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负摩阻力是桩基问题中常见而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负摩阻力的产生机理出发,探讨了桩与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了负摩阻力对基桩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周时安  夏力农 《岩土工程界》2005,8(10):34-35,39
比较了在桩顶荷载作用下的负摩阻力特性与无桩顶荷载时的差异,指出不考虑桩顶荷载的中性点位置是最低的,下拽力是最大的。分析的结果表明,当有桩顶荷载作用、中性点的位置明显高于无桩顶荷载,下拽力也明显小于无桩顶荷载时;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加,中性点上移的趋势明显,下拽力减小的趋势也很明显。桩顶荷载较小时,负摩阻力对于桩基沉降的影响基本上是线性的。  相似文献   

3.
负摩阻力是桩基问题中常见而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负摩阻力的产生机理出发,探讨了桩与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了负摩阻力对基桩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由于土体固结存在时间效应,桩基负摩阻力也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以昆明地区某工地桩基为例建立有限元模型,设置平行工况进行了顶荷载对固结阶段桩身摩阻力发展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彭莉娟 《广东建材》2006,(4):105-106
本文论述了桩侧负摩阻力产生的原因及条件、计算方法以及消除它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有关负摩阻力的现场试验和理论分析针对单桩的较多,而针对群桩的相对较少,现行规范的做法即为引入一个群桩负摩阻力群桩效应系数,而该系数不能较好地反映布桩形式、基桩尺寸及其对负摩阻力传导过程中的遮挡、约束等效应.本文基于相似原理推导了三桩、四桩及六桩群桩负摩阻力计算公式,分析并提出了五桩梅花形布桩的群桩负摩阻力计算公式,并对...  相似文献   

7.
王彪  王佳 《山西建筑》2007,33(33):114-116
简述了桩基础的定义,分析了负摩擦力的发生机理,探讨了桩侧负摩阻力的影响因素及发生条件,阐述了国内外负摩阻力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负摩阻力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消除负摩阻力的措施,从而促进桩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市政技术》2016,(6):164-170
建立了水平荷载作用下单排超长桩与土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对所形成的土拱效应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水平土拱和水平向摩阻力沿桩长方向的变化规律,以及桩间距对于土拱效应的影响,并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土拱效应在桩的上部作用较为明显;水平向摩阻力与土拱沿桩长方向的变化规律一致,土拱对于水平承载力具有增强作用;随着桩间距的增大,桩间应力拱逐渐消失,6倍桩径为应力拱产生的极限桩距;土体内摩擦角、黏聚力对土拱效应的影响呈正比关系,而桩土刚度比对土拱效应的影响呈反比关系,桩的长径比对土拱效应的影响是先增加后消失,影响最大的长径比为50。  相似文献   

9.
利用ADINA非线性有限元软件, 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建立了单桩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桩侧堆载作用下负摩阻力的形成过程,研究了桩项荷载作用下桩身荷载传递、桩侧摩阻力分布、中性点位置、桩顶附加沉降的变化规律以及桩顶荷载和堆载的施加顺序对桩侧负摩阻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桩顶荷载增大, 桩侧负摩阻力逐渐减小,中性点明显上移,由桩侧负摩阻力产生的下拽力增加的速率变小,而桩顶附加沉降速率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桩侧负摩阻力的大小受桩顶荷载和堆载施加顺序的影响,桩顶荷载先于堆载施加则产生的负摩阻力最大,而采用相反的加载顺序,产生的负摩阻力最小,甚至消失。所得结论对工程设计过程中负摩阻力的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负摩阻力会给桩基安全带来隐患,危害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因此桩基负摩阻力问题一直是桩基础研究和设计中的难点问题。采用大型通用数值软件对岩土工程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是解决岩土工程问题的前沿手段。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实际工程中群桩的负摩阻力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利用士力学及弹性理论导出了确定层状士中桩轴向荷载-沉降关系,按位移协调法求出桩顶荷载-沉降的关系曲线,通过工程试桩进行了计算对比,指出其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吻合,从而表明本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路堤荷载下塑料套管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塑料套管桩复合地基的静载试验并在其周身埋设钢筋应力计,测试塑料套管桩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机制,为以后的塑料套管桩的应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随着荷载的增大,不同深度处桩身轴力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是增加幅度不同,这与土的性质有关。轴力随着深度的加深逐渐减小,塑料套管桩显现出摩擦桩的力学特性并根据理论分析与现场试验对单桩承载力的经验公式进行了修改,并得出侧摩阻力的修正系数为1.30。通过现场堆载试验分析了塑料套管桩的加固效果,得出塑料套管桩软基处理具有可快速堆载,沉降稳定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张鹤年 《山西建筑》2012,38(10):96-97
通过对PHC管桩竖向承载力的现场试验研究,得出了试验桩的荷载—沉降曲线,研究了PHC管桩的受力机理,分析了PHC管桩竖向荷载传递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DX桩的结构构造及其横向荷载下的荷载传递和承载机理,对支盘处的土体抗力进行了分析,采用纽玛克法对横向荷载下DX桩的内力和位移的计算过程进行了探讨,以推广纽玛克法在DX桩计算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龙锦秀 《山西建筑》2006,32(3):118-119
结合工程实例,根据静载及桩侧摩阻力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嵌岩桩的荷载传递性状以及桩土相互作用机理,从而为工程桩的设计提供试验数据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冯双艳 《山西建筑》2007,33(16):120-121
简单分析了单根桩在上部荷载作用下随着荷载的变化端承力与桩侧摩擦力的变化规律,指出了影响桩-土体系荷载传递的主要因素,为该类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钢纤维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试件进行了等应变增量重复加卸荷载试验,应变速率分别为10-5/s、10-4/s、10-3/s。试验结果表明,2种混凝土在加载初始段内,会出现卸载刚度提高的现象,之后混凝土的卸载刚度才会逐渐降低;在混凝土破坏时,钢纤维混凝土的卸载刚度退化率最终保持在0.2以上,普通混凝土的卸载刚度退化率则保持在0.1;卸载刚度提高的幅度与应变速率有关,在应变速率为10-3/s时,提高程度最明显,钢纤维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卸载刚度退化率峰值分别提高19.0%和6.8%;不同应变速率的荷载作用下,钢纤维混凝土的卸载刚度变化差异比普通混凝土更加明显。在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卸载刚度退化率和应变之间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3根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分析了不同肢长、轴压比、配箍率及纵筋不同配置形式等因素对异形柱承载力及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分析表明,试件的承载力随着轴压比的增大而提高,但延性降低明显;异形柱腹板的增大提高了试件的承载力,但变形能力及延性有所降低;增大配箍率及端部加强纵筋对试件的延性有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贺杰 《山西建筑》2012,38(6):62-63
阐述了p—s曲线的3种拟合方法,即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和灰色预测法,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最后,结合模型的数学特征,指出应对桩土接触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