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可实现正弦波输入电流,能在全功率范围达到单位功率因数,是真正的绿色变流器,本文介绍了PWM整流的原理和基于直接功率控制的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器设计方法,最后通过仿真和试验验证了该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变频器中PWM整流器的设计及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涛  陈林康 《微特电机》2006,34(5):17-19,46
与传统交-直-交变频调速系统相比,将不可控的交-直部分用PWM整流器来取代,介绍了PWM整流器的原理、特点、PI调节器的设计,最后给出仿真结果,验证了PWM整流器取代传统变频器中不可控整流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单位功率因数PWM整流器双闭环PI调节器设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赵振波  李和明 《电气应用》2003,(5):68-71,84
分析PWM整流器在旋转dq坐标系中的简化数学模型 ,用此模型建立电压调节器解耦dq轴电流的独立调节环 ,简化各个环节 ,进而设计双闭环电流、电压调节器PI参数 ,并给出了MATLAB仿真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一种以高速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为核心实现的全数字化PWM整流器。该整流器充分利用DSP内部的资源和高速数据处理能力,采用在d-q旋转坐标系中对电流进行解耦控制和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等先进的控制和实现方法,具有优良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一种改进的PWM整流器间接电流控制方案仿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对PWM整流器的模型分析表明 ,常规间接电流控制 (亦称幅相控制 )方式在本质上是静态解耦控制 ,过渡过程中超调电流过大 ,直流电流偏移 ,及动态响应慢是其内在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动态解耦的串联补偿控制方案 ,适当配置补偿器的极点可达到任意期望速度且无过冲的电流响应。仿真表明 ,新型控制方案无需检测交流输出电流 ,又能达到采用电流反馈的直接电流控制方式所具有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6.
PWM整流器是一种高功率因数的电源变流器。采用了电流追踪型控制方式对PWM整流器进行控制,并又设计了以高性能的DSP芯片TMS320F240为核心的全数字控制系统。实验证明,该控制系统具有控制灵活,精度高,动态响应好,所受干扰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以DSP为控制核心的三相PWM整流器硬件工程实现。研究并设计了整流器的主电路参数、检测和采样电路、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和监控保护电路等环节。叙述了PWM整流器的硬件过程和实现方法。最后,基于DSP控制芯片搭建了整流器的试验样机,并给出了试验波形图。试验结果表明,整流器输出电压稳定,网侧输入电流正弦化,且功率因数接近于1,可显著抑制谐波对电网的干扰,改善电网运行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9.
针对三相电压源型PWM整流器输出电压变化缓慢的特点,提出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器,电压外环采用常规PI调节器,电流内环采用电流误差及其变化率作为神经元的输入,实时调整电流PI调节器参数,并采用SVPWM控制方案来提高电流跟踪速度,减小电网输入电流谐波.该控制方案较好地解决了整流器在带逆变器电动机负载时,由于负载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0.
余发山  刘根锋  张宏伟  耿冲 《电源技术》2016,(10):2068-2070
考虑到单相电压型PWM整流器只有一相的特殊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旋转坐标变换的前馈解耦控制策略,通过构建正交虚拟电流完成网侧电流的单相旋转坐标变换和采用前馈解耦控制,实现网侧电流的矢量控制和稳定直流母线电压。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仿真模型和基于RT-LAB的半实物仿真实验平台,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够满足系统要求,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详细分析了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解耦整流策略与传统双闭环非解耦整流策略的不同。从控制的简易程度、整流后直流侧电压的稳态和动态性能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非解耦策略结构简单,但电流内环为交流环,传统PI不能消除电流静差;解耦策略双闭环均能消除静差,电压稳态性能好,但控制复杂。两者均能实现功率因数为1,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LQRI控制的三电平PWM整流器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三电平电压型PWM整流器的新颖控制算法,针对传统LQR控制存在稳态误差,提出了含有积分控制的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算法(LQRI).建立了基于电网电压定向三电平PWM整流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推导了内环控制的状态方程,实现了电流环控制参数的最优设计,并给出了采用LQRI控制器三电平PWM整流器的整体控制策...