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麦麸醋天然药曲中分离筛选出四株产酸菌株,并对其进行产酸性能、耐酒精度及耐盐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最高产酸量可达24.3g/L,最高耐酒精度达到7%,最高耐盐浓度达到0.9%。通过对菌株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鉴定,初步判定A2为醋化醋杆菌(Acetobacter aceti),A,A1,A3为巴氏醋杆菌(A.pasteurianus)。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甜面酱原料中添加大豆分离蛋白粉,采用低盐固态酱油发酵工艺,通过对理化指标、有机酸含量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并结合感官评价,优化了制曲时间和原料配比,研制一种新型的甜面酱。结果表明:不同原料配比制作的大曲均在40 h时糖化酶活力和蛋白酶活力达到最高;当原料配比面粉:大豆分离蛋白粉为9∶1(质量比)时,制曲时间为40 h,制得的面酱产品检出有机酸7种,酒石酸、苹果酸、乙酸、乳酸和柠檬酸等含量均较其发酵组有优势,检出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最多,为36种;感官评价得分在其他各项指标得分均不低于其他组的情况下,醇厚感得分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通过各种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对自然制曲蚕豆曲中的细菌总数、芽孢杆菌、酵母菌、霉菌进行计数;对霉菌进行初步鉴定.结果:从自然制曲蚕豆曲中分离出的霉菌,经鉴定为米曲霉和总状毛霉;微生物菌群,以霉菌为主,米曲霉和毛霉数量分别为2.8×107,3.0×106cfu/g;其次为细菌,数量为5.3×104 cfu/g;酵母菌数量为2.6×102 cfu/g;芽孢杆菌:没有检出.  相似文献   

4.
湖南腊肉中优势菌种的筛选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湖南腊肉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以传统腊肉为原料,用香肠发酵剂筛选的基本原则进行分离筛选.分离出其中的优势菌,并对其进行生化鉴定,结果表面:湖南传统腊肉中的优势菌为乳酸菌和葡萄球菌,该实验分离出的优势菌为:2株乳酸菌,R1为植物乳杆菌,R2为食品乳杆菌;2株葡萄球菌,A1、A2都为肉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条件对黑曲霉、根霉混合制曲效果的影响,确定黑曲霉、根霉混合制曲的最适条件,以利于与米曲霉分别制曲后混合发酵,提高曲料糖化酶活力。结果显示黑曲霉、根霉混合制曲的最适条件为温度32℃,湿度90%,培养时间48 h,面粉麸皮质量比9∶1。此实验缩短了双菌种混合制曲的时间且提高了原料利用率,同时成品酱保持了甜面酱的传统风味。  相似文献   

6.
合理规范关键工序提高甜面酱质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甜面酱生产过程中种曲培养、制曲、灭菌3大关键工序进行合理化规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果显示:种曲孢子数提高了20%,制曲酶活提高了4.64%,双菌种制曲使成熟甜面酱中的还原糖提高了4.3%,氨基酸态氮提高了8.45%,灭菌使氨基酸态氮减少损失约4%,还原糖减少损失约3.5%。  相似文献   

7.
湘西传统酸豆角优势乳酸菌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湘西传统发酵酸豆角中分离出A、B、C、D、E等5株乳酸菌,经过培养特性、生理生化试验、发酵能力测定,筛选出B、D两株产酸快、发酵风味好的菌株作为优势菌株。经初步鉴定,确定B菌株为肠膜明串株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D菌株为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evies)。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传统鱼露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的种类及性质,以发酵周期为两年的传统鱼露发酵液为研究对象,利用乳酸菌分离培养基对中后期发酵液中的优势乳酸菌进行筛选,并考察其生理生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从发酵液中共分离获得28种乳酸菌,其中至少有5种优势乳酸菌贯穿整个鱼露发酵的中后期,经生理生化鉴定初步确定R1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R2为德氏乳杆菌乳亚种(L.delbrueckii subsp.lactis)、R4为短乳杆菌(L.brevis)、R5为乳酸乳球菌乳亚种(L.lactis subsp.lactis),而R3未能鉴别出种属。其中R1、R4的耐盐性比较强,而R3、R5的产酸能力则相对较强。这5株乳酸菌均不具有对蛋白质和脂肪的降解能力。这为下一步多菌种的添加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成曲是影响酱油质量的关键因素,成曲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影响成曲的质量.从成曲样品中分离出20株细菌,并鉴定了其中的9株细菌,分别为乳杆菌属1株,微球菌属2株,假单胞菌属1株,芽孢杆菌属1株,葡萄球菌属2株,埃希氏菌属1株,乳球菌属1株,此结果为研究酱油的防腐保鲜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比较了甜面酱自然发酵和保温发酵两种不同工艺中乳酸菌种类的差异。结果表明:从自然发酵甜面酱中共分离出了优势乳酸菌15株,包括7个属:Sporolactobacillus(芽孢乳杆菌),Lactobacillus(乳杆菌),Pediococcus(片球菌),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Leuconostoc(明串珠菌),Streptococcus(链球菌),Sub.capitis(头状葡萄球菌亚种),Staphylococcus warneri(沃氏葡萄球菌);从保温发酵甜面酱中共得到优势乳酸菌6株,分别为Sporolactobacillus(芽孢乳杆菌)和lactobacillus(乳杆菌)。  相似文献   

