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露  黄一如 《建筑师》2019,(5):97-102
当代乡村营建是国家权力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的空间手段,乡村营建的演化历程始终伴有设计的介入。本文对当代乡村营建历程中已发生和正在进行的四次大规模的"设计下乡"的行为表征进行历史性梳理,并借助场域理论解释乡村营建和"设计下乡"行为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营建场域的核心是建立乡村空间治理法则。场域构型与资本总量是决定因素,构型变化以及资本角力产生了"设计下乡"的内生动力,营建场域构型和资本类型决定了设计主体的介入立场与态度。新乡村时期在资本多元以及城乡协同发展的格局下,设计主体正通过自身资本类型及数量的变化,试图改变营建场域的逻辑,建立新的乡村空间法则。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就地城镇化语境下的乡村建设实践中,建筑师的介入与身份的定位该如何伴随着乡建的渐进式发展?文章通过同济大学设计团队在傅山村持续30年的建筑实践,对其持续与村庄互动中形成的身份定位和"共同体"模式下的工作方式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对此过程中建筑师如何能够将设计理想与乡村营建进行有机结合并最大化地对村庄形态的塑造做出专业性贡献.以及获得建成作品品质的同时实现社会建构等,进行了全景式呈现。在一个强调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基于具体实践案例的研究审视了建筑师的身份和实践的模式.提供了一个基于当下乡建的未来视角。  相似文献   

3.
简讯     
<正>《时代建筑》"乡建:动力·激活——建筑师介入乡村发展的多元模式"建筑与文化论坛和考察活动圆满结束2018年11月7日—11月10日,《时代建筑》组织了为期四天的"乡建:动力·激活——建筑师介入乡村发展的多元模式"建筑与文化论坛和考察活动。考察团于2018年11月7日由丽水火车站出发,途经松阳、桐庐、富阳等地,参观了徐甜甜、张雷、王澍等建筑师的多个作品。此外,旅行途中还安排了考察团成员参与由中共松阳县委员会、松阳县人民政府主办,德国柏林Aedes建筑论  相似文献   

4.
在乡建热潮政策背景下,建筑师们形成多维驻地营建的创作动向。本文从乡建创作范式与问题出发,对创作范式进行梳理与提炼,归纳出布景式、陪伴式、工匠式创作范式。进一步展开思考,分析建筑师群体的现实境遇,提出“兼容并进”的驻地协调创作模式,以期为当下乡村建筑创作发展做出实验性探索,为未来建筑师“乡建”提供多维语境支撑。  相似文献   

5.
毕凌岚  刘毅  钟毅 《城市规划》2017,(12):82-89
研究基于目前乡村营建内生动力不足、标准冲突、适地性差、无法持续改善等问题,经分析认为其关键是主体不明、缺乏适应乡村特点和决策响应的运营制度。借鉴我国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经验,发现乡规民约对于政策落实、地方自治、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运营具有独特价值。研究结合乡建实践,明确了现代乡村营建中乡规民约的作用及编制机制,完善了其中乡建管控的内容,设计了与乡村规划协同的操作方法。研究认为,"乡村规划"与"乡规民约"协同是"基于村民自治角度的村庄自我更新",本质在于"基于多方主体互动下的制度建设",是各方协同利益诉求、全面参与决策和实施,将社会、经济、文化、景观生态的空间诉求从阶段性的"乡村规划"转换到持续性的"乡规民约"中的公平开放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6.
<正>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发布的数据,全国农村人口数量为5.64亿,占全国人口比重40.42%。2018年1月国务院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围绕着这三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营建活动,是本期特辑的主要讨论对象。在"观点"部分,我们以对"乡建热"现象的观察文章开篇,试图概括当下的乡建面貌;继而从"对象""策略""途径"三个角度对乡建进行深入解析,并提出一系列应对方式;专题文章则针对乡村自发营建展开观察与研究,展示了建筑师如何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营建呈现出自下而上的自发性特征,也经历了自上而下的设计介入,这是继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后的第二次设计下乡。以改革开放初期设计介入乡建的形式和内容为研究对象,通过历时性的背景梳理和共时性的行为考察,归纳了此次设计下乡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设计对于乡村营建的必要性,得出当代乡村营建需要适度他组织和科学的设计介入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复兴的热潮中,建筑师的理想该如何与乡村复兴实现一种平衡?"共同营造"强调的是建筑师与乡民们互为主体的一种模式。本文通过研究当下的乡村实践案例,探讨基于"共同营造"模式下,建筑师如何能够将设计理想与乡村营建进行结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我国百年乡建的经验和问题,在尊重自然和在地文化的乡村聚落生长模式的"蔓藤城市"理论框架下,以理论指导实践,积极探索乡村营建实践,客观分析评价典型案例,并从中提炼出落地性强、具有操作性和持续性的营建策略。通过实践案例的经验引发思考,完善自组织的乡村建设理论。根据乡村自组织的内在基因和发展变迁的内生秩序,提出"根植乡土—村民主体—NGO参与—跨专业合作—农业创新—文化激活"的乡村复兴机制。建立健全乡村建设的监督和定性评价体系,旨在形成乡村永续发展的系统性乡建复兴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复兴这一背景与目标之下,文章针对热闹非凡的"乡建"现象进行了辨析,指出了乡村建设应是源于生产、生活的真实需求,乡村营建的着力点应是提升公共服务、促进乡村凝聚力的公共设施与公共空间,乡村营建的策略宜是针灸与触媒式的微介入、点激活,乡村营建的途径则是利益各方组成的共同体的建造与运营。  相似文献   

