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苯胺和联苯胺在非晶态Fe—W合金钝化膜上电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苯胺或联苯胺在非晶Fe-W钝化膜表面上电化学聚合,分析了苯胺电化学聚合的行为和过程。用极化曲线和浸泡实验测定了修饰膜在酸性,中性,碱性介质中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非晶Fe-W镀层经聚苯胺或联苯胺修饰后其耐蚀性能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选用柠檬酸和氯化铵作为混合配位体,用正交试验法优选了电镀Fe-La-P非晶态合金的电解液配方和工艺条件,获得了外观呈黑色,平整均匀的非晶态镀导,参几种典型的酸性,中性和碱性溶液中,镀层的耐蚀性优于Fe-P非晶态合金镀层,且腐蚀速度随镧含量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3.
电沉积非晶态Ni-W-P-SiC复合镀层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讨论了热处理温度对非晶态Ni-W-P-SiC复合镀层硬度、耐磨性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镀层在300℃以下为晶态,在300~400℃之间为混晶,400℃开始晶化,并析出细小的Ni_3P相;在镀液中加入少量的添加剂,能提高复合镀层的硬度、耐磨性和晶化温度;复合镀层的硬度和耐磨性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热处理温度达到400℃时,硬度和耐磨性达到峰值;腐蚀试验表明复合镀层在各种腐蚀介质(硝酸除外)中的耐蚀性优于1Cr18Ni9Ti不锈钢;扫描电子显微镜表明,添加剂的加入对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无影响,但电流密度和pH值的大小对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电沉积非晶态Fe-Cr-P合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松林  周海晖 《化学世界》1999,40(9):461-463
研究了Fe-Cr-P非晶态合金的电沉积方法,讨论了主盐浓度和pH值等对镀层组成及结构的影响,用阳极极化曲线研究了非晶态镀层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Fe-Mo非晶态合金电沉积的工艺条件、镀液中各成分的含量及添加剂对镀层成分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适当的工艺条件,可获得20μm以上厚度的非晶态Fe-Mo镀层;镀液中Mo ̄(6+)/(Mo ̄(6+)+Fe ̄(2+))比值的提高、电流密度的增加、温度的升高及pH值的提高均使镀层中钼含量增加;其中对钼含量影响最大的是pH值;镀层的钼含量不随电镀时间的增加而变化;在镀液中加入适量的三乙醇胺、酒石酸钾钠后仍可得到非晶态Fe-Mo镀层,且镀层中钼含量增加;镀层的耐蚀性不及不锈钢可能是由于镀层有微裂纹所致。  相似文献   

6.
用差热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电沉积Ni-Fe-P非晶态合金镀层的变温晶化过程。通过实验得出不同铁含量的Ni-Fe-P合金在不同加热速度下的开始晶化温度、结束晶化温度,并计算出其晶化激活能。对不同Fe含量镀层的晶化激活能进行比较发现,Fe元素在Ni-Fe-P合金镀层中具有稳定非晶态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峰  姚素薇 《化工进展》1999,18(6):47-49,56
采用电镀的方法制得了光亮的Fe-W非晶态合金镀膜,研究了各种制备条件对镀膜表面状态、微观结构、磁性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电沉积Ni-Fe-P合金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改善Ni-P镀层性能,开发研究了Ni-Fe-P镀层。研究了镀液主要成分和工艺参数对镀层成分、沉积速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研究表明,Ni-Fe-P镀层中各元素的含量随镀液中相应盐浓度的增大而提高;低pH值和电流密度可适当提高镀层含磷量;高电流密度有利于铁的沉积;提高镀液温度和pH值加快沉积速度,却降低镀层硬度。较高的电流密度可获得较高的沉积速度和镀层硬度。  相似文献   

9.
镀锌钝化膜耐蚀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单介绍了新开发的CH钝化工艺及其特点,用恒电量技术对比测试了CH钝化工艺形成的经膜和常规钝和化膜,CH钝化膜的Rp、Rf值大,Cd、Cf值小;再应用循环伏安法在-1.02--1.68V范围进行测试,发现CH钝化膜的循环伏安图经10次循环后仍与第一次的一样。两种测试说明了CH钝化膜常规钝化的耐蚀性高。两种电化学测试的结果与其它方法的结果的一致。  相似文献   

