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沉积物的组份、粒度、沉积构造、水动力条件等方面叙述了太平口下边滩的现代沉积特征,论证了形成各种层理的水动力差异性,提出了边滩的沉积层序,采用地质分析与数学地质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对边滩进行了微相划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三类油层进行岩心和测井相分析,并按照成因对其砂体类型进行分类,揭示了三类油层砂体沉积的演化规律,为搞好三次加密调整,认识三类油层动用状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生物礁、滩及灰泥丘实例分析,寻求三者的识别方法,建立地震识别标志。依据生物礁、滩及灰泥丘沉积特征及其地球物理响应,提出“三角分类”方案,相应归纳出“点、线、面、体、时”综合地震识别法,其中“点”即分析单个地质体的地震反射结构和构型,“线”即分析地质体的沉积环境,“面”即刻画地质体的平面分布,“体”即刻画地质体的空间分布,“时”即解剖地质体的纵向旋回性。应用该方法在南海西北部深水区共识别出了5类生物礁、3类滩和2类灰泥丘。其中生物礁具有低频、中-强振幅、中连续反射结构,丘状反射构型,内部具有海侵-海退旋回,位于构造高部位,沉积于高能环境;滩呈低频、中连续、中-强振幅地震反射结构,席状地震反射构型,位于构造斜坡带,形成于高能环境;灰泥丘具有低频、强振幅、非连续反射结构,丘状地震反射构型,位于斜坡相对底部位,沉积于低能环境。“点、线、面、体、时”识别方法将沉积特征、环境能量、地球物理响应及旋回分析有机结合,能可靠地识别生物礁、滩及灰泥丘,揭示出南海西北部深水区局部发育生物礁,广泛发育碳酸盐滩。  相似文献   

4.
塔中16-44井区上奥陶统台缘礁滩体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塔里木盆地塔中16-44井区在晚奥陶世良里塔格组沉积时期处于碳酸盐台地的边缘,发育粒屑滩、礁丘、灰泥丘及滩间海等亚相,不同沉积微相组合的礁滩复合体为重要的沉积体类型。研究表明,区内礁沿台缘成群、成带分布,中低能砂屑滩位于礁主体的内侧;礁和与之呈伴生的生屑滩、生物砂砾屑滩为本区优质的储集岩相,而礁后单独发育的中低能砂屑滩则不易形成优质的储集层。礁及与之相伴生的生屑滩、生物砂砾屑滩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车镇凹陷沙二段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镇凹陷沙二段沉积时期发育了一定规模的滩坝砂体,对于其沉积迁移规律等的认识不够深入,制约了滩坝砂油藏的精细勘探开发进程。为了进一步明确研究区滩坝砂体的沉积迁移规律,在充分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车镇凹陷沙二段滩坝砂体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粒度概率曲线以反映波浪作用的跳跃加悬浮式和两段跳跃加悬浮式为主;滩坝砂体沉积构造类型多样,主要发育反映波浪作用的浪成沙纹交错层理和沙纹交错层理、反映强水动力作用的平行层理,以及反映生物作用的生物钻孔和生物扰动构造;滩坝砂体主要为原地改造型,垂向上主要发育反粒序特征明显的坝砂和相序不明显的滩砂,局部地区发育由于波浪作用改造不彻底而形成的正粒序或复合相序;断层活动控制了滩坝砂体的沉积迁移规律,波浪作用控制了原地改造型滩坝的发育,物源供给控制了滩坝砂体的发育规模;整体上,车镇凹陷沙二段滩坝砂体具有“漫湖”沉积特征,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中等偏低。研究结果可为车镇凹陷沙二段滩坝砂油藏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阳地区沙一下亚段滩坝砂体分布规律复杂、主控因素不明确等问题,综合利用岩心、薄片、钻录井等资料对研究区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滩坝砂体发育,且具"多跳一悬式"粒度特征和与碳酸盐岩滩坝、滨浅湖泥交互沉积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滩坝砂体的形成与物源供给、古地貌和湖岸线密切相关,且滩坝砂体经历了低位、湖侵、高位3个体系域时期,不同体系域时期砂体的规模、大小和分布不同。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滩坝砂体沉积模式,为该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7.
岱海湖盆位于内蒙古中部,是一个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本文着重就其短轴方向两个三角洲的沉积作用、不同沉积规模的非均质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一是位于湖盆北侧陡岸的元子沟三角洲,另一个是位于湖盆南岸缓坡的步量河三角洲,它们均属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对两个三角洲的微观、层内及宏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微观非均质性─—孔隙结构主要是受砂层中颗粒排列方式的控制。层内或中观非均质性着重表现的是垂向沉积层序中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变化,它随着沉积作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非均质性响应机理可以用作用沉积学的方法来解释。因此,不同的岩相组合类型或沉积层序反映在垂向上具有不同的孔、渗韵律特征。宏观非均质性,即两个三角洲的砂、泥层厚度、泥质条带及孔、渗特征在平面和空间上所表现出的不均一件与它们的沉积方式和相带分布密切相关。沉积作用和相带分布对两个三角洲的储层特征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断陷盆地短轴方向陡、缓两岸三角洲具有不同的沉积特征和砂体几何形态。断陷湖盆陡岸三角洲以平面射流沉积形式为主,而缓岸三角洲则以分流河道的迁移和平面射流的共同作用为主体。依照两个三角洲的沉积层序、孔隙带的分布以及砂体几何形态,建立了它们各个相带砂体在三维空间的展布模型。  相似文献   

