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下游丁坝根石走失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德本 《人民黄河》1997,19(6):9-11
黄河下游丁坝根石走失是坝岸工程出险的主要原因。本文对丁坝根石走失的原因,从水流条件、根石断面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管护人员应该对坝岸和基础情况、河势变化、险情判断、抢护方法等做到心中有数,使防护工作由被动变主动。同时着重指出抓发管理,注意正确防护是防止根石走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根石走失是造成黄河下游坝岸出险的重要原因,也是下游防洪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利用大面积铅丝网将坝岸松散根石罩护起来的防护方法,经室内外动床模型试验和原型试验证明,理论正确,操作简便,能有效防止坝岸工程根石走失,可以在险工、河道整治工程中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3.
黄河坝岸网罩护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石走失是造成黄河下游坝岸出险的重要原因,也是下游防洪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利用大面积铅丝网将坝岸松散根石罩护起来的防护方法,经室内外动床模型试验和原型试验证明,理论正确,操作简便,能有效防止坝岸工程根石走失,可以在险工、河道整治工程中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4.
1 险工坝岸现状 黄河山东段现有险工坝岸101处,近3800坝段,其结构主要为传统的砌石坝、如石坝和乱石坝等。坝体通常由土坝基、石护坡和根石3部分组成。其中,根石既是险工坝岸的基础,又是坝身的保护体,是根据水流冲刷情况逐步抛投石块加固而成的,本身不稳固,容  相似文献   

5.
根石走失一直是黄河坝岸中较为突出的工程问题,直接影响着坝垛工程的基础稳定与整体安全。基于Flow-3D软件建立了根石冲刷坍塌走失数值模型,并采用物理模型试验算例进行验证。数值模拟结果中泥沙面计算值和物理模型试验实测值吻合度高,说明数值模型可用。随后基于数值模型计算了实际坝垛工程的河床冲刷过程。计算结果表明:坝前头处冲刷坑出现的时间最早,冲坑最深,随着水流的持续淘刷冲坑向上跨角和下跨角区域发展,此2处的冲刷坑深度相近,部分泥沙在坝裆间由于水流漩涡作用形成堆丘。坝垛工程中容易出险的部位为坝前头和上跨角,实际工程中应主要对这两处进行防冲加固。  相似文献   

6.
黄河河道整治工程根石走失及加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下游目前有各类坝岸9000多道,根石不足的情况较为多见,势必严重影响工程的安全。根石稳定取决于根石的厚度、坡度和深度,根石走失与水流流速、水深、块石粒径及断面形态等有关。只有加强日常养护、实时了解坝岸基础动态、及时补抛根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堤防安全。  相似文献   

7.
险工坝岸是防洪的前沿阵地,根石是坝岸工程的基础,根石走失又是经常发生的险情,及时掌握根石的变化情况是保证险工坝岸工程安全的关键。因此,多年来我们坚持了险工坝岸工程根石的探摸工作。  相似文献   

