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2)
近年来,随着威宁草海旅游开发的深入,草海湿地的重要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功能,从结合草海湿地的实际情况,综合归纳了草海湿地在生态、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2.
叶扬译 《世界建筑》2012,(3):106-109
水是世界各大城市都希望拥有的要素。昆明—春城—希望提升其作为西南亚旅游目的地的地位。因此,城中心西南长8km、宽4km的草海湖区称为了有发展潜力的地点。这个城市发展概念与总体规划结合的项目,定位于将草海进行生态开发,以使昆明成为一座湖上之城。  相似文献   

3.
综合资讯     
<正>气候变化和大坝威胁世界自然遗产2015年,气候变化作为一种影响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大威胁,第一次受到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关注。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遗产展望——第一个全球自然遗产的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明显体现在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上。气候变化也可能成为未来世界遗产保护最普遍的威胁。大坝也严重威胁世界自然遗产。2015年,11个威胁世界自然遗产的大坝项目将被讨论。至关重要的是,要考虑更好的替代方案来尽可能避免这样的建造物,以及正确评估大坝将如何影  相似文献   

4.
基于城市转型和内城复兴的需要,城市滨水地区的再开发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高度关注。文章以昆明市草海片区城市设计为例,立足滨水地区的历史背景、资源特色和价值判断,从规划层面探索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滨水地区再开发的模式、策略,将保护环境、提升功能、彰显特色、绿色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目标的融合,以此促进滨水地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园林景观是彰显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城市地域特点等重要元素之一,是人类生活居住的一部分。园林景观是人类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基本要求,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完善人们生活环境所需要的设施,同时满足人们在视觉上、精神上及心理上的享受,微缩景观也是如此。微缩景观即是在方寸的土地上展示和容纳万千世界最神奇和独特的一面,如今世界上也存在很多微缩景观,但容纳全世界著名的微缩大坝景观是绝无仅有的。以实际工作经验作为依据,同时参考了近年来微缩景观设计方面的成功案例及与大坝专业人员一起探讨和分析了在当前微缩景观园林中如何才能实现具有艺术性的微缩大坝景观而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6.
钟乐  章政  张引 《风景园林》2022,29(3):73-78
当前,全球已进入"城市化世纪",自然保护事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城市自然保护地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中国正同时处于新型城镇化和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关键时期,急须思考城市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和管理路径,但当前中国的相关研究较为欠缺,还需借鉴更多的国际经验。在系统梳理全球城市自然保护地相关研究、实践的基础上,首先从定义、特性两方面阐释城市自然保护地的内涵,辨析其与城市荒野、城市绿地、传统自然保护地的异同。其次回顾了城市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介绍其现状概况,阐明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性,并从认识层面、行政层面、资金层面、社会层面总结了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自然保护地研究的3个思考方向,分别是城市自然保护地本底研究、与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的关系研究、定位及管理措施研究。最后,提出了中国城市自然保护地实现有效保护管理的4条可能路径:以科学研究促认识提升、以多种途径促行政治理、以市场手段促资金保障、以国民教育促社会参与。在系统思辨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思考中国城市自然保护地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能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7.
景观意识和地域性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地域扩散已成为当代的一个普遍现象,城市规划师的职责是对自然和城市环境进行保护和限制。在“景观”这一概念中,既有物质的内容—环境设计,也包含了对想象的认知—精神意义的解释和表达。景观文化表达了人类和自然作为一种两元关系,是如何在地域变化过程中互补和相互平衡的。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5)
<正>我国疆域辽阔、地势多样、河流纵横,从几千年前,我国古人就已经学会修建水利工程,利用大坝等设施来减少和防治自然灾害,利用水利工程改善民生和生产生活。大坝修建的地方通常较为偏僻、地势陡峭、自然条件复杂,因此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坝基施工则是大坝工程的基础,决定了大坝的质量,坝基出现裂缝甚至漏水都会对整个工程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在施工中必须对施工技术进行严格地探究,才能保证大坝坝基开挖施工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9.
《建材发展导向》2009,7(3):29-29
中国水利部部长近日在中国大坝协会成立大会上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修建了一大批大坝与水库,已建、在建大坝数量,水电装机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大坝设计、建造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0.
正1、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到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再次强调"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上和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短短两年时间,海绵城市已成为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然而,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发布,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各城市面临从建设模式、前期规划、工程设计到  相似文献   