8.
岱海湖盆位于内蒙古中部,是一个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本文着重就其短轴方向两个三角洲的沉积作用、不同沉积规模的非均质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一是位于湖盆北侧陡岸的元子沟三角洲,另一个是位于湖盆南岸缓坡的步量河三角洲,它们均属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对两个三角洲的微观、层内及宏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微观非均质性─—孔隙结构主要是受砂层中颗粒排列方式的控制。层内或中观非均质性着重表现的是垂向沉积层序中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变化,它随着沉积作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非均质性响应机理可以用作用沉积学的方法来解释。因此,不同的岩相组合类型或沉积层序反映在垂向上具有不同的孔、渗韵律特征。宏观非均质性,即两个三角洲的砂、泥层厚度、泥质条带及孔、渗特征在平面和空间上所表现出的不均一件与它们的沉积方式和相带分布密切相关。沉积作用和相带分布对两个三角洲的储层特征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断陷盆地短轴方向陡、缓两岸三角洲具有不同的沉积特征和砂体几何形态。断陷湖盆陡岸三角洲以平面射流沉积形式为主,而缓岸三角洲则以分流河道的迁移和平面射流的共同作用为主体。依照两个三角洲的沉积层序、孔隙带的分布以及砂体几何形态,建立了它们各个相带砂体在三维空间的展布模型。  相似文献   

