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狄宜明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7):85-85
根据作者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经验,分析并总结了水工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几种类型、成因形式及危害,并提出了相关的预防措施及处理裂缝的相关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裂缝的类型和产生原因,对水工混凝土裂缝修补的技术要求做了阐述,对当前常用的裂缝修补处理的方法和工艺要求做了描述,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4.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的多项复合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和约束等一系列问题,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微裂缝通常是一种无害裂缝,对混凝土结构的承重、防渗及其他功能不产生危害。但是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的扩展和连通,最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这些裂缝已成为水利工程中常见的工程病害, 相似文献
5.
浅谈水工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贵元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6):32-32
在施工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产生,使结构尽可能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尤其要尽量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6.
近代科学研究和大量的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在混凝土工程中裂缝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对水工建筑物安全是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的。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6)
在水工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于混凝土的使用是比较重要的一种类型,这种混凝土结构的应用确实具备着极强的应用效果,但是相对应的裂缝问题也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就重点针对水工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及其处理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建筑领域生产中,混凝土是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其本身具备着取材方便、施工简单、抗压强度高、可塑性强的优势。但是混凝土材料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其存在着一个显著的缺点,那就是容易开裂和抗拉能力不强。本文根据公路桥梁混凝土结构裂缝种类以及产生原因做了浅要论述,着重探讨了其有关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裂缝直接影响着水利工程水工建筑物的外观和使用寿命。本文分析了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有外载作用引起的裂缝;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在实际工程中要区别对待,本文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预防混凝土裂缝的措施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水工涵闸工程混凝土的墩墙、板裂缝作为典型裂缝,分析了裂缝的形成原因,并从材料选择、施工方法及结构布置三个层面提出了控制水工水工涵闸有害裂缝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水工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混凝土开裂后,其性能与原状混凝土性能相差很大,严重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安全运行和耐久性能.本文分析了水工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对预防裂缝产生的综合措施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修补措施. 相似文献
14.
混凝土因其取材广泛、价格低廉,抗压强度高、可浇注成各种形状,并且耐火性好、不易风化、养护费用低,成为当今世界建筑结构中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但混凝土最主要的缺点是:抗裂能力差,容易开裂。本文对混凝土桥梁裂缝的成因及处理办法做了粗浅的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水利工程建设和使用中混凝土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混凝土裂缝问题,直接影响水工混凝土结构的外观和耐久性。所以,对于混凝土裂缝,应通过一些措施以预防、处理为主。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0)
在水利工程中混凝土裂缝的存在加大了水工建筑物维护、运行的费用、对其使用功能造成了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降低水工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影响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在分析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裂缝成因的基础上,对其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本身变形和约束等一系列问题,使混凝土裂缝成了土木、水利、桥梁、隧道等工程中最常见的工程病害。轻者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等,严重的将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