前三角洲泥等微相和水下心滩砂坝、水下决口扇亚微相。不同沉积微相由于其储层非均质性强弱不同,导致对油层物性、含油气性以及油气产能的影响不同。水下心滩砂坝、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的油层物性好,含油气性及单井油气产能最高,河口砂坝、席状砂、远砂坝微相次之,水下决口扇微相相对则较差。  相似文献   

18.
针对古城油田泌123和泌124区块核三段Ⅳ砂组聚合物窜流严重,注采结构调整难度大的特点,基于岩心、测井、粒度等资料识别沉积相标志,对其沉积微相进行精细研究.研究区核三段Ⅳ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河口坝、远砂坝、河道侧翼和浅湖7种沉积微相.在湖平面上升时期物源供给充足,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研究区分布范围明显减小,三角洲前缘中心部位发育叠置的主河道砂体组合、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砂体组合,向湖方向逐渐变为叠置的河口坝—远砂坝砂体组合;在三角洲前缘末端,沉积微相垂向上主要表现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微相的正韵律构成的退积序列.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河道侧翼微相砂体储层物性较好,前缘席状砂和远砂坝微相砂体厚度较小,储层物性较差,水下分流间湾和浅湖微相砂体不发育.  相似文献   

19.
以岩心、测井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沉积特征等,确定扶余油田中城区扶余油层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并在单井相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测井相识别模式。研究认为Ⅰ砂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水下分流河道间湾、席状砂和湖泥等6种沉积微相;Ⅱ、Ⅲ、Ⅳ砂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识别出分流河道、溢岸砂、决口扇、分流河道间湾等4种沉积微相。结合砂体以及沉积微相分布规律,总结了研究区沉积相模式,确定了砂体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分流河道是油气的富集区和剩余油挖潜的最有利部位,为研究区剩余油进一步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安棚油田核三段沉积相及与油气分布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安棚油田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下亚段是重点勘探层位,其沉积相研究对该油田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岩心分析资料及大量测井与录井资料为基础,在沉积特征分析基础上,认为安棚油田核三段为近源扇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两个亚相,缺乏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并将扇三角洲前缘进一步划分为近源水下分流河道、远源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及分流间湾6种沉积微相类型。通过对沉积微相研究,揭示了沉积微相对储集岩物性的控制作用,确定了沉积微相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相带物性及含油气性差异明显,远源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物性好,是油气聚集的主要相带;远砂坝及前缘席状砂则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