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考虑沉积作用的成层地基自重应力与沉降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沉积作用对成层地基自重应力与沉降的影响,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并对几种情况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考虑沉积作用后自重应力将沿深度呈非线性变化,沉积作用对地基沉降的影响随荷载和土压缩性以及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该研究结果可用于成层地基一维大应变固结分析。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在某刊进行过土的自重应力和有效自重应力的讨论:一位同行发表一篇短文认为自重应力计算时水下部分自重应按饱和重度计算,该文的观点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这些人认为土的自重应力应是有效应力。该刊从反对这种观点的文章中选择了一篇予以发表并加了编者按。近几年来,又有一些学者在《岩土工程界》进行了这样的讨论,不过仍然没有达成一致,甚至产生了一些新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地基自重应力的计算、路基的固结沉降计算,路基的瞬时沉降计算,地基的固结度计算四个方面介绍了“软土路基沉降控制设计新方法的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土中的应力--错误的自重应力计算公式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土力学中和土的应力有关的应力包括自重应力、附加应力和总应力。早在 195 7年 ,水力电力出版社就出版了一本由清华大学老师编写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以下简称 195 7年书 )。在该书的第 10 3页中对自重应力、附加应力和总应力都有明确定义 :“在没有修筑建筑物之前 ,地基中由于土的自重作用而已经存在的应力称为自重应力 (或常驻应力 )。修筑建筑物之后 ,由于建筑物荷载的作用而在地基中产生的应力称为附加应力。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合起来构成地基土中的全部应力场。为计算方便起见 ,地基中的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通常分别考虑。欲求地基中…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容重、天然孔隙比和固结沉降量等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随深度或自重应力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的分析,探讨了岩土内部自重应力场的分布规律。结合工程现场荷载试验,并应用Hoek-Brown强度准则,讨论了砂砾软岩极限承载能力及自重应力对其极限承载能力的有利影响。结果表明,地壳浅层的岩土自重应力场分布复杂,并存在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6.
7.
本文结合多处高速公路软基沉降实测资料,从分析软土路基沉降及差异沉降规律入手,讨论了路基沉降对基底附加压力的两点影响,对Blight大面积堆载的一维理论作了更便于工程应用的修正,并将其推广到适用于路基等有不均匀沉降时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李鹏  袁建  蒋应军 《山西建筑》2005,31(9):208-209
分析了导致路基土和地基沉降的主要原因,从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和沉降分析计算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得出最终沉降以及分析沉降与时间的关系,并就路基设计和施工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周载阳 《工程勘察》2013,(10):23-28
土的自重应力分布是土力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对于地下水位以下饱和粘性土中的自重应力分布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本文分别从浮力原理和有效应力原理出发,探讨了渗流作用下土的自重应力分布问题,揭示了地下水竖向渗流对土的自重应力分布的影响作用,解决了地下水位以下饱和粘性土中的自重应力分布问题。本文研究成果显示,在多层含水层系统中,由于地下水水头分布的不同,地下水在地下水位以下饱和粘性土中可能产生负浮力、零浮力、欠浮力、静水浮力或超浮力,土的自重应力分布与传统方法计算结果有很大的差别。正是由于地下水竖直方向的渗流影响,造成了长期以来对土的自重应力的低估或高估,以及对土的应力历史的误判。因此对土力学以及岩土工程中的许多问题比如土压力问题、地下水的浮力等问题,需要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0.
图1表示桩底为软弱土的摩擦桩,在沿桩周的摩阻力作用下,其桩底A点的附加应力可分析如下,在桩的任意点切一个微段dz,在桩周摩阻力9_sj作用下,dz段内摩阻力为2πrq_sj;dz对点A的附加应力为  相似文献   

11.
上海地区深基坑周边地表变形性状实测统计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收集了上海软土地区 35 个具有墙后地表沉降实测资料的深基坑工程案例,从统计角度研究了深基坑的墙后地表变形性状。最大地表沉降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其值介于 0.1 % H ~ 0.8 % H 之间,平均值为 0.38 % H ,其中 H 为基坑开挖深度。 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最大地表沉降随着墙后软土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坑底抗隆起稳定系数的增加而减小,而与围护墙的插入比及支撑系统刚度的关系不大。 最大地表沉降与最大墙体侧移的比值基本介于 0.4 ~ 2.0 之间,其平均值约为 0.84 。统计了墙后地表沉降的分布模式,给出了墙后地表沉降的包络线。最大地表倾斜量介于 0.001 ~ 0.017 之间,给出了根据最大地表沉降量来预测最大地表倾斜量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连云港软土路基沉降研究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长达 10多年的现场观测基础上 ,分析研究了工后沉降严重的连云港既有铁路软土路基的下沉规律 ,准确地预测了后期工后沉降。通过路基对称破坏形态分析 ,总结了考虑填土张性裂缝的稳定检算方法 ,并对采用该方法计算的安全系数与侧向变形、路基严重下沉、路基沉降计算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通过介绍深层搅拌桩在广州市南沙区万环西路软土地基处理工程实践的应用和创新,着重分析了在软基处理施工中如何控制其质量,充分展示了水泥深层搅拌桩在软基处理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钱坤  尹新生 《山西建筑》2005,31(24):97-98
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方法,讨论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情况,对各种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加以改进,以便在实际工程中更准确地计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相似文献   

