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电常数与煎炸油中极性组分含量有较好相关性,用于评价煎炸油品质,具有快速、便捷、安全等优点。本文分析了液体介电特性的测试原理和煎炸油介电特性机制,列出极性组分和介电常数的相关性拟合模型。以商业化应用广泛的FOS、FOM 310、Testo 270三类快速检测仪器为对象,对其内部构造、仪器操作和数据可靠性进行评价,结合餐饮业实践经验总结了影响其检测准确度的主要因素,包括煎炸油品种、校准体系、悬浮物、操作规范性。最后,提出此快速检测技术未来的两大发展方向:对信号处理参数的特异性优化和对数据处理技术或红外在线检测技术的引入结合。  相似文献   

2.
电导率法快速检测煎炸油极性组分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油、棕榈油和米糠油为煎炸用油,在(190±5)℃的煎炸温度下进行32 h连续煎炸油条试验,通过对不同煎炸时间所取煎炸油样极性组分含量和电导率值的测定以及两者之间对应关系的对比分析,研究电导率法在快速检测煎炸油中极性组分含量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大豆油、棕榈油和米糠油的极性组分含量均随煎炸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电导率值随煎炸时间的延长呈波动变化,整体呈增大趋势;极性组分含量和电导率值之间无显著线性关系。因此,电导率法可用于油脂是否经过煎炸的快速鉴别及煎炸程度的初步鉴别,但能否应用于煎炸油中极性组分含量的快速测定或应用电导率值表示极性组分含量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应对电导率值测定方法进行完善和规范。  相似文献   

3.
煎炸油脂中极性组分检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脂在煎炸过程中,由于温度高及水分和氧气等存在,将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延长加热时间将加速油脂营养成分损失和感官质量下降。采用柱层析法测定极性组分是控制煎炸油脂质量标准方法;但研究发现,一些替代方法如核磁共振法、近红外光谱法、图像分析法、高效空间排阻色谱法和食用油传感器测试法也适于煎炸油脂极性组分检测。  相似文献   

4.
采用制备型快速柱层析,建立快速分离制备并检测煎炸油中极性组分含量的技术。利用油脂极性组分专用中压制备液相色谱技术,用专用的商品化FLASH柱为分离制备色谱柱,以体积比8713的石油醚—乙醚为洗脱液,洗脱液流速25mL/min,发现当非极性组分洗脱11 min时,恰好能实现煎炸油中极性与非极性组分的分离,且分离速度快,仅需41min,检测重复性RSD5%,均优于传统人工柱层析技术,与传统人工柱层析技术的相比,其相对偏差也±6%,表明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一种采用传感器方法检测煎炸油极性组分的检测仪。该仪器利用叉指电极式电容传感器检测煎炸油介电常数的变化情况,通过一个电容/频率转换电路将电容的变化量转换为便于测量的频率形式,测得输出频率的变化情况反映煎炸油介电常数的变化情况。最后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仪器测得的输出频率变化量与柱层析法测得的煎炸油极性组分变化量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这种检测方法可用于实际检测,且该仪器便于携带、检测速度快,便于现场检测。   相似文献   

6.
便携式煎炸油极性组分快速检测仪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一种采用传感器方法检测煎炸油极性组分的检测仪。该仪器利用叉指电极式电容传感器检测煎炸油介电常数的变化情况,通过一个电容/频率转换电路将电容的变化量转换为便于测量的频率形式,测得输出频率的变化情况反映煎炸油介电常数的变化情况。最后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仪器测得的输出频率变化量与柱层析法测得的煎炸油极性组分变化量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这种检测方法可用于实际检测,且该仪器便于携带、检测速度快,便于现场检测。  相似文献   

