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市政技术》2016,(4):3-4
正"生态透水路面及其典型结构在滨海旅游区的应用研究"项目于2012年5月立项,2014年10月2完成,并于2014年12月通过了天津市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组织的项目成果鉴定。该项目研究由天津滨海旅游区置地有限公司、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长安大学等单位承担。该项目研究成果获2014年度"全国市政行业市政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其成果适用于各等级城市道路的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2.
《市政技术》2020,(1):1-2
“曲线管廊非开挖施工技术”项目于2016年3月立项,2017年9月完成,2018年3月通过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市政科技专业委员会组织的项目成果鉴定。该项目由郑州市市政工程总公司承担。该项目成果获中国市政工程协会2017年度“全国市政行业市政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其成果适用于城市建成区内等相对复杂施工环境下和非城市建成区内新建管廊非开挖施工。  相似文献   

3.
《市政技术》2015,(2):1-3
“滨海新区盐渍化软土路基路面综合处理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于2008年3月立项.2012年12月完成,2013年4月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项目成果鉴定。该项目研究由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城建大学、长安大学等单位完成。  相似文献   

4.
《市政技术》2014,(5):1-2
<正>温拌沥青改性剂研发及温拌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由西安市市政设施管理局完成。该研究成果适用于城市道路工程。该研究项目成果获2012年度全国市政行业市政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研究技术原理温拌沥青改性剂研发及温拌技术应用研究项目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沥青温拌改性剂研发原理:在基于有机降黏剂温拌方法的基础上,添加复配添加剂以消除有机降黏剂的沥青低温负面影响(参见新型温拌改性剂设  相似文献   

5.
《市政技术》2013,(2):6-7
<正>"重载交通沥青路面材料与结构一体化研究"项目于2003年8月立项,2011年11月通过了天津市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组织的项目技术成果鉴定,项目研究由天津市市政工程研究院,中交二公局萌兴工程有限公司,唐山远大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公路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项目研究成果适用于高速公路和各等级市政道路的建设,可延长重载作用下路面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市政技术》2014,(4):1-2
<正>"万柳桥大修加固设计技术研究"项目研究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北京市市政工程科学技术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工程管道及桥梁构件质量监督检验站等单位合作完成。项目研究成果获2012年度"全国市政行业市政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目研究成果适用于城市桥梁大修加固改造工程。项目技术研究概况北京市南三环路万柳桥建于1991年,桥梁上部结构为3跨连续  相似文献   

7.
《市政技术》2020,(6):1-3
"承压水富水砂层深基坑突涌机理与施工控制技术研究"项目于2015年12月立项,2018年12月完成并通过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的项目成果鉴定。该项目由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交通大学承担。该项目成果获中国市政工程协会2018年度"全国市政行业市政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其成果适用于承压水富水砂层深基坑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8.
<正>涂覆抗车辙防滑路面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于2011年11月立项,2012年12月完成,2013年5月通过了济南市科学技术局组织的项目成果鉴定。该项目研究由济南城建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该研究项目成果获2013年度全国市政行业市政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其成果适用于各类道路(特别是城市道路)的建设及改造工程。项目研究技术原理沥青作为黏弹性材料,高温会使其劲度模量大幅  相似文献   

9.
《市政技术》2014,(3):1-2
"滨海软土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成套技术研究"项目于2009年10月立项,2011年4月完成并通过了天津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组织的成果鉴定。项目研究由天津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市政工程建设公司、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建设中心、天津市公路工程总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该研究项目成果获2012年度"全国市政行业市政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研究成果适用于滨海软土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石灰干化污泥的再生利用,以干化污泥作为路面基层材料为主要应用研究对象,在充分利用干化污泥中石灰活性的条件下,分别配制了干化污泥稳定土、干化污泥石灰稳定土、干化污泥水泥稳定土和干化污泥粉煤灰稳定土,并以其无侧限抗压强度为主控指标,通过干化污泥与土、石灰、水泥、粉煤灰按照不同比例混合配制混合料的强度对比,进行了配合比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经配合比优化,利用石灰干化污泥配制的稳定土强度可以满足道路基层材料要求。  相似文献   