15.
结合漳诏高速公路的路堤工程实际,探讨基于模型识别的曲线拟合法预测软土路基沉降。提出通过对预测模型的适应性检验,根据最小均方差和最大关联度法自动选择模型的思想,通过计算验证了模型识别预测沉降的思路和可行性,以及指数法、双曲线法和Asaoka法预测路基沉降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满足工程施工需要,为公路工程施工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软黏土地基沉降具有时变性,其规律被广泛认知。随着超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工程师对超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问题越来越重视。从地基沉降的时变性出发,综合考虑地基沉降的时变效应与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耦合问题,以时间切片的形式进行共同作用分析,提出了考虑地基沉降时变效应的共同作用计算方法,经初步分析得到地基沉降的时变效应对超高层建筑结构关键构件内力的影响。对软土地基上高500 m的超高层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地基沉降的时变效应对上部结构的影响仅限于中低层区;其对巨柱、核心筒轴力的影响较小,轴力最大增、减幅值仅约为5%,在工程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但其对伸臂构件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斜腹杆最为明显,其内力最大增幅可达200%,在工程实践中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7.
 以上海地铁9号线三期工程为背景,对隧道周边1.5倍隧道外径范围内土体长期沉降进行现场监测。为分析上海软黏土在列车长期循环动荷载下的变形特征,通过引进考虑长期循环荷载作用效应的控制参数对现有动力循环加载弹塑性本构模型进行改进;采用改进的本构模型分析列车振动、工后固结2种工况下软黏土沉降发展规律。结果表明:通车850 d后,隧道拱底相对于地面的沉降实测值为4.7 mm,计算值为4.6 mm,其中由列车振动引起的沉降为3.1 mm,误差为2.0%,表明改进后的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软黏土在列车振动荷载下的累积变形特征;振动荷载下隧道长期沉降符合指数型增长规律;在隧道埋深13.2 m情况下,列车振动引起的隧道拱底相对于地面的沉降经过约8 a趋于稳定,稳定后相对沉降量为4.2 mm。  相似文献   

18.
深基坑开挖引起周边地表沉降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泓华  贺炜 《山西建筑》2009,35(12):122-124
对常用地表沉降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入可考虑初始应力场的有限元方法对某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分析,由结果可知,该法可较好地模拟由开挖卸载引起的基坑周围地表沉降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宁波软土地区某地铁站深基坑施工中支护结构及地表沉降的分析,结合常用地表沉降初估方法,讨论施工过程开挖及加强支撑刚度、改变土体受力性能等施工工艺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对比分析得到在开挖初期适当增大支撑刚度有利于降低地表沉降;适时处理围护墙体底部被动区地基有利于减小围护墙体变形。采用深层水泥土搅拌法对围护墙底部3m深度范围进行竖向加固即有效控制了地表沉降;深基坑开挖是一个动态施工过程,施工进行过程中最大地表沉降点的位置逐渐远离围护墙体,基本与每步基坑开挖深度保持一致,最终稳定在基坑开挖深度一倍范围内。建议在施工过程中不断调整控制目标,实施动态监测更有利于保证周围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20.
超载卸荷后再压缩软土的次压缩特征及变形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软土重塑试样进行了超载卸荷后再压缩过程的一维压缩试验。试验表明:超载卸荷后软土的再压缩过程较原压缩过程的主固结时间大大缩短,次固结系数在较长的时间内和时间无关,随再加荷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预固结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次固结系数和超载比之间具有规则的对应关系,可以用双曲线简化模型模拟;根据次固结系数双曲线模型建立的次压缩变形计算公式,既反应了软土本身性质的影响,也反应了预固结压力和再加荷压力的影响。工程算例数据和工程实测的工后沉降数据表明,使用改进的次压缩变形计算公式得到的结果,较之采用传统次压缩变形计算方法具有更高的可靠性,采用传统的次压缩变形公式计算再压缩软土的次压缩变形会产生较大的正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