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陈栋 《浙江盐业》2006,(2):51-54,32
两淮,是以淮河为界,在淮河以南者渭之淮南,在淮河以北者谓之淮北。在盐业史上,两淮专指淮河入海口的海盐产区,全区南界浙江,北接山东,位居黄海之滨,大致在江苏东部,两淮地区历来为我国的盐业中心,故有民谚“两淮盐,天下咸”。  相似文献   

2.
千寻 《中国烹饪》2009,(8):10-10
就现在来看,并没有哪家经营淮扬菜的餐馆明明白白地打出“盐帮”的概念,但淮扬菜与盐商的关系却极为密切,可以说,淮扬莱是由盐商一手捧红的。  相似文献   

3.
康熙皇帝先后六次巡幸江南,尤其是乙酉(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和丁亥(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两度南巡.踵事增华.脧削盐商,实已首开乾隆朝铺张排场之风气。为了供奉接驾以及弥缝南巡带来的巨大亏空.江宁、苏州两局织造曹寅和李煦秉承玄烨旨意,轮番把持两淮盐务.肆意搜刮——两淮盐商办理年贡、构修官园、蓄养昆班以备演大戏等规矩.遂滥觞于康熙朝。由此不难看出.乾、嘉以后两淮盐务中的种种弊病.有不少也就肇端于康熙朝.本文还认为.清代前期东南一带“吴俗三好”的蜕嬗.也与康熙南巡有关。  相似文献   

4.
清代扬州盐商与戏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扬州盐商为全国三大商人集团之一。对扬州盐商的历史作用,历来学术界多指斥其讲求声色玩好之奉,生活上穷奢极靡,而对其客观上于祖籍地、寄籍地的地方事业所起的作用,较少论及。事实上,扬州盐商(其主体为徽商)在生活上并不多是穷奢极靡,他们中的一些人对地方公...  相似文献   

5.
两淮盐业与明清扬州城市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明清时期扬州城市文化的形成、特色及其地位。认为:扬州城市文化.是明代中叶以来伴随着两淮盐务制度的改革而崛起的徽州文化之表征;它以集大成的形式,成为闭关时代城市文化的顶峰。  相似文献   

6.
《中国烹饪》2012,(6):21-23
淮扬菜以清时最为兴盛,其中与盐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卢氏盐商声绍绪为晚清商界巨富。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声氏住宅是扬州晚清盐商最大的一座豪华住宅,被誉为“盐商第一楼”。“扬州好。调鼎集佳宴”,这句竹枝词的注脚就是卢宅百宴厅。  相似文献   

7.
对“徽州盐商垄断”说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明清时期的徽州盐商,不但在浙盐经营中占重要位置。而且与西北商人一起,构成当时中国第一大盐种——淮盐的经营主体。但朝廷只是为了自身完成从专制性经营到专制性收税的演变,而调动民间商人资本和劳力的积极性,它并未把对盐资源及其商品的垄断权交给商人(或与商人分享)。本以明清淮盐经营中的三个阶段——开中盐法的实施及嬗变、明万历四十五年的纲运化。以及道光十二年的北盐改行票制为中心进行讨论,从而证实徽州盐商与当时的众多盐商一样。都不是垄断性商人。  相似文献   

8.
两淮盐运史上几次灾难事故朱宗宙在两淮盐运史上,屡次发生灾难性的事故,盐船被水沉溺,被火焚毁,给运盐船户、盐商都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经济的损失,也给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清代,据我所接触到的历史文献记载,至少有如下几次大的灾难事故:乾...  相似文献   

9.
歙县明清,徽州盐商故里寻访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一篇调查随笔,比较详细地记录了笔者对歙县明清徽州盐商(鲍氏、曹氏、程氏、郑氏、黄氏、许氏和吴氏诸宗族)聚居地的实地走访及其真实感受。论文指出,徽商从事盐业以家族组织为其基本形态,这就给两淮盐务深深地打上了家族生活的烙印。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歙县岑山渡程氏宗族聚居地的调查。本文对程氏世系、迁徙、分布诸方面都作了初步的探讨,为这一盐商家族的个案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翔实史料。笔者希望通过此后相关的探讨,能有助于推进两淮盐商组织和徽州家族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扬州是两淮盐务中枢,盐业的盛衰对城市人口的递嬗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本文对傅崇兰所著《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一文所提出的一系列扬州城市人口“估计数”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傅氏的“估计数”完全站不住脚,乾嘉年间扬州城市人口当超过民国二十四年的十六万五千。另外,戴逸先生主编的《简明清史》对扬州城市人口数描述的根据不妥,显然是误解乾隆《淮安府志》所致。  相似文献   