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非线性化负载大量使用引起电网谐波和无功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设计对电网污染很小的单相PWM整流器。通过建立和分析单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的拓扑结构和数学模型,给出了该系统的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方法。该方法采用构造虚拟电流的方法进行电流内环的解耦控制,并通过分析系统的瞬时有功、无功功率流以实现电压外环的线性化控制。对系统进行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分析,并进行硬件设计,搭建整流器实验模型,以进行实验验证。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同时表明单相PWM整流器具有网侧单位功率因素运行、网侧电流正弦化、直流输出电压纹波小等优点,对电网的谐波和无功污染很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功率因数,抑制谐波污染,在交流调速领域越来越多地采用了PWM整流技术.PWM整流器定频开关控制策略主要有SPWM和SVPWM两种调制方式.在Matlab环境中建立了两种调制方式下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SVPWM控制方案系统的鲁棒性增强,动态性能有很大提高,可使系统得到更高的功率因数.针对SPWM直流电压利用率低和谐波分最严重的缺点,采用了基于SVPWM的电流内模解耦控制方案,将基于VME总线的嵌入式系统应用到PWM整流器中,控制器硬件采用VMIC系列高性能控制器.实验证实了该方案的有效性,系统响应速度快,直流母线电压稳定,实现了单位功率因数运行.  相似文献   

15.
在三菱电机开发研制的M ELVEC 矢量控制变频调速(VVVF)系统中,采用了PW M 高功率因数整流控制技术,并使用了IGBT, , 等功率器件。该VVVF 系统已广泛用于钢铁(冶金)行业中。本文简要说明其电路构成的原理; GTO GCT重点介绍和分析了高功率因数的控制技术、控制系统的设计理念,并简述了装置中高次谐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三相PWM整流器闭环控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谦  李永东 《电气传动》2007,37(11):18-21
为了减小用电设备对电网的谐波污染和提高自身的功率因数,PWM整流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根据PWM整流器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运用矢量控制的思想,实现了有功和无功的解耦控制.数字仿真和基于DSP控制平台的实验都验证了该控制方案的可行性,能够实现输入侧近似单位功率因数及直流母线电压稳定.系统的响应速度快,抗负载扰动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三相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PWM整流器的拓扑结构,建立了基于d-q同步旋转坐标系统的解耦状态空间方程。采用双闭环控制策略,电压环跟踪负载有功功率,电流环实现指令电流跟踪控制。给出了电压环和电流环PI参数设计方法,采用电压空间矢量调制方式(SVPWM)进行了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三电平PWM整流器能实现良好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并且使得电网侧电流波形为正弦、功率因数为1。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电压空间矢量的三电平PWM整流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三相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PWM整流器的拓扑结构,建立了基于d-q同步旋转坐标系统的解耦状态空间方程.采用双闭环控制策略,电压环跟踪负载有功功率,电流环实现指令电流跟踪控制.给出了电压环和电流环PI参数设计方法,采用电压空间矢量调制方式(SVPWM)进行了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三电平PWM整流器能实现良好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并且使得电网侧电流波形为正弦、功率因数为1.  相似文献   

19.
三相高功率因数PWM整流器双闭环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引入电压干扰补偿,建立三相高功率因数脉宽调制(PWM)整流器的简化数学模型,该模型既能真实反映PWM整流器的运行状态,又便于控制系统设计。针对电流内环的控制要求,根据电流内环的斜坡响应特性设计其比例积分(PI)调节参数,提出依照I“TAE性能最佳准则”的PI调节参数设计方法;针对电压外环的控制要求,根据电压外环的阶跃响应特性设计其PI调节参数,提出依照“阶跃响应最佳准则”的PI调节参数设计方法。仿真波形和实验数据验证了简化数学模型和PI调节参数设计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新一代大飞机的主电力系统开始从传统的恒频交流系统快速走向变频(包括混合型)交流系统。此结构性的变革将减轻机载系统的总体重量和体积,并有效地提高整体系统的效率。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机载变频电力系统的结构,实例讨论使得各级电力变换的总损耗最小化的一种系统优化设计和电力电子系统必须承担的重要功能。并进一步综述了电力电子装置和系统设计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