11.
<正>冰冻海域环境下海底隧道铺装结构及材料的设计与应用研究项目于2009年7月立项,2011年12月通过了青岛科技工程咨询研究院组织的项目技术成果鉴定,项目研究由青岛冠通市政建设有限公司、山东省交通科技研究所、青岛市市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北方寒  相似文献   

12.
《市政技术》2013,(2):4-5
<正>"隧道施工信息化预警平台研究"项目从隧道工程施工高风险的特点出发,以数字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核心,智能化为目的,结合隧道施工的具体情况研发了隧道施工信息化预警平台。该项目于2006年6月立项,2011年6月结题,主要完成单位为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相似文献   

13.
颜建平 《福建建材》2020,(1):49-50,61
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途径之一,优化建筑围护结构并推动其相关节能技术的应用是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首先总结了厦门市围护结构研究发展现状,明确了新型建筑节能墙体材料研发的重要性;其次介绍了厦门地区常用的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和围护结构类型及性能改进方法;最后以厦门市建设局建筑废土配套管理房项目为例,介绍了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在厦门地区的应用方法。该项目作为绿色建筑示范平台,其技术应用方法对同地区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的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市政技术》2014,(6):4-6
<正>隧道健康诊断、评价及快速修复成套技术研究项目由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地下工程建设预报预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完成。该研究成果适用于隧道常见病害的快速诊断、评价及修复工程。该研究项目成果获2012年度全国市政行业市政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六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银奖、2013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项目研究内容及原理隧道健康诊断、评价及快速修复成套技术研究项目课题研究内容分为以下6部分。  相似文献   

15.
牛欣欣 《四川建材》2011,37(1):104-105
本文通过详细分析国内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材料应用的优缺点,以及介绍国外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材料应用现状,通过综合比较更好地优化利用填缝材料,选择适合我国公路情况的填缝材料。  相似文献   

16.
《市政技术》2019,(2):1-3
<正>"基于驮运架一体机的桥梁快速整体置换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项目于2009年9月立项,2017年9月完成,2018年3月通过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市政科技专业委员会组织的项目成果鉴定。该项目研究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路政局、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有限公司、江阴大桥(北京)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正远监理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承担。该项目成果获中国市政工程协会2017年度"全国市政行业市政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其成果适用于城市道路桥梁快速整体置换维修工程施工。  相似文献   

17.
对高性能灌浆剂以及用灌浆剂配制的灌浆材料的性能展开研究,试验证明,利用P.O 52.5R(或P.O 42.5R)水泥、河砂、细石,掺加所开发的灌浆剂,配制出的灌浆材料技术性能优异,施工方便,成本低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制灌浆材料以满足不同工程的需要,该产品已在几十项工程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8.
特种水泥混凝土材料在水泥与混凝土领域有着特殊的地位,日前成立的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特种水泥混凝土工程材料分会标志这个行业有了自身的组织机构,为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旧冷再生路面基层材料的性能分析结果,对二次冷再生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分析评价二次冷再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表明:旧冷再生基层路面材料压碎值仍能满足规范要求,CBR代表值降低至52.4%,物理力学性能发生衰减,级配整体呈现细化状态;通过添加5.0%水泥及30%、10 mm~37.5 mm新骨料,有效改善二次冷再生混合料的级配及强度,可满足极重、特重交通下路面(底)基层相关技术要求;二次再生混合料各龄期水稳性软化系数Kw均大于0.9,水稳定性良好;冻融循环试验质量损失率低、抗压强度剩余量BDR仍大于80%,具有较好的抗冻融性能;干缩系数与普通低剂量的水泥稳定类材料相当,抗裂性优良。  相似文献   

20.
培养有特色、高质量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尤其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重庆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文章以重庆大学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分析了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确定了以行业发展为导向的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形成了以知识、能力、素养为核心要素的培养模式。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改革实践的成效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