8.
耐特龙网防护根石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耐特龙网罩护根是使整个护网紧贴坝头根石及河床,使被罩其中的块石只能随河床冲刷变形而在网内移动不被洪水冲走,从而达到防止根石走失的目的。作为一项新技术,耐特龙网护根石试验改变了传统的加固根石依靠增大单块石料体积或使根石间刚性连接的加固方法,利用外部约束使根石成为一个整体,是对根石加固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可作为黄河下游险工坝岸坝体固根的一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根石走失问题是坝岸根石堆稳定性研究的关键,通过及时识别根石大量走失的前兆来避免险情发生。根石走失的预测并不能靠主观臆断,将传统人工探测方法的判断依据信息化是本次研究的关键。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在对171处坝岸根石堆实时监测的基础上,按灰色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将有限的根石堆变形特征进行处理,再通过与缺陷形态数据库的图形进行迭代比对,生成更多的信息使根石大量走失的前兆问题尽可能变得清楚。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灰色理论构建的系统模型,能够客观地反映走失的根石与根石堆整体稳定性的关联度,以及根石堆变形的发展趋势,从而帮助防汛部门对坝岸根石堆稳定性快速、准确地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0.
2013年汛期,黄河山东段河道较大流量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河道整治工程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根(坦)石走失、坍塌险情,有的工程甚至出现了较大、重大险情,防洪工程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通过对黄河山东段河道工程险情情况、特点、出险原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工程抢险管理的对策建议:及时加固根石,防患于未然;切实做好工程的监测和日常管理、维护;抢早、抢小,争取抢险主动;有计划地拆改、加固结构不合理的坝岸;研制、推广新型根石探测设备;探索适合黄河下游的根石加固方式方法,确保根石抛投到位,为其他河道工程管理、整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黄河河道整治工程在发挥控制主溜、稳定河势作用时,长期遭受洪水淘刷,坝前经常形成冲刷坑,导致根石走失,危及坝垛安全。传统的根石探测方法是采用人工探测,费工、费力,且受水流的影响较大,探测成果不尽准确。2011年5月,引进非接触式仪器(3200-XS浅地层剖面仪、双机RTK移动测量GPS定位仪)进行根石探测,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黄河河道整治工程根石走失原因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家全  董强  王辉 《人民黄河》2003,25(11):17-18
针对黄河河道整治工程根石走失严重这一问题,指出根石走失的原因主要是水流冲刷、根石埋置深度不足、根石断面形态不稳定和根石直径偏小等,提出了管护人员要加强工程管理与养护、对险情采取正确的抢护方法、主动进行根石加固等3种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自人民治黄以来,黄河下游两岸险工的护岸工程,由过去临时性的埽工,逐步改为永久性的石工,现已达到了全部石化,大大加强了堤防抗洪能力,护岸工程包括石坝、石垜及石护坡等,以上这些工程,在迎溜着水部分均抛有块石护根,以防冲刷淘底,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但由于黄河河底多沙,水深溜急,每当汛期大溜顶冲或回溜冲刷之处,根石往往发生蟄塌和走失现象,有的甚为严重。历年整修险工中抛护根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水流作用下坝垛根石的走失,基于Flow-3D软件中GMO模型和RNG k-ε紊流模型建立了根石走失特性研究的数值模型。进行了水流作用于立方块体的数值水槽试验,将水流对立方块体作用力的数值模拟值与公式计算值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基本一致,说明数值模型可用。随后对某一实际坝垛工程进行了根石走失的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坝垛周围根石走失最严重的区域为坝前头,上跨角次之,坝前头处根石起动的时间最早,拖曳力上升最快,走失的距离最远;上跨角靠近坝前头处的部分根石走失时间早,程度严重,靠近迎水面处根石走失时间较晚,在水流流速进一步加大时逐渐走失;迎水面与下跨角处的根石受水流作用力较小,基本无走失现象。根石走失后并未随水流持续运动,大部分根石散落在坝裆间。  相似文献   

15.
张遂芹  边鹏  李老虎  尚青松 《人民黄河》2003,25(7):10-10,45
为探索出一条防根石走失的新途径,河南黄河河务局曾在马渡险工85坝一个附垛上修建了一个铅丝网罩石垛,但实践发现铅丝网罩易腐蚀,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为解决铅丝腐蚀问题,1999年该局又在马渡险工22~39坝之间的13个坝垛上,采用CEl5l土工网网罩固根技术来防治根石走失。实践证明,土工网网罩固根技术是新技术在黄河上的一次成功应用,它施工技术难度较低、施工工艺不复杂,防治根石走失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人民黄河》2015,(5):45-48
探测根石走失情况是黄河防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浅地层剖面仪探测根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探测精度,但坡比计算结果偏小,且根石的厚度及最大冲刷深度无法确定。根据实例,采用叠后偏移处理的办法解决了坡度估计偏小的问题;同时,根据根石的声波波场特征划分根石顶、底反射波,并依据根石的声波响应频率、波速等得出根石厚度的计算方法,相应解决了最大冲刷深度估算问题。  相似文献   

17.
河道整治工程根石走失的力学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河道整治工程根石受力状态的分析,建立了根石走失的物理模型,从而导出了天然河道根石走失的力学计算公式,其计算结果与黄河河道整治工程丁坝根石走失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8.
土工织物长管袋沉排,是借鉴国外经验修筑黄河坝岸的新结构,它采用土工编织袋充填泥浆,组成排体,由坝头底部生根向河底沉铺(见图1),既可充当坝的基础,又能遏制坝前冲刷坑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河道整治工程是控制行洪和防止黄河堤防决口的重要工程。山东黄河河道整治工程由于工程基础薄弱、新修坝岸尚不稳定、根石探测和抢险手段落后等原因,在长期中常洪水作用下,险情不断,工程安全受到威胁。分析了中常洪水情况下山东黄河河道工程险情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建立查险、报险、抢险运行新体系、加强工程巡查与观测、建设黄河下游窄河段河道模型等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20.
2000年12月19日,济南市天桥区大王庙险工1至12号坝突发大量根石走失,挑水坝前水深溜急,根石走失后坡度1:1左右,护岸宽度大于20m的淤积沙滩被水流冲失,已危及堤防临河堤脚,险情发展较快。由于发现及时并立即抛石4320m~3以后,险情得以解除。此类险情在济南河段是继1981年9月25日历城区王家梨行险工7至9号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