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湖北省科技馆新馆为例,借鉴建筑现象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探索展览建筑场所精神营造的策略方法,为展览建筑场所精神营造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场所精神代表着建筑和环境空间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人与空间之间的情感纽带。光的丰富属性和强大能量对人的情绪、情感具有极强的牵动力,是营造空间氛围、激活场所精神不可替代的要素。人工光以其自由、可控性强的优势成为光环境设计的主力,在功能和装饰方面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该文以营造空间氛围为出发点,激活场所精神为落脚点,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光的色彩、明暗、光影等进行分析和总结,再通过案例验证这些属性,在时间和空间这2种不同维度上对空间氛围营造的精彩表现,揭示光的表现能力对激活场所精神的重要作用和无限潜力。  相似文献   

3.
针对旧工业建筑逐渐丧失原有功能,被废弃最后消失这一现象,站在人的知觉体验的角度,从宏观到微观对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场所精神的延续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及发扬作用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今后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幼儿阶段是生长的起始点,幼儿建筑设计一直是需要多加考量的议题.该文试图从场所精神感知下的幼儿空间体验入手,分析空间体验下的建筑形态的深层次影响因素,提出建筑设计除了思考功能与场地的布置外,需要充分利用场所精神的内涵,发挥场所精神感知下的幼儿知觉体验、幼儿记忆体验、幼儿行为体验的隐性作用.为了使幼儿具有更好的空间体验,相...  相似文献   

5.
莆田湄洲岛宫下村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妈祖信俗已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宫下村的湄洲妈祖祖庙也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拥有典型与重要城乡建筑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村落整体保存现状不佳,仅能公布为福建省传统村落。该文尝试从信俗、场地、传统建筑等视角对宫下村进行剖析,同时关注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为当前正广泛展开的传统村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提供基础,以便更好地弘扬妈祖文化,达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何焱 《山西建筑》2010,36(1):42-44
从探寻建筑的本源和意义出发,分别阐述了"建筑空间论"和"场所精神论"的重要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以宾切提住宅为例进行分析,认为探寻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是解读建筑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夏军 《时代建筑》2005,(5):140-147
建筑师站在纯粹设计的立场,认为建筑设计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空间体验创造场所精神,使建筑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探寻传统聚落场所空间的场所精神,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协同是体验主体与体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其相互作用中,从体验者的体验心理结构出发,进行"以人为本"的场地设计至关重要,它引导着设计的发展走向,其内部各个因素与系统间产生相互作用,从而达到相对的稳定和有序。该文主要探讨了影响传统聚落场所空间设计者的体验心理构成要素,通过对体验心理结构特征的诠释,从而得出结论:体验心理结构触发体验者领会场所精神,同时提出了"体验心理结构"对于营造传统聚落场所精神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钢  龚斌 《新建筑》2008,(1):120-124
现代意义上的景观含义,超越了单纯的视觉审美。更注重于景观的空间体验性。它们充分体现在“场所精神”和“场所的认同”两个层面上。以现代景观学的理念来看,景观设计是把场所固有的“源”发掘出来,将现在与过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具体的设计中,应该把“人与自然”的主题落实到作品的每一个细部,使人们充分感受和体验到“此地”特有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通过对日本景观师佐佐木叶二作品的分析,来阐述在具体实践中的这种景观特性。  相似文献   

10.
建筑空间的场所体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哲学对当代建筑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哲学家对普遍世界的关注也使哲学向建筑学拓展。空间是哲学与建筑理论以及许多领域都共同关注的问题,建筑空间的精神表现就是场所,建筑与场所有着文化、气候和形而上的联系,建筑空间的精华就是一种可以体验的场所。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场所精神的具体理解,结合绩溪博物馆实例,具体分析了绩溪博物馆建筑在回应地方历史文脉、与自然环境结合、给游客和当地居民塑造空间体验感三个方面所产生的场所精神,为之后的博物馆与场所精神的营造的方法提供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2.
罗丹 《四川建筑》2011,31(4):91-94
研究都江堰古城区中最具特色的内江两岸滨水空间对水文化的利用和体现,从场所精神层面探求地域文化与城市滨水空间设计之间的关系。从视觉、触觉和听觉几个方面详细描述内江沿岸滨水空间设计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亲水性和参与性、识别性和易达性,并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从而建立场所精神下滨水地区的地域性表达。  相似文献   

