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霖涛 《城市住宅》2021,28(5):46-48
宜居城市理论是当前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通过使用数理统计及GIS分析的手段,选取山东莱芜作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环境、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人文环境和居民主观评价5个方面建立评价依据的指标体系.在获取原始数据和调研当地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分析软件进行建模与解构,对指标体系内的各项因子打分,最终从空间层面对莱芜市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岳阳城市建设的优势及不足,依托需求理论和环境理论等基本理论,对岳阳宜居城市构成系统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需求——构建体系"的技术路线,建立具有适合岳阳实际情况的宜居城市建设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提高人们对岳阳宜居性的辨识能力,反馈城市宜居建设问题和矛盾,据此提出对策建议,从而指导岳阳建设成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3.
通过梳理国内外宜居城市基本内涵与评价指标理论,总结国内外宜居城市建设经验,以江阴为例,针对问题,结合需求,确定宜居城市评价因子,并对评价体系权重确值,评估江阴城市宜居水平,提出完善生态绿网、构建公交和慢行优先的交通体系、传承文化打造特色城区、营造一镇一品的精致城镇和建设美丽乡村等宜居城市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日本关东、关西地区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的实例,对高速经济增长期前后市民参与城市管理、景观营造、规划制定、环境保护的类型、特点和机制,做了初步考察研究,以此作为帮助我国推进市民参与的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5.
宜居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公共设施体系是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背景下,针对传统公共服务设施的定义、构建体系、内容而扩展提出的一种理论体系。因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直接面对规划实施与管理,公共设施也是其重点调控的对象之一,所以适宜在其层面上对宜居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公共设施构建体系进行引导与控制,并通过将宜居要素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管控要素进行叠合,从设施层次、指标体系、设施互融等方面展开体系构建研究,以此指导重庆市北碚区宜居蔡家建设下的公共设施规划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市民参与新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坚  外尾一则 《城市规划》2005,29(7):66-70,78
首先分析了当今中国城市规划领域中市民参与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探讨了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功能特点及其给市民参与的深入发展所带来的契机;同时研究了其在(1)情报信息提供(2)意向意见收集(3)双向交流(4)多方参与研讨会(5)规划方案模拟等方面的强大优势和具体支持手法;随后以日本佐贺市居住区居住环境规划的市民参与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最后从物、人和情报三个方面探讨了今后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市民参与的发展空间和课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评述国内外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07年通过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莆田市的城市宜居性进行了评价,提出宜居莆田建设的重点在于提升城市的品质,并通过制定宜居莆田建设框架提出了宜居莆田的规划建设途径,包括与总体规划衔接、开展城市总体空间布局规划、推进规划试点项目、制定工作推进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国当前宜居城市研究理论与实践脱节与本土特色缺失的现实困境,本文提出了环境营建视角下宜居城市建设的"本土化"策略及其构建模式。以广东省云浮市宜居城市建设作为实证研究载体,对宜居营建的"本土化"模式进行检验反思,寻找未来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可行路径。"本土化集群"模式遵循"问题导向—需求为先—本土策略"三位一体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城市"宜居"现状问题的深入发掘明确建设行动所需优化提升的方向,结合针对城市不同主体的"宜居"需求调查,使行动方向充分满足"人本"的切实需求。继而在前两步骤分析所得的"宜居"建设综合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城市的"本土化"特质寻找最终的实践方式,以使城市的"宜居"建设彰显个性特质,成为城市竞争力与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在宜居城市建设实践过程中,应通过"自下而上"的行动层面探索,将宜居城市建设与城市本土特质挖掘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克服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尴尬,同时也呼应于宜居城市"人本"的理念初衷。  相似文献   