10.
利用扫描电镜能谱技术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Fe-Ni-P合金镀层的组成和微观结构,特别是晶体的择优取向进行了研究。试验发现,该合金镀层属于bcc型α-Fe单相多晶组织,镀液中NaH2PO2·H2O浓度的改变以及镀液温度的改变对镀层的织构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电镀的方法制得了光亮的Fe-W非晶态合金镀膜,研究了各种制备条件对镀膜表面状态、微观结构、磁性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自力  黄旋燕  代倩雯 《精细化工》2014,31(6):722-726,732
由硝基苯选择加氢合成苯胺是一条绿色合成路线,其核心技术是研制高效的选择加氢催化剂。通过浸渍-化学还原法制备了非晶态Ni-Mo-P-膨胀石墨(EG)催化剂,考察了其催化硝基苯选择加氢的性能。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程序升温还原(TPR)、比表面积-孔径分布测试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在非晶态的Ni-Mo-P催化剂中掺入适量的膨胀石墨增大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稳定了催化剂表面的Ni-Mo-P物种,提高了非晶态Ni-Mo-P催化剂的活性和热稳定性。以Ni-Mo-P的质量为基准,膨胀石墨的适宜添加质量分数为8%,该催化剂在反应温度为110℃、氢气分压为1.8 MPa的条件下反应90 min,硝基苯的转化率和苯胺的选择性分别可达99.5%和99.9%。  相似文献   

13.
非晶态Ni-B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催化加氢性能,但其稳定性差限制了其推广应用。本文采用特殊结构的K2Ti6O13为载体,通过浸渍-化学还原法制备了非晶态Ni-B/K2Ti6O13催化剂,考察其催化硝基苯选择加氢的性能。采用XRD、TG、TPR、比表面积-孔径分布测试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在非晶态Ni-B催化剂中加入适量的K2Ti6O13稳定了催化剂表面的Ni-B物种,提高了非晶态Ni-B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适宜负载量(Ni的理论负载量)为30%时,在反应温度为100℃、氢气分压为2.0 MPa的条件下反应120 min,硝基苯的转化率和苯胺的选择性分别可达99.5 %和98.0%,并且反应6次后转化率和选择性分别为98%和93%。  相似文献   

14.
何秀玲  郭璐璐 《广东化工》2012,39(5):76-76,64
苯胺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但其毒性很强。近年来因各种原因,很多地下水受到苯胺的污染。本研究针对此种情况,提出用过硫酸盐氧化技术处理苯胺污染,考察了溶液pH、反应温度等对苯胺降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新型染料中间体的开发阐述了当前国际上对禁用染料中间体代用品的研究进展,共涉及 8个方面:二氨基苯甲酰苯胺及其磺酸衍生物、二氨基苯磺酰胺及其衍生物、二氨基二苯乙烯及其磺酸衍生物、二氨基二苯脲及其磺酸衍生物、芳氨基杂环化合物、二氨基二苯胺及其磺酸衍生物、氨基杂环化合物和二氨基萘。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的甲基苯胺生产大量采用铁粉还原法,但是该方法缺陷较大,国家已经命令禁止。对邻硝基甲苯催化合成甲基苯胺的工艺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了利用邻硝基甲苯为原料合成甲基苯胺的工艺过程中催化剂的评估和选择、反应机理、反应过程的影响因素等工作进行研究,从而得到最佳的合成工艺。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新的聚合方法———无电聚合。在没有外电流的情况下 ,溶液中的苯胺分子在具有催化活性的铂或钯基底表面上被溶解氧氧化为聚苯胺膜。与化学镀的原理类似 ,苯胺的无电聚合反应过程包含阴极半反应和阳极半反应两个电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18.
以NiSO4.6H2O、NaOH和H2为原料,采用低温固相法制备了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0~35 nm的纳米镍粉,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微观分析手段对产物表面结构和价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纳米镍粉加氢还原硝基苯制备苯胺体系中温度、氢压力、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并与Raney Ni的活性做了比较。结果表明,纳米镍粉催化加氢活性高于RaneyNi,是同条件下Raney Ni的9倍左右;催化剂用量4wt%~6wt%(质量含量,下同),温度为120℃为还原的最佳条件;同时发现氢压力对转化率也有着较大影响,当压力达到0.8 MPa,硝基苯转化为苯胺的转化率高达76.42%。  相似文献   

19.
电镀非晶态Ni-P合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镀非晶态Ni-P合金以其无可替代的工艺优势和镀层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对非晶态Ni-P合金电沉积工艺、电沉积机理、非晶形成机制、热处理性能和耐蚀性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电沉积非晶态Ni-P合金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