13.
建筑是为满足人们各种使用需求的空间环境,其中包含建筑内部及外部环境,校园规划设计需要对校园总体布局和建筑外部环境做出充分的设计构想,同时为建筑内部环境的创造提供可能.在北京石化管理干部学院规划设计中,以空间环境为设计主体,抛开以建筑为中心的设计模式,将各单体建筑做为校园环境的构成因素,进行整体设计,为教师及学员提供适于学习、交流、交往、生活的各种空间场所,在建筑层面上,为该校校园精神的形成和校园凝聚力的提升提供最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建筑是为满足人们各种使用需求的空间环境 ,其中包含建筑内部及外部环境 ,校园规划设计需要对校园总体布局和建筑外部环境做出充分的设计构想 ,同时为建筑内部环境的创造提供可能。在北京石化管理干部学院规划设计中 ,以空间环境为设计主体 ,抛开以建筑为中心的设计模式 ,将各单体建筑做为校园环境的构成因素 ,进行整体设计 ,为教师及学员提供适于学习、交流、交往、生活的各种空间场所 ,在建筑层面上 ,为该校校园精神的形成和校园凝聚力的提升提供最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孙晓萍  谷岩 《山西建筑》2014,(34):13-15
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对具有参神礼佛、祭祀法会等特殊功能的佛寺建筑的场所空间进行了现象学分析,阐述了佛寺建筑场所的空间结构和特性,并进一步对佛寺建筑的空间体验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场所的定位和认同感对于场所精神营造的重要性,并解析了佛寺建筑场所精神的营建,总结了佛教建筑场所精神的发展与继承,为佛寺建筑的设计、本真场所的构建以及场所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成都宽窄巷子建筑空间形态的调研,提出了传统街区场所精神营造的三个要素,即传统街区建筑空间、历史文脉特征及体验者的认知和参与。并且,以金沙肆西蜀民俗文化街的设计实践为例阐明,如何运用这三个要素去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传统街区。  相似文献   

17.
吕建东 《山西建筑》2009,35(32):38-39
以由外而内,由大而小,由实体到精神的观赏途径为线索,从环境空间,建筑内部空间,“神韵”感悟三方面阐述了建筑空间的创作艺术,引用具体实例探讨和分析了如何成功创造建筑的空间感,以期促进建筑设计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2):8-10
概述场所概念和场所精神理论,围绕图书馆建筑沿革与设计理念变化,初步研究了场所精神理论与图书馆建筑空间和服务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城市“场所及场所营造”的概念,通过泉州古城铺境生活模式与韵律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传统邻里的“场所精神”;采用“建筑民族志”的图绘研究方法呈现了不同尺度下的空间观察记录、时间-空间分析等图绘以及针对当地邻里日常实践记录的民族志,涉及铺境传统邻里的世俗活动与信仰活动交织、日常礼俗与节庆仪式交替、纪念功能与场所记忆交错,展现铺境场所营造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城市治理”与自下而上的“地方信仰”相叠加的二元性内涵。  相似文献   

20.
《门窗》2017,(3)
徽州书院也是其中一个极具内涵和独特文化魅力的场所,在研究徽州书院建筑空间环境在表达特定意义的同时,作为一种空间现象还能够传递丰富的场所精神和地域性文化。本文所论述的书院建筑空间既是存有自身内在规律和秩序的符号系统,也是可以涉及到不同构建的复合系统。本文结合符号学与现象学理论及相关知识对徽州建筑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对徽州书院建筑符号所指代和蕴含的场所语义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