9.
宜居城市评价是连接宜居城市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的桥梁,国内宜居城市评价领域呈现出指标多样、方法不一、结果各异的局面。这些分歧既是对宜居城市内涵理解分歧的折射,也反映了城市发展价值取向的不同。文章通过评析目前国内主要的宜居城市评价研究结果,探究各自背后的价值取向,并进行了总结。文章认为"以人为本"应该成为宜居城市评价和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并对人本导向下宜居城市的评价和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宜居城市评价是连接宜居城市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的桥梁,国内宜居城市评价领域呈现出指标多样、方法不一、结果各异的局面。这些分歧既是对宜居城市内涵理解分歧的折射,也反映了城市发展价值取向的不同。文章通过评析目前国内主要的宜居城市评价研究结果,探究各自背后的价值取向,并进行了总结。文章认为"以人为本"应该成为宜居城市评价和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并对人本导向下宜居城市的评价和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胡厚国  苏娟  徐慧  吴珊  刘雷 《安徽建筑》2022,(10):7-9+83
以安徽省16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GRA组合赋权法来建立判断矩阵,分析研究安徽省宜居城市建设水平的总体分布情况。研究表明,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宜居城市建设水平差异较大,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呈现出皖南地区宜居性较高,中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偏低的分布态势。结合安徽省实际提出制定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补齐城市建设短板、系统推进宜居社区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受公共参与理论大环境的影响,学术界已将触角伸入到城市规划中的市民参与之中;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倡导公众参与并付诸实施。但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对市民利益的忽视、自治组织的缺失等诸多影响市民参与的因素.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市民参与虽有量的变迁.却缺少质的变化。要使城市规划中市民实际参与率提高并向更深层次发展,需着力培养充分知情的市民、注意市民利益的关联度和发展市民的自治组织。  相似文献   

13.
受公共参与理论大环境的影响,学术界已将触角伸入到城市规划中的市民参与之中;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倡导公众参与并付诸实施.但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对市民利益的忽视、自治组织的缺失等诸多影响市民参与的因素,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市民参与虽有量的变迁,却缺少质的变化.要使城市规划中市民实际参与率提高并向更深层次发展,需着力培养充分知情的市民、注意市民利益的关联度和发展市民的自治组织.  相似文献   

14.
刘卫安 《中外建筑》2009,(7):111-113
现代宜居城市的构筑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城市规划设计实践,站在城市发展的高度,分析探讨了县域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并以新化县为例,从多方面对县域宜居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民广场成为城市内人们休闲聚集的主要选择.文章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出发,以大安市市民广场为例,对寒地城市市民广场从宏观规划和生态环境环境两方面做出分析,为寒地城市市民广场设计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郑州市的居民为研究对象,借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层次差异,增加了社会参与因子与城市认可归属因子,探索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居民满意度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宜居满意度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居民的需求开始由传统的社会物质需求转向城市归属感的需求上,发现居民的整体满意度偏低,特别是归属感满意度偏低。据此认为不仅要完善基础设施,更应拓宽社会参与渠道,提升居民归属感。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涌动下小城镇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勇  李广斌 《城市规划》2005,29(7):57-62
首先阐述了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在分析我国小城镇规划编制过程中一些突出问题及其原因之后,对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述评,最后,在我国市民社会发育的语境下,从公众参与的角度,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8.
高扬帆  李和平 《华中建筑》2011,29(4):100-104
宜居城市的提出,成为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该文通过对福建省莆田市宜居性进行分析评价,研究探讨城市的优势特色,进而提出相应的宜居城市规划对策,并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确定重点建设项目,使城市能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保留原有的地域与环境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希望能为其他类似中小城市的宜居城市建设实践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9.
现代城市广场在继承传统城市广场开式的基础上,显示出许多适应新时代社会生活发展需要的特点。该文从作者经历了台州市市民广场设计竞标的设计碰撞,分析了城市空间体系中现代城市广场发展的新的动向,提出适应现代城市广场发展的一些新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20.
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宜居城市的内涵,并分析了宜居城市与人居环境、居住环境、生态城市等相关概念的异同点.认为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安全的城市、健康的城市、生活方便的城市、出行便利的城市,也是一个居住舒适的城市.最后从安全、健康、生活方便、出行便利和居住舒适性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