11.
文章清晰地思考了当下乡村营建中出现的混沌现象,将视野从建造本体延展到营建本体,对"乡建真实"进行解读与诠释,包括乡建的目的与梯次、自组织与他组织、价值认同与价值认异、地貌单元与居住单元、低技术与高效率、"未完成"即"高完成"。同时,探索符合"大国小农"国情的"小美农业"模式.并提出"团结大乡建"创新机制,从而实现"乡建真实"的拓宽与深化。  相似文献   

12.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兴起了一股乡建热潮.文章以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运用轻介入设计理念分析了引导村民进行参与式设计的四川省里坪村小学校建设项目,探讨了在传承与演绎并存的乡土建筑营建活动中的介入策略,为今后乡土建筑的发展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何崴 《建筑师》2022,(2):49-54
作为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非洲建筑师,弗朗西斯·凯雷因其独特的身份和经历,及大部分实践都集中在非洲乡村地区,而与中国当前乡建产生了某种关联性。本文将从基于全球化的地域建筑师、公共事件和村民参与、社会设计、返乡身份几个角度解读凯雷及其作品,并讨论凯雷的创作与中国乡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 大乡村地域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 产生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新农村建 设”、“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等一系列 创建活动一方面体现了各级政府对乡村地域 的投入与指导日益增多,另一方面也对传统 的营建模式产生了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 村庄建设中外力强介入的整体改建、外力弱 介入和村民自建的局部改建等营建方式的特 点,随后分析乡村地区建筑特有的与生产生 活紧密相连的功能多样性,与时间紧密相连 的营建渐进性,以及与使用者紧密相连的村 民主体性等营建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针 对功能多样性特征的村落分类和引导,针对 营建渐进式特征的建筑营造示范与引导,以 及针对村民主体性特征的村落营建保障与支 撑等乡村地域建筑营建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新建筑》2020,(2)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建持续成为各界高度关注的议题。文章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三河村公共空间营造项目为例,试图探索一种既有别于传统乡建模式又不囿于建筑学自身范畴的整合式途径。通过对在地自然、社会、经济状况的深入调查,结合各方诉求和可用资源,建筑师依托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尝试将产业融合、业态策划、协调参与、空间赋能、经营指导、宣传推介等多措并举,采取"微更新"方式打造若干功能复合型公共空间节点,希望以此为契机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继而带动整体村域的全方位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1978年改革开放至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时间跨度,归纳了该时期乡村住宅的营建特征。再以设计竞赛图集为研究样本,从功能、形态、地域性及建造技术四方面概括了这一时期乡村住宅设计的共同特点,发现这一时期的乡村住宅设计不同于集体化时期的"运动式下乡",而是探索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居住功能模式,并达到一定的专业深度,但"竞赛下乡"却未能实现其指导乡村住宅实践的目标。设计介入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扶助式的工作方法与乡村住宅实际需求之间存在错位,以及设计主体对改革开放初期村民个体作为住宅营建主体的"自我性"认知不足。设计介入失效也导致政府错失了引导村民有序营建的最佳时机,自此引发的当代乡村营建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7.
近年持续开展乡村振兴计划,特别是村落风貌改造业已凸显。建筑师介入创作的途径呈现多元的发展态势。文章用空间权力转换的视角解读Urban Wave STUDIO建筑设计事务所新近完成的安宁金方街道甸苴村落改造项目,探讨其驻地创作的实践经历与其设计策略激发的一系列创作路径:即“民众环境与空间认知”“建造技术与低技创新”和“合作营建与就业生产”。这种创作途径阐明了建筑师驻地思考乡建本源的意识和对这种创作精神的建筑学思考,激发了当地村落建造共同体的萌生。望能启发今后本土乡建思路,探究深层次的创作本源。  相似文献   

18.
何崴 《建筑师》2022,(216):49-54
作为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非洲建筑师,弗朗西斯·凯雷因其独特的身份和经历,及大部分实践都集中在非洲 乡村地区,而与中国当前乡建产生了某种关联性。本文将从基于全球化的地域建筑师、公共事件和村民参与、社会设计、 返乡身份几个角度解读凯雷及其作品,并讨论凯雷的创作与中国乡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建筑师介入乡村实践的价值,是值得探讨和深思的问题。其真正的意义并非复制城市,抑或照搬原本的农村,而是能结合不为城市人所知的地方智慧,带动乡村产生新的自身价值,而促成一种新的模式、新的原型。近年来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乡建热潮,其中包括了政府、民间和个人行为。而事务所在过去几年中参与的乡建项目也恰恰遇到了这三种类型的业主,文章详细介绍了对应的三个项目,试图探索中国乡建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2013年"美丽乡村"政策的提出,使得我国的"乡建热"逐渐升温。在建筑师们的乡村建设实践中,"批判性地域主义"的设计思想广为采用,而"在地"一词更是经常包含了传统建筑学语境之外的含义。文章希望通过对几位代表性建筑师的乡建实践进行对比,从切入视角、本体层面、扩展层面等角度来辨析在地"在不同语境下的内涵,从而对在地的乡村建设提出建议,以及对建筑学在当代语境下的边界拓展、建筑师自我定位的转变等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