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丰娟 《无线互联科技》2013,(8):100-100,168
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际,移动终端传统营销模式弊端百出,日益无法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新营销模式通过设计客户需求总体方案,结合TD-SCDMA技术实现对移动终端进行深度定制,最后通过用户体验反馈进行产品试用,以达到用户需求与产品服务匹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技术的发展、政策与用户需求的推动,电信、终端厂家及互联网视频服务商纷纷抢占电视大屏终端市场,对广电传统视频业务造成了强烈冲击.在此背景下,广电运营商应以互联网思维为工具,关注用户需求.本文以质量功能展开(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法为理论指导,从终端产品(遥控器)切入,对用户进行了需求获取、识别与分析的研究,从而提出了遥控器功能优化的几点建议,希望为公司进一步完善产品服务、优化用户体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向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是运营商构建智能管道的关键驱动力之一,这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体验经济成为一种驱动价值流向的主要模式之一。与众不同,高度个人相关可定制的产品和服务将获得市场成功,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成功案例。这种用户业务体验的可定制性需求,需要运营商改变以往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和终端智能化,人们正融入依托移动互联网的全新生活形态.新的互联网格局下,用户体验成为互联网企业获得用户的关键,运营商如何打破传统的运营模式实现高体验水准的产品与服务创造与提供,成为亟需明确和建立的机制.掌握用户的需求和体验要素,准确定位企业用户体验的现实阶段,切实开展多方面的用户体验工作,对于运营商而言尤为重要.结合对业界用户体验工作的总结,为运营商实际启动和开展用户体验工作提供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互联网金融(IOF)是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带来了强烈冲击,对金融等服务产生了新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日益普及,金融市场参与者渐趋大众化和普及化,中小企业、企业家和普通大众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各种金融交易,而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又必然导致用户市场的细分,以推动业务的深入发展,提升用户的消费体验,巩固用户群的忠诚度。为了迎合这种需求,全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业态,具有尊重客户体  相似文献   

6.
向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是运营商构建智能管道的关键驱动力之一,这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体验经济成为一种驱动价值流向的主要模式之一。与众不同,高度个人相关可定制的产品和服务将获得市场成功,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7.
刘琬 《电视技术》2021,45(6):154-156
在未来各领域的竞争中,互联网思维都不可或缺.在线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人们不得不对市场、学习者、学习资源、学习支持服务乃至对整个教育生态进行重新审视.互联网思维下的在线教育已经凸显出其特点,即"快捷、高效、交互、共同建构、免费".在在线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增强用户的学习体验至关重要.用户的学习体验包括交互体验、视觉体验、成就体验以及服务体验等.如果在线学习能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体验,那么学习者的需求就能得到满足,在线教育市场将会迎来新的爆发.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网即将形成几十亿用户、数万亿美元规模的产业。移动互联网的竞争已从单个企业的竞争、单项技术、单一产品的竞争演化为产业生态体系的竞争。操作系统是移动互联网产业竞争的核心环节,基于其构建的包括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在内的产业生态体系成为产业竞争的焦点。移动互联网生态形成两强(iOS和Android)一弱(Windows Phone)的格局,新生态仍在不断出现。2012年移动互联网进入规模爆发的前夜,围绕生态体系的竞争不断升温,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相似文献   