11.
工程信息     
三峡大坝裂缝已处理针对社会上关注的三峡工程的安全以及大坝表面出现裂缝的问题,权威人士近期表示,大坝表面裂缝都已做了非常细致的处理,大坝安全有保障。据介绍,大坝出现的裂缝有不同类型。一种是贯穿性的裂缝,会破坏大坝结构的整体性,直接影响大坝的安全。这种贯穿性裂缝在大坝一条也没有。另一种是发生在大坝表面很细很浅的表面裂缝,这种表面裂缝在三峡工程中出现过。产生表面裂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于施工原因,如冬天没有把大坝表面保护好,产生了温度裂缝。国际标准规定每1万m3混凝土平均不超过1条温度裂缝,三峡工程的温度裂缝…  相似文献   

12.
王建国 《城市规划》2021,45(2):36-43
我国已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如何处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显得愈发重要.论文回溯了城市发展经历从“自然中的城市”逐渐走向“城市中的自然”的全过程,分析了国际相关学者对于城市发展与自然系统相关性的专业理解,重点论述了当下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即需把握好自然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论文提出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应该遵循“适建性”的核心原则,指出未来城市发展需厘清不同的城市类型、规模及现状特点,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创造兼具“生态性”及“在地性”的中国有机城镇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地域扩散已成为当代的一个普遍现象,城市规划师的职责是对自然和城市环境进行保护和限制.在"景观"这一概念中,既有物质的内容--环境设计,也包含了对想象的认知--精神意义的解释和表达.景观文化表达了人类和自然作为一种两元关系,是如何在地域变化过程中互补和相互平衡的.  相似文献   

14.
水泥混凝土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建材科技》2004,13(3):40-40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混凝土已逐渐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基础。城市一公路桥梁桥梁、港口码头、机场、大坝、隧道、地下工程、海洋工程等建设中应用最广、使用量最大的是水泥混凝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水泥混凝土是关键领域和必须重视  相似文献   

15.
俞磊  汪彦 《城乡建设》2022,(19):19-21
<正>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已越来越重视“海绵城市”建设。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杭州始终走在前列。2016年,杭州启动海绵城市建设。2018年开始,杭州进一步完善海绵城市建设全域管控体系,先后在杭州主城区、独立区、县市中全域推动海绵城市建设。2021年5月,杭州入选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相似文献   

16.
广州—“山水城市”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问题已引起有识之士特别关注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高瞻远瞩 ,提出了“山水城市”的科学构想。钱老提出城市建设要全面考虑 ,要有整体规划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 ,并要把城市与园林结合起来。山水是代表自然美好形象的名词 ,风水理论在城市建设的长期实践中 ,将自然山水与城市紧密融合的过程中 ,又将自然山水与人造的城市 ,在感性、理性上联为一体。将“山水”这种自然环境与城市的人工环境进行叠加组合 ,必然会出现多彩的空间形态 ,出现从宏观到微观不同空间形象和美学特色 ,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广州…  相似文献   

17.
<正>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与水生态方面的耦合问题已逐渐成为城市高速发展中的"顽症",平衡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空间发展需求下,城市自然理念备受关注。在这一背景下,德国城市自然综合性内涵及前沿性成果亟须得到系统性阐释。在梳理德国城市自然4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准备期、形成期和认同期中以生态学、风景园林学为基础的城市自然认知脉络,以及突破期中公众自然意识提升和《城市自然整体规划》实施带来的新发展。通过逻辑推演,提出基于《城市自然整体规划》(德语:Masterplan Stadtnatur)措施要义的21世纪“生物-人-社会-气候-生态”城市自然认知框架,阐释城市自然在核心、媒介、纽带、挑战和设施方面的重要内容。根据德国经验提出:1)梳理城市自然多层内涵,构建综合认知体系;2)坚持法律法规引领,构建完整的城市自然规划与实施体系;3)开展多元协商,注重多利益主体参与合作,为中国城市自然研究提供重要的思路和启发。  相似文献   

19.
正城市的生态系统非常复杂,生境条件也极为多样。城市生境包含了绿地、林地、农田、湿地、水体、荒地这些自然或近自然的区域,同时也包括了建筑、桥梁、各种管网、轨道等构筑物或基础设施。在各种城市生境中,我更关注城市中的荒野。城市生境的大量消失,栖息地和生物物种的减少都与荒野的消失相关。所以,城市生境和栖息地的问题,关键在荒野。中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已达30%以上,但大多数城市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却非常弱,实际上城市绿地面积  相似文献   

20.
《园林》2017,(9)
<正>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生态网络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态网络是指自然的或植被稳定的并遵循自然规律而连接的空间体系,强调自然过程和特点。城市生态网络构建主要以植被带、河流和农田为主,其目的是保护已存在的生态斑块,重建新的生态斑块,并通过廊道将城市中分散孤立的各类生态斑块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城市自然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