9.
东营凹陷西部沙四段上亚段沉积时期发育了丰富的滩坝沉积砂体,结合岩心描述和相关测试分析,系统总结了滨浅湖滩坝砂体的岩性和空间分布特征.滩坝砂体岩性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石英含量一般为40%~50%,长石含量一般为30%~40%,岩屑含量变化大;组成滩坝砂体的碎屑物质粒径一般小于0.25φ,平均粒径为3~5φ,分选系数小于2,粒度概率图以一跳一悬式和两跳一悬式为主,跳跃次总体含量平均为70%,斜率为50°~70°,碎屑物质分选好.滩坝砂体中广泛发育反映浅水波浪冲刷、沿岸流对沉积物改造作用和生物扰动的沉积构造;一个完整的滩坝沉积相序对应于一个滩坝沉积的准层序,其顶底界面一般为湖泛面;滩坝砂体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正向构造带周围,其轴向与凹岸平行或与凸岸突出方向一致,并且轴向与沿岸流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为了厘清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三叠系飞仙关组层序地层格架下鲕滩的时空分布特征,明确海平面变化对鲕滩迁移的控制机理,开展了岩性特征分析、沉积构造标志识别、层序界面层序地层格架划分等。结果表明:(1)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飞仙关组在持续海退背景下发育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可进一步细分出5个四级层序(Ⅰ—Ⅴ)。(2)研究区飞仙关组鲕滩主要分布于Ⅰ—Ⅳ层序,Ⅱ层序内的鲕滩最为发育,单体厚度大、连续性好,而Ⅲ,Ⅰ和Ⅳ层序内的滩体发育程度依次减弱,最差呈不连续的零星状分布。(3)鲕滩在垂向加积的同时也具有明显的侧向迁移特征,整体由台地内部向斜坡方向迁移,其中Ⅰ层序至Ⅱ层序鲕滩侧向迁移特征最明显。(4)局部地貌高地发生的高频旋回与碳酸盐岩生产速率协同变化,导致研究区飞仙关组鲕滩呈现垂向加积和多期次叠置现象,而海平面下降到基准面以下时,适合滩体生长的水动力条件由局部高地向局部洼地变迁,使得鲕滩由垂向生长演化为侧向进积。(5)平面上,研究区飞仙关组鲕滩主要沿北西—南东(即台地边缘一带)方向展布,以铁山坡、普光地区最为发育,其次为渡口河、七里北以及罗家寨等地。该研究成果可为开江—梁平海槽地区飞仙...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地震属性分析,结合成像测井和取心资料,研究川中震旦系—二叠系碳酸盐岩层系古岩溶塌陷体成因、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古岩溶塌陷体在垂向上广泛发育于震旦系—二叠系碳酸盐岩层系,平面上主要沿断裂末端、转折部位及多条断裂的交叉处分布,剖面上表现为地震同相轴的"下拉"现象。断裂活动是古岩溶塌陷体的主要成因,古岩溶塌陷体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桐湾一幕、桐湾二+三幕以及早加里东期3个阶段,最终定型于二叠纪末期。古岩溶塌陷体储集层具有多层发育、分布广、储集物性好的特征,储集空间由先存孔隙、构造成因缝以及塌陷成因缝复合构成。按照地震尺度,可以将古岩溶塌陷体划分为多层系洞穴系统塌陷体、多层系洞穴通道塌陷体和层内洞穴塌陷体3种类型,上覆变形地层中裂缝分布范围广的多层系洞穴系统塌陷体和多层系洞穴通道塌陷体可能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图10表2参38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南缘头屯河组中段作为重要的油气储层,其沉积类型尚存争议。通过头屯河组露头的岩相、岩相组合特征分析及剖面精细解释,识别出9种岩相和4种岩相组合,岩相组合类型在垂向上具有二元结构特征,剖面上侧积现象明显,为曲流河的点坝序列,证实头屯河组中段为曲流河沉积。实测结果表明,曲流河点坝的单期侧积砂体厚约为3~5m,宽约为90~120m,倾角约为5°;侧积泥厚约为50cm,倾角约为3°~6°。基于露头研究结果,探讨了曲流河侧积成因砂体“先单井识别、后井间预测”的对比方法及步骤,指出了关键参数的求取方法,为曲流河地下储层的精细构型表征提供了定量化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层序地层学理论和重力流形成机制是深水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基础,根据三角洲前积形成的顶超点终止现象来识别陆架坡折带;依据重力流对下伏地层造成的切割识别深切谷;在下陆坡和盆底平缓区根据典型的丘状外形和异于围岩的特殊地震反射特征识别深水扇,并进行精细刻画;对具有成因联系的供源区富砂性、深切谷外部形态演化特征及充填物、深水扇地震属性特征进行分析,定性评价深水扇体的富砂性.研究认为深水扇体的富砂性与前一个三级层序高位期三角洲具有明显的成因联系,对于今后海洋深水区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在是过去的钥匙”这句名言古典地质学家早已提出,它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和古代的关系。本文通过对现代和近代沉积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与古代沉积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类比,从中探讨石油有机成因的地质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砾岩为重点,研究支撑砾岩的成因类型及其沉积特征。通过对相关术语的比较分析、现代沉积考察和岩心描述,研究了支撑砾岩的这一概念的初始内涵与其他相似概念的异同,分析发育支撑砾石的现代沉积环境,描述了准噶尔盆地玛湖砾岩油田钻井岩心揭示的不同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支撑砾岩的沉积学特征。认为支撑砾岩与颗粒支撑砾岩、开放结构砾岩具有相似的结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倡议使用支撑砾岩这一术语,但需要重新认识支撑砾岩的形成机理。通过对新疆白杨河冲积扇、黄羊泉冲积扇、乌伦古湖等地区的现代沉积考察,发现支撑砾石并非仅仅由洪水形成,也可以发育在山间河流、山麓塌积扇、冲积扇砾质河床、冲积扇表面戈壁滩、砾质湖滩、砾质三角洲前缘、泥石流和水下颗粒流等沉积环境中。支撑砾石被埋藏后有可能形成支撑砾岩。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三叠系和二叠系钻井岩心中,识别出砾质河床沉积支撑砾岩、风对干河床沉积改造形成的支撑砾岩、砾质滩坝沉积的支撑砾岩、三角洲前缘受波浪改造形成的支撑砾岩、河口坝沉积的支撑砾岩、颗粒流沉积的支撑砾岩和泥石流沉积的支撑砾岩等7种不同成因的支撑砾岩。研究认为支撑砾石结构既可能是一次沉积形成的,也可能经过多次沉积甚至经成岩改造形成。通过水槽实验、数值解析、经验模型和现代沉积调查,可以重建砾质河床的渗滤过程,预测支撑砾石的孔隙结构特征。对新疆玛湖油田三叠系百口泉组各类储集层物性统计发现,细砾岩和小中砾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粗砾岩和大中砾岩的渗透率较低,说明支撑砾石结构容易遭受沉积后渗滤和成岩作用改造,导致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小。图13参52  相似文献   