9.
叶惠 《通讯世界》2009,(10):48-48
爱可信在移动互联网及整个非PC领域的产品,将推进中国终端市场的用户体验,尤其在3G时代来临时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王鹏  赵蔚  张彬 《通信世界》2009,(13):I0003-I0003
“云计算”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将对互联网和通信两大产业现有的商业模式、产品类型、用户体验以及服务模式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13年,以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和云计算等为代表的ICT产业将呈现激烈竞争态势,其中尤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电信市场、云计算领域等最为突出。移动终端廉价化淘汰不可避免2012年智能终端产业的变化日益复杂,中国用户超前的体验需求逐步提高,如何刺激市场进一步发展,让用户购买第二台、第三台终端产品已成为厂商的关注点。传统的应用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移动终端产品迭出,更新换代不断,新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不断涌现。而对于产品质量的评估,一直难有定论。本文基于产品可用性测试、用户体验要素的概念,从用户体验质量指标入手,结合观察者评估数据,全方位的评估互联网移动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中国移动无线Java业务(百宝箱服务)正式商用,这是一种新的移动数据增值服务,为移动互联网开辟了新的应用环境,能为用户提供全新的图形化、动态化的移动增值服务。用户使用支持Java功能的手机终端,通过GPRS方式接入中国移动无线Java服务平台,就能享受类似于Internet上的各种服务,并可使用各种在线应用。无线Java业务使得手机终端的功能类似于可移动上网的个人电脑,符合用户接入固定互联网的使用习惯,可以充分利用固定互联网的应用资源,为用户提供高性能、全方位的移动互联网使用体验。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阅读时代正在到来。从纸质媒体到传统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移动阅读已形成一股时尚之风,各类移动阅读产品不断完善,内容日益丰富,用户习惯逐渐养成。移动阅读好处很多,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而且收藏、分享十分方便。利用大屏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阅读体验更接近实体图书。由于各种移动阅读应用都在不断完善用户体验,使移动阅读体验远远好于普通电脑的阅读体验。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也是一大优势,借助移动设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阅读。  相似文献   

15.
曹斯颖 《通讯世界》2016,(24):15-16
通信运营商与竞争对手的正面对垒,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强度,又不利于行业价值的提升,传统的营销模式与目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竞争形式相比,明显趋于落后.运营商亟需用互联网思维加快转型,让产品和服务具有在线、互动、联网的特征,开展用户互动与运营,及时洞察消费者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感知,加速内容运营,从而尽快实现基层一线产品、服务、营销、管理和商业等模式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新形势下的宽带困局随着三大电信运营商及广电开始在宽带市场发力,以网络发烧友和重度网络使用者为主的用户发展市场空间已日益缩小,运营商之间的用户争夺也日趋激烈。如何通过提升用户上网体验,提高现有用户的黏性,寻找和培养新的宽带规模用户市场,是宽带运营商业务持续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促进了新的网络应用出现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大爆炸的科技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互联网思维也成功的为更多的传统产业打开了全新的市场.互联网思维指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重新定位市场、用户体验及企业价值链间的关系.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网络综艺节目以多向交互式的体验和对用户体验的尊重为特性,受到热捧,创下高收视率.传统的电视综艺节目需要借助互联网思维来转型,从而破除现在的僵局.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运营评估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电信产品相比,移动互联网产品在产品特性、营销和销售模式等方面显著不同,如何摆脱路径依赖式的思维模式、科学考核和评估移动互联网产品运营状况,是摆在传统电信运营商面前的新课题.在分析移动互联网产品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由产品力评估—运营力评估—营销力评估—市场表现力评估组成的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运营评估体系,并给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结合当前移动互联网所具有的特点,介绍了开发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一些具体方法,并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分析出要想制定出合理的产品策略,应当从原因、市场、利润以及竞争者这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实现产品的目标。此外,本文还重视设计实现新式用户体验的方法,提出了:"实施适合的产品策略与进行创新的体验设计是决定本产品生命周期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呈螺旋式发展的今天,个人计算正在逐渐步入移动化,电脑产业也在快速地开发新的产品,以帮助下一个十亿人连接到互联网上。但今天的移动设备还无法为用户提供最好的互联网体验,这些产品彼此互不兼容,性能表现参差不齐,提供的互联网服务不稳定且通信费用过高。针对这一状况,英特尔(Intel)于2008年3月3日正式推出了专门为移动互联网设备(MID)及以互联网应用为主的简易电脑而打造的凌动Atom处理器,除移动互联网设备(MID)外,英特尔相信,今后几年人们对低成本互联网移动计算设备和基本的互联网台式个人电脑的需求将大幅增长。英特尔凌动处理器正是为这些新的细分市场量身定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