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壬基酚、1,6-二溴己烷、氯磺酸为主要原料合成的阴离子Gemini磺酸盐表面活性剂9 B-6-9 B为乳化剂,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为单体,合成了乳胶粒径小于100 nm且分布均匀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纳米乳液,考察了聚合温度、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单体配比、单体含量对乳液的影响,探讨了乳胶粒子成核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乳胶粒子的平均粒径减小,转化率与凝胶率增大;随着乳化剂或引发剂用量的增加,乳胶粒子的平均粒径和凝胶率减小,转化率增大;随着软单体比例的增加,乳胶粒子的平均粒径与转化率增大,粒径分布变宽,凝胶率减小;单体用量增大,乳胶粒子的平均粒径与凝胶率增大,转化率降低;乳胶粒子的粒径呈单峰分布,可能是按胶束成核机理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用阳离子乳化剂的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共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种阳离子乳化剂,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合成了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共聚物乳液。考察了乳化剂种类、聚合条件及加料方式对共聚合及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发现乳化剂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用量为2.0%时,BA─St共聚物的[η]和乳液粘度出现拐点现象。  相似文献   

3.
以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主单体、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AIBA)为引发剂,加入少量双子乳化剂C16H31N+(CH3)2(CH2)6N+(CH3)2C16H31].2Br(-G16-6-16)和阳离子功能性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三甲基氯化铵(DMC),采用常规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稳定的纳米阳离子聚合物乳液,探讨了G16-6-16和DMC用量对St/MMA纳米阳离子乳液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G16-6-16用量和DMC用量的增加,乳胶粒子的粒径减小,所得的乳液是性能优良的纸张表面施胶剂。  相似文献   

4.
自制新型Gemini阳离子表面活性剂G12,通过电导法确定其临界胶束浓度(CMC)比对应的传统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CMC低接近一个数量级,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以G12为乳化剂,在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AIBA)的作用下,制备了纳米阳离子型苯乙烯—丙烯酸丁酯聚合物乳液,分别考察了G12用量、聚合温度、引发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乳胶粒子的粒径随聚合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随G12用量和AIBA用量的增加而减小。当G12用量为2%、温度为75℃、AIBA用量为0.8%时制得的乳液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5.
聚硅氧烷改性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乳液膜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共混和共聚两种改性方法制备了不同聚硅氧烷含量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St-BA)共聚乳液,测定了改性St-BA乳液膜的表面性能,吸水率及力学性能,并用SEM对膜断面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与共混改性相比,共聚改性St-BA乳液膜具有互穿网络结构,从而明显抑了聚硅氧烷向膜表面的迁移以及两相间的相分离过程,提高了改性St-BA乳液膜的耐水性及耐污染性,共聚改性St-BA乳液膜中聚硅氧烷含量在  相似文献   

6.
以苯乙烯(St)、马来酸酐(MAh)及丙烯酸丁酯(BA)为原料合成了苯乙烯-马来酸酐-丙烯酸丁酯三元共聚物(SMB)并作为环氧树脂(E-51)韧性固化剂。测定了SMB的酸酐值;采用红外光谱对SMB及SMB/E-51固化物进行表征;通过热重分析考察了该SMB/E-51固化体系的热性能;比较了不同配比的SMB/E-51固化产物在150℃经过不同时间后的剪切强度;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比了SMB与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SMA)分别作为环氧树脂固化剂时所得的固化产物的冲击断面形貌。结果表明,该固化剂的酸酐值为0.356 mol/100 g。E-51/SMB固化产物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最大失重速率温度(Tmax)达430℃;当E-51/SMB的质量比为1/1.2时,固化产物表现出较佳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在150℃下保温36 h后,对不锈钢的搭接剪切强度达到15.40 MPa,高于在相同条件和最佳配比下的E-51/SMA固化产物;且E-51/SMB固化体系的韧性也优于E-51/SMA固化体系。  相似文献   

7.
α-甲基苯乙烯和苯乙烯共聚物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通N2的条件下,采用半连续法,在85℃、乳化剂用量为总量的7.53%时合成出了不同单体配比的α-甲基苯乙烯-苯乙烯共聚物[P(AMS-St)]乳液,其中AMS单体含量最高可达70%以上。用红外、核磁对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讨论了加料方式、反应温度、乳化剂用量、单体配比对乳液转化率及稳定性的影响和单体组成与乳液流变性、乳胶粒径大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单体中AMS含量的增加,乳液黏度逐渐变大,乳胶粒径逐渐变小,乳胶粒具有均一的尺寸。  相似文献   

8.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丁二烯-丙烯腈-丙烯酸丁酯三元共聚物(BNBR),考察了引发剂、乳化剂及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用量对乳液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对BNBR的微观结构和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聚合温度的升高,BNBR的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反应诱导期缩短。引发剂及乳化剂用量的增加均可提高反应速率,而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用量的变化对反应速率影响不大。BNBR共聚体系的表观反应活化能为27.97 kJ/mol,BNBR胶乳粒径分布均匀。BNBR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丁腈橡胶(NBR),二者相差约10 ℃,BNBR在低温下的动态力学性能优于NBR。  相似文献   

