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螺旋槽重力热管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重力热管的传热能力,用螺旋槽表面结构来强化重力热管传热,并以水为工质进行了传热特性实验研究。自制热电偶和热管并搭建实验设备,改变加热功率,测得在不同的蒸汽温度下的热管壁温。实验结果表明:以管内等效对流换热系数为评价指标,与普通重力热管相比,螺旋槽重力热管的对流换热系数提高了10%—23%,其中槽深和螺距对传热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重力热管具有传热性能优良、工作可靠、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低廉、热流密度可变性、二侧热阻可调性等优点,使其应用领域不断增加。但随着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强化传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某些特殊场合,普通重力热管满足不了传热和冷却的需求。为了从根本上提高管内的沸腾和凝结换热系数,提高重力热管的传热能力,科学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强化传热的途径。文中主要从改变热管自身表面结构强化传热、热管内插件强化传热、多相流强化传热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闭式重力热管强化传热的途径及强化传热的效果,并对今后重力热管的强化传热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徐晓萍  史金涛  姜峰  李修伦 《化学工程》2011,39(6):16-19,28
将三相流强化传热技术应用于重力热管,构建了三相流闭式重力热管系统.以水为工质,固含率(体积分数)、固体颗粒的种类、大小及加热功率等作为参数,研究并分析了三相流重力热管的传热性能.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三相流闭式重力热管具有一定的强化传热效果.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等效对流传热系数增大.加入φ5.5 mm的聚甲醛颗粒时...  相似文献   

4.
ND钢管是一种新的耐酸腐蚀性能较好的材料,可以用于锅炉低温段空气预热器,而用作为热管的管材,其与工质的相容性,使用寿命等问题还没有见到报道.本实验研究了ND钢热管的寿命及相容性问题,并与普通碳钢热管的性能及寿命作了对比实验,为ND钢应用于热管积累了经验和第一手资料,为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的沸腾段与冷凝段中分别插入内管形成新型结构.直观考察和传热实验表明,新结构的两相闭式热虹吸管操作稳定、传热系数高.本文考察了新型结构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的流体流动型态,并在Soliman冷凝传热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环隙内蒸汽与冷凝液并流的冷凝传热模型,该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比较,平均偏差为19.4%.  相似文献   

6.
2010年热管技术展望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庄骏  张红 《化工机械》1998,25(1):44-49
阐述了2010年我国热管技术发展的两大主题———推广应用和开发研究,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热管技术的研究动态和热管技术在工业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几个重要特点,概述了2010年完成并重点推广的几项新型热管设备。  相似文献   

7.
8.
基于微层蒸发强化传热理论,对热虹吸管内部设置分流管结构强化沸腾传热机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分流管强化热虹吸管内部沸腾传热模型,并通过大量试验研究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同时对热管换热器能量控制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不仅证明强化传热理论分析与计算方法的正确性,而且表明热管内部强化传热有利于提高热管换热器传热能力、改善热管换热器传热性能及优化热管换热器结构,为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为基础的热平衡分析法和火用平衡分析法相结合,对热管式蒸汽发生器进行了火用分析,给出了热管式蒸发器中各部分的火用损失情况,指出其合理的布置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刘建红  商福民  刘登瀛 《化工学报》2011,62(6):1549-1553
引言脉动热管是一种新型热管,其结构简单、可以实现高热流密度传热,在电子元器件的冷却及航天领域极具发展潜力,由Akachi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提出.现有的脉动热管技术只是将单个热管应用到传热领域,从自激振荡流热管的工作原理可以看出,要进一步强化其热量传递过程有2个基本途径:一是强化管内汽-液介质与管壁之间的传热;二是提高其振荡频率和运行的循环动力.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分流管结构对碳钢-水热虹吸管蒸发段内沸腾换热的影响,选择7种不同结构的分流管进行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分流管结构尺寸对蒸发段沸腾换热有很大的影响,在相同的传输功率下,分流管的开孔率在33%左右、管间隙在4.5mm左右强化沸腾换热的效果最佳,沸腾换热系数大约提高2~3倍。综合了大量试验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整理出分流管强化沸腾换热的准则方程式。  相似文献   

12.
针对工业上应用最多的热虹吸管,其蒸发段常出现大汽泡、弹状流沸腾而引起的不稳定振动以及壁温波动现象进行研究,为改善热虹吸管蒸发段内部的传热性能,进一步提高其传输功率,提出了一种强化传热方法,即在热虹吸管内部插入一根同轴的多孔管,并对同轴多孔管蒸发段的强化传热机理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可视化和性能试验进行了验证,得出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根据萘热管的工作温度范围,对萘热管小倾角放置时的传热极限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发现,当萘热管达到传热极限时,出现干涸点的位置有一定的规律性,分析讨论了其原因,并对有关萘热管的设备设计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应用热管理论和自然循环流体动力学理论,对分离式热管内的传热极限作了分析,指出了分离式热管的传热极限与传热过程中的热流密度和热管内的充液量有关,在高热流密度传热和充液量偏多或偏少的情况下,会存在以下几种传热极限:(1)蒸发段的干涸传热极限;(2)蒸发段的沸腾传热极限;(3)冷凝段的凝结传热极限;(4)循环回路的流动传热极限。  相似文献   

15.
通过钠热管测试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分析研究热管轴向传热率受粘性传热极限、声速传热极限、毛细力传热极限的限制。给出各种传热极限时的壁温分布曲线,并将实验的传热率值与理论值进行比较。最后对实验过程中未发现携带传热极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详细介绍了各种型式的热管余热蒸汽发生器的简单原理和具体结构,叙述了它们在强度设计方面的要点,就热传导性、安全性、运行可靠性及经济性从结构设计的角度作出了分析与比较,对各种结构型式的实际应用适应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概述热管的结构及其利用工作液相变时潜热交换作用的传热机理,比较了运用热管技术与常用电阻加热器传热的优缺点,并介绍热管技术在热流道系统中应用的进展。热管技术与热流道系统相结合。能满足热流道加热元件对均温性及易于控温的要求,可以极大地促进热流道技术的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提出的联合传热模型的管道倾斜范围为-90°到+90°。联合传热模型所需的参数由Zhang等人提出的气液混输管道联合水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用本模型计算管道内的对流换热系数与实验得到的对流换热系数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膜蒸馏过程传质传热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相似文献   

20.
A planar heat pipe (;rectangular cross section) was designed, built and tested using flexible electrical rubber heaters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heat. The device was constructed from 0.043” (0.1092 cm) copper sheet, with three layers of 100-mesh copper screen as a capillary wick. The dimensions of the planar heat pipe were 6 inches ( 15.24 cm) by 12 inches (30.48 cm) by 3/4 inches (1.905 cm). Water was used as the working fluid. Steady state, and in once case, transient responses, were investigated. External axial temperature profiles for different applied powers and operating temperatures were measured. Operation of the device was stable and repeatable within a temperature range of 30° to 95°C; no temperature or pressure fluctuations were noted.

The optimum amount of working fluid for a typical situation was obtained experimentally. Effects of air and amount of working fluid inside the planar heat pipe were investigated. The optimum amount of working fluid which was obtained experimentally was used throughout the remaining tests in this research. Effects of gravity, a wide range of operating temperature, Reynolds number at constant input power, and Reynolds number at constant operating temperature were investigated. The maximum heat transfer rate of the planar heat pipe was obtained experimentally and compared to it is theoretical value. Good agreement was obtained between the two val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