7.
挑选深圳市餐饮行业煎炸油作为调查对象,以GB 5009.202—2016检测样品极性组分,GB7102.1—2003《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作为判定评价标准,利用统计分析获得深圳市餐饮行业煎炸油极性组分的合格率达100%。了解深圳市餐饮行业中煎炸油的卫生质量,以加强深圳市餐饮行业的监管,并给大众的饮食提出健康卫生的消费建议,从而保障市区人群的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更好地根据不同煎炸时间和煎炸食材选择合适的煎炸油,并确定合理的煎炸油更换频率,以最大程度降低煎炸油的劣化程度,保持煎炸油的良好卫生质量。方法本实验采用食用油品质检测仪对常用植物油中的总极性组分含量进行测定,对影响煎炸油极性组分含量的几点因素进行考察研究。结果不同煎炸时间、不同煎炸食材对总极性组分含量影响不同;不同植物油品种在煎炸过程中极性组分含量变化趋势不同;当已知极性组分含量初始值的油品以一定比例相互混合时,其极性组分含量初始值会发生可预期的改变。结论不同油品在煎炸过程中的极性组分含量与煎炸时间、油品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煎炸食品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煎炸数量正相关;选择合适的煎炸油需要综合考虑油品极性组分初始值、极性组分在煎炸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根据不同品种食用油极性组分含量初始值的不同,可初步判断油品是否与其声称成分相符。  相似文献   

9.
对大豆油、棕榈油及米糠油分别进行连续的油条煎炸操作,研究煎炸时间对油脂中多环芳烃(PAHs)和极性组分(PC)的影响,并探讨PAHs与PC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煎炸时间延长,3种油脂中的苯并(a)芘(BaP)、PAH4、PAH16和PC含量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煎炸油中PC的增量与PAHs的增量间存在着极显著的关系:大豆油中Ba P、PAH4、PAH16与PC间的判定系数R2分别为0.953 7、0.949 7、0.968 8;棕榈油中Ba P、PAH4、PAH16与PC间的判定系数R~2分别为0.776 0、0.752 7、0.978 6;米糠油中BaP、PAH4、PAH16与PC间的判定系数R2分别为0.757 4、0.860 4、0.955 6。因此,可根据PC的含量快速预测PAHs的含量,简化检测过程的同时亦能多方面比较油脂中有害物质存在情况,从而为选择最适煎炸油废弃时间提供依据。为了确保煎炸油脂的安全性,避免长时间的高温煎炸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柱层析法分离煎炸油的极性组分和非极性组分,采用GC-MS分析两种组分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煎炸油极性组分和非极性组分具有相似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且两种组分间饱和脂肪酸(SFA)、不饱和脂肪酸(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呈极显著相关(r0.90,p0.01)。极性组分中cis C18∶2含量相对较高;非极性组分中cis C18∶2/C16∶0比值减小程度明显大于极性组分,则非极性组分的cis C18∶2在生成极性基团时反应最为剧烈。煎炸油中极性物质含量随煎炸时间延长而增多,其中极性组分中总脂肪酸含量呈梯度增加趋势,并与煎炸油中总极性物质(TPC)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非极性组分中总脂肪酸含量显著减少,表明在煎炸过程中各种甘油三酯均参与反应,导致含有极性基团的脂肪酸含量不断增加,其中cis C18∶2组成与极性组分含量变化密切相关。按极性大小将复杂的煎炸油成分进行分类研究,有利于对大豆油煎炸过程中的复杂组分进行全面分析,为得到脂肪酸组成与极性组分含量变化的关系和提出煎炸油寿命的建议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11.
食用油在煎炸过程中会发生劣变,产生的极性化合物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对食用油煎炸过程中影响极性成分生成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极性成分的含量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煎炸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时还与煎炸油品种和煎炸过程中新油的添加方式相关。  相似文献   

12.
煎炸油加热后极性物质色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煎炸油在加热过程中由于高温而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导致煎炸油中的极性物质含量增加,主要有游离脂肪酸、氧化甘二酯、甘二酯、氧化甘三酯等.煎炸油中的极性物质不仅时煎炸油以及煎炸食品的品质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对人体的健康也是不利的.本实验通过柱层析的方法,将加热后的煎炸油中的极性物质进行分离,并通过凝胶排阻色谱及LC-MS两种不同方法,进一步分析分离得到的极性物质.将煎炸油极性物质中的氧化甘二酯、甘二酯、氧化甘三酯进行了分离,并进行了质谱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中红外光谱技术实现对煎炸油极性组分的快速检测。方法 根据光谱-理化值共生距离分类法对煎炸油中红外光谱数据进行样本划分,从而得到校正集和预测集。采用卷积(Savitzy-Golay,S-G)平滑+一阶导数预处理手段,利用竞争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 CARS)进行特征提取,建立煎炸油极性组分含量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预测模型,并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结果 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的模型校正集决定系数为0.9032,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s quare error of calibration,RMSEC)为0.1264,预测集决定系数为0.8569,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 RMSEP)为0.0625。经BP神经网络算法优化后,均方根误差明显减小,提高了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论 结合BP神经网络算法的中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检测煎炸油极性组分的有...  相似文献   