16.
<正>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地震属性分析,结合成像测井和取心资料,研究川中震旦系一二叠系碳酸盐岩层系古岩溶蹋陷体成因、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古岩溶蹋陷体在垂向上广泛发育于震旦系一二叠系碳酸盐岩层系,平面上主要沿断裂末端、转折部位及多条断裂交叉处分布,剖面上表现为地震同相轴的"下拉"现象。断裂活动是古岩溶蹋陷体的主要成因,古岩溶蹋陷体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桐湾一幕、桐湾二十三幕  相似文献   

17.
石油和天然气的沉积—运移成因理论的地质基础是关于沉积盆地的学说。“沉积盆地”这个术语有很多含义:盆地、沉积岩盆地、沉积盆地、岩石盆地、水文地质盆地、含油气盆地、自流盆地等。同时,其中任何一个,最经常分出的有具现代地形或构造边  相似文献   

18.
<正> 引言首先描述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前缘和上部大陆坡海底地形和沉积的是Fisk等(1954)、Shepard(1955)以及Scruton(1960)等。对毗邻活动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水下环境的最初评价,是在没有现今作为近海油气研究成果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情况下进行的。在五十年代,对分支海湾和浅水地区的勘探巳开始向近海推进,而目前这一活动则已抵及陆坡区。在井位选定,钻井和采油平台设计和海底  相似文献   

19.
砂质辫状河心滩砂体规模大、连通性强、物性较好,是一类重要的油气储层。受到复杂多变的水动力条件影响,心滩呈现出类型多样、内部构型特征复杂等特征,制约了油气资源高效开发。为探索砂质辫状河心滩沉积演化规律及其控制的沉积构型特征,采用基于水动力场实时求解的沉积数值模拟方法,开展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动态模拟和过程解析,结果表明:(1)砂质辫状河心滩的演化过程包括5个阶段,表现为菱形坝、舌形坝、单元坝、复合坝及改造复合坝的顺次形成和连续转换,各类心滩平面形态、剖面结构样式及定量规模存在显著差异;(2)水流与心滩的交互作用是主导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的主控机理,即水流聚散特征与分布样式的持续变化导致心滩形成、增生、迁移、形变并遭受频繁、复杂的叠切,而心滩的演化又进一步导致水流聚散特征与分布样式的变化;(3)心滩内部发育前积、侧积及加积3类增生体,从菱形坝形成到改造复合坝发育,心滩内部增生体类型由前积主导转变为前积与侧积共生并最终变为前积、侧积及加积复杂复合,心滩长度、宽度由快速增加转变为缓慢增加并最终维持稳定,沉积记录中终止于不同演化阶段的辫状河心滩储层平面分布样式、内部构型特征及定量规模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早寒武世早期,是下扬子区寒武纪地史中形成“石煤”的唯一时期,含“石煤”岩系基本遍及全区。“石煤”是由菌藻类等生物遗体与胶状硅质等同时沉积而成,其形成明显受宁静缺氧滞流盆地环境控制,主要发育在盆地斜坡部位,而盆地斜坡上的凹陷是更有利子“石煤”形成的古地理位置。“石煤”的形成条件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因素:(1)菌藻类的丰度。(2)古地理位置。(3)沉积作用(埋藏)条件。 “石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有机组分一般在50—55%;形成“石煤”的缺氧滞流盆地环境是最有利的生油环境。因此,“石煤”是重要的生油岩系,在地质时期中曾有过油气的生成与运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