11.
扬州湖南会馆的前身是棣园。棣园是道光年间扬州最著名的园林。太平天国覆灭以后,有些湘军将士留在扬州经营盐业,迅速致富。他们买下棣园,进行了精心改造,把它建成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园林,改名为"湖南会馆"。清末民初,扬州湖南会馆成为湘籍盐商在扬州的活动中心。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淮盐运销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扬州盐商的衰落,扬州湖南会馆迅速凋零。目前扬州湖南会馆仅存门楼等少量建筑,是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发掘和清理宋盐史料的基础上,概述了宋代盐商的类型、经营方式和活动踪迹,又考察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食盐价格,统计了商盐和官盐的利润率,并以徽宗时期为例,论述了一代盐商的盛衰跌宕。其中所反映的古代官、商关系,很值得人们注意。  相似文献   

13.
曾凡英 《盐业史研究》2008,(2):F0002-F0002
历史学的学术性和生命力在于求真,故史学研究所来注重新史料的发现、新方法的应用和新观点的提出。汪崇贫先生新取得的研究成果《明清徽商经营淮盐考略》(以下简称《考略》)。实事求是地说,在新史料的发现上不古优势,他所用的史料.都足学者们熟知的。如果说,利用老史料叙述老问题,表达别人业已发表过的学术见解.耶就没有意思了.学术研究也难有新的发展。但是,如果能在老史料中嚼出新的味道,提出新的言说,那还是很有意思的,也是颇见功力的。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扬州盐商与文人“雅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扬州以两准盐云集中心地的地位,拥有雄厚的物质经济基础,加这盐商的招纳,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学士聚集扬州。此间,扬州人雅连绵不断,精彩纷呈,对推动和促进诗创作用乃至我国化事业的兴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盐商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对象。历史上,他们有时甚至会成为影响封建王朝政治、经济的一种举足轻重的力量。盐商一跃而为有别于其它诸如米商、木材商等的特权商人,是从唐代推行的榷盐法开始的。本文试图就其历史成因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淮扬菜的概念确实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从中国菜系划分的角度来看,淮扬菜是四大菜系之一,可见,这个时候的淮扬菜应该包含接近四分之一区域范围,包含了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福建等区域,是一个很大的菜系概念。  相似文献   

17.
出现于1911年至1914年的自贡地方议事会,是盐业资产阶级试图建立资产阶级地方政权的一次尝试。本通过对这一政权产生的经过、特点、组织形式、通过的议案以及成员的构成等诸多方面的分析,了解其性质及其最终失败的原因。清代是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到成长的时期,由于自贡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其资产阶级乡土色彩更为浓郁,剖析它有助于了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清代盐务制度.承袭了明代的纲盐制.到了清代中后期,盐政出现了严重危机。清政府对盐政的敝坏,深为焦虑。嘉道年间,不少有识之士,纷纷提出改革两准盐政的建议和方案。此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两准盐政的改革主要是陶澎.助其筹划是魏源,而毫不提及包世臣的作用。本列举史料,认为两淮盐政改革的发轫是包世臣.他在辅佐陶澍筹办两淮盐政期间.首先向陶澍建议改行票盐。并对改引行票,提出了完整的实施方案,筹划周到.步骤稳妥。陶澍采纳了包世臣以及有关人士的建议.率先在淮北实行盐制改革。田此,包世臣对两准盐改是有贡献的,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扬州盐商与封建政府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盐赋是封建国家重要财政收入,明清封建政府设立重重机构征收盐课入手,论述了各级盐务官员视扬州盐商为可啖之物,肆意婪索刻剥,贪墨狼藉。扬州盐商为了自身经济与政治利益,与每级盐务官员相互交结。狼狈为奸。他们相互为用.上曦皇上及中央户部,侵吞了大量国家财产。扬州盐商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又打起了“捐输报效”的旗号,以求取得皇上的恩宠和耀眼光环。这种恶性的循环,造成了扬州盐商致命的祸根。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江苏沿海滩地淤涨明显,对两淮盐业产生了深刻影响。滩地面积增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淮盐发展。宋元至清末,淮南盐场长期沿用摊灰淋卤煎盐法,是两淮盐产的重心,并于清中叶达到历史高峰。清末淮北盐场大规模采用泥池结晶法,发展迅速,淮南盐业逐渐衰落,在废灶兴垦浪潮中为淮北盐场陕速取代,长期以来两淮盐场南重北轻的格局出现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