14.
Bogim Gil  Yong Jin Cho 《LWT》2004,37(6):657-661
Fats and oils were exposed to high temperature at 145°C for 80 h with frying steamed noodles, and the polar compounds were determined using a standard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a novel image analysis method. The image was separated into polar and nonpolar component on TLC plate, and recorded with a camera. When the original image was transformed into 3 monochrome components of red, green and blue, respectively, pseudo-mass (the intensity-weighted area) ratio of image processed with a red-frame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real mass determined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The content of polar compounds for respective frying oils was calculated with the standard curves of first order regression that showed the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s of R2>0.8 (P<0.001). Consequently, it seemed that image analysis on polar compound could replace the extremely time and chemical consuming standard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quality of frying fats and oils.  相似文献   

15.
余辉  王澍  周原  何艳  康翠欣  高盼  何东平 《中国油脂》2023,48(10):46-49+56
旨在为植物油复杂反应体系的动力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以棕榈油为研究对象,以面制品为煎炸物,在140、150、160、180℃下进行连续煎炸模拟试验,测定不同煎炸温度下不同煎炸时间煎炸油中极性组分含量,并通过集总的方法建立极性组分含量与煎炸温度和煎炸时间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在140、150、160℃下煎炸36 h均没有达到煎炸油废弃点,而180℃下煎炸24 h即到达废弃点;棕榈油煎炸生成极性组分的过程为零级反应,反应活化能为35.98 kJ/mol,极性组分含量随煎炸时间延长线性增长;通过建立的模型预测不同温度下棕榈油煎炸的极限煎炸时间,预测结果与模拟试验结果相符。综上,通过集总的方法所建立的棕榈油煎炸生成极性组分的动力学模型可靠,所使用的集总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引用至其他植物油的煎炸反应体系中。  相似文献   

16.
《粮食与油脂》2016,(6):72-74
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煎炸油脂中的极性组分和非极性组分,对其中非极性组分洗脱剂的使用体积进行优化,通过研究各个洗脱馏分中非极性组分洗脱质量的变化,用薄层色谱(TLC)对分离效果进行验证并对油脂标准极性组分和标准非极性组分进行回收率的试验,发现当非极性组分洗脱剂的使用量为200 m L时,不仅实现了油脂极性组分和非极性组分的分离,而且油脂的极性组分和非极性组分的回收率都几乎是100%。  相似文献   

17.
研究煎炸油中总极性物质(TPM)对细胞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结果表明:1.0mg/m L的TPM作用于Hep G2细胞24、48、72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9.8%、12.6%、16.1%;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随着TPM浓度的增加,加药组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G0/G1期细胞数目逐渐减少,S期细胞数目逐渐增多,说明TPM对He PG2细胞增殖的抑制发生在S期。   相似文献   

18.
研究煎炸油中总极性物质(TPM)对细胞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结果表明:1.0mg/m L的TPM作用于Hep G2细胞24、48、72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9.8%、12.6%、16.1%;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随着TPM浓度的增加,加药组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G0/G1期细胞数目逐渐减少,S期细胞数目逐渐增多,说明TPM对He PG2细胞增殖的抑制发生在S期。  相似文献   

19.
电导率法快速检测前炸油中极性化合物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煎炸油中极性化合物含量的电导率法快速捡测技术,对不同煎炸油极性化合物含量与其电导率之间的关系、电导率法的重复性及准确度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四种煎炸油的极性化合物含量与其电导率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737、0.9835、0.9611、0.9645.煎炸油的电导率测定具有较好的重复性,随机选择5组煎炸油样进行电导率的重复测定,测定结果的相时标准偏差为2.78%~4.27%,均小于5%.柱层析法测定的煎炸油极性化合物舍量与电导率法测定的煎炸油极性化合物含量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为0.9862,方法的准确度较好.电导率的测定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可以代替柱层析法时煎炸油的极性化合物含量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