9.
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St/BA)为共聚单体,进行了微乳液聚合反应,测定了共聚物组成和共聚单体的竞聚率。由竞聚率计算了共聚物分子的链段分布,分析了共聚物分子的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以过硫酸铵(APS)/无水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了阳离子淀粉与苯乙烯和丙烯酸酯的接枝共聚物,探讨了引发剂用量、淀粉与单体配比、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对反应影响。结果表明,较优的反应条件为:引发剂用量为体系总质量的6.0%,m(淀粉)∶m(单体)=1∶4,单体的质量比为1∶1,反应温度为50℃。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均参与了接枝共聚反应。  相似文献   

11.
先以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和丙烯腈为原料,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制得了以聚丙烯酸丁酯为核、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为壳的核壳接枝共聚物ASA;再以钛酸正四丁酯和偶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KH-570)为原料,经水解缩合生成KH-570-g-TiO<,2>粒子.将ASA与KH-570-g-TiO<,2>粒子按照一定比...  相似文献   

12.
中对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与马来酸酐进行了溶胀接枝反应,当接枝率控制在11.5%时可以获得微-纳米表面粗糙结构的接枝聚合物,水在SBS接枝共聚物的表面接触角明显减小。关键词: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溶胀接枝法;微-纳米表面结构;表面接触角  相似文献   

13.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的方法,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制备了酶解淀粉与苯乙烯(St)和丙烯酸丁酯(BA)的接枝共聚物。探讨了淀粉与单体配比、过硫酸铵用量、单体配比和反应温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的优化条件为:m(淀粉)∶m(单体)=1∶3,(NH4)2S2O8的加入量为淀粉与单体总质量的0.5%,单体质量比为1∶1,反应温度为82℃,在此条件下,接枝率可达103.8%,接枝效率为37.4%,单体转化率为91.9%。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参与了接枝反应;SEM结果显示,接枝反应之后,淀粉形貌发生了变化,球状颗粒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坡缕石对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坡缕石特殊的层链状结构和大的比表面积不仅改善了SBS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和抗老化性能,同时形成的 .网状结构使SBS改性沥青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5.
以十二醇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对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1000P)进行改性。采用所制备的改性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作为乳化剂,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丙烯酸酯聚合物乳胶粒子,研究了乳液合成中乳化剂的酯化程度、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的浓度、单体和引发剂滴加时间对乳液粒径、凝胶量等的影响,并利用红外(FT-IR)、纳米激光粒度仪(DLS)、透射电镜(TEM)进行一系列的表征。结果表明:SMA-1000P与十二醇质量比为1∶0.75时可获得性能最佳的乳化剂。TEM观察到的乳液粒径大小及分布趋势与DLS测得的结果一致,同时也证明了核壳结构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采用4种不同的碱(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氨水、三乙胺)皂化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作为乳液聚合的乳化剂合成了丙烯酸酯乳胶,并对4种不同碱皂化的SMA作乳化剂合成丙烯酸酯乳胶时所需乳化剂的用量、乳胶的粒径、粒径分布、黏度、乳胶稳定性及乳胶膜的吸水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碱皂化SMA作为乳化剂均可以合成丙烯酸酯乳胶,最佳用量为单体的8%(质量分数,下同)。乳胶性能及乳胶膜的吸水率受皂化SMA所用碱的类型的影响较大。其中,NaOH皂化SMA作乳化剂合成的丙烯酸酯乳胶的综合性能最好,乳胶的粒径较小为142.4 nm,呈单分散,黏度为14.68 mPa·s,综合稳定性良好,乳胶膜吸水率较低,为9.52%。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偏氯乙烯(VDC)-丙烯腈(AN)乳液聚合的方法,研究了各种助剂及工艺条件对VDC-AN共聚物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VDC):m(AN)=60:40、反应时间为5-6h时总转化率最高,该共聚物纤维的LOI〉30%,其阻燃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8.
在超临界CO2中进行了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与马来酸酐(MAH)的接枝反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接枝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控制适当的接枝率,可以分别得到具有皱折型和乳突型的微/纳米表面粗糙结构的接枝共聚物.  相似文献   

19.
在超临界CO2中进行了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与马来酸酐(MAH)的接枝反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接枝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控制适当的接枝率,可以分别得到具有皱折型和乳突型的微/纳米表面粗糙结构的接枝共聚物。  相似文献   

20.
在高速剪切乳化釜中用纳米碳酸钙填充改性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考察了混合时间、混合温度及纳米碳酸钙的用量对改性SBS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由改性SBS制备的热塑性橡胶(TPR)鞋用料的性能。结果表明,纳米碳酸钙与SBS的最佳混合温度为50℃,混合时间为60min,纳米碳酸钙质量分数为5%;由纳米碳酸钙改性SBS生产的TPR鞋用粒料的耐磨性和加工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