11.
甜面酱的制作看似简单,但是要制作合格的面酱,即理化、风味、卫生三方面都合格的面酱,需要不断努力。本文介绍本公司袋装甜面酱的生产制作工艺,并针对袋装面酱胀袋所采取的几种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传统甜面酱生产使用批式蒸面设备的生产效率低、卫生环境差、劳动强度高等问题,该研究通过研制面酱连续蒸面机并应用,并与批式蒸面设备进行比较,考察生产指标。结果表明,与批式蒸面设备相比,连续蒸面制得的酱造粒均匀(熟面颗粒直径0.5~1.5 cm占80%左右),面粉熟化度为1.34,发酵成熟的面酱氨基酸态氮含量≥0.5 g/100 g,还原糖含量≥26.0 g/100 g,大肠菌群<10 MPN/100 g,成品呈红褐色有浓郁的酱香和脂香,咸甜适口、味鲜醇厚、粘稠适度,符合相关国标和行业标准。该技术和设备的研究与应用,提升了蒸料品质,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蒸料量6 t/h,每班次只需要1人操作),可带动面酱生产行业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3种不同地方传统甜面酱中的香气成分,再经气质联用进行分析鉴定。甜面酱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酯类在其挥发性风味物质中相对含量最高,其中又以十四烷酸乙酯、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为主。同时还含有2-甲基正丁醛、苯乙醇、棕榈酸、肉豆蔻酸、5-(1,5-二甲基-4-已烯基)-2-甲基-1,3-环己二烯、5-甲基-2-苯基-2-己烯醛等醛、醇、酸、烯类物质。  相似文献   

1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质联用(GC-MS)相结合对甜面酱中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比较了不同萃取时间(30min、40min、50min、60min、70min)对甜面酱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效果和特点。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所有萃取时间检测到的醛类物质的色谱总峰面积都远远大于其他类物质,且所有萃取时间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分子质量都集中在100~200之间。萃取时间为60min时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的色谱总峰面积和化合物种类最多,分别为2.76×108和27种,且检测到最多的酯类、醇类、醛类物质。因此选择萃取时间60min最适合甜面酱挥发性成分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方法,测定根霉、黑曲霉、米曲霉单独制曲及混合制曲所得成曲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产生挥发成分的种类上,米曲霉>黑曲霉>根霉,对单菌种制曲而言,米曲霉产醇类和酮类物质能力较强,黑曲霉产酚类和烃类物质较强,根霉产酯类和醛类物质较强;对比单菌种制曲和混合制曲,发现采用混合制曲不利于酯类、醇类、酮类、酚类和烃类物质的产生;仅米曲霉和根霉混合制曲在醛类物质的产生上略有优势,因此单菌种制曲更利于挥发性成分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槐茂甜面酱因其独特的风味和有益作用,在消费者中有良好的口碑。 该实验研究了其风味物质的构成及对产品品质的影 响,分析了影响其风味品质的香气成分和呈味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 结果表明,从槐茂甜面酱中鉴别出包括醇类、醛类、酮类、酯类、 酸类、酚类和杂环化合物等共81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多种是食用香料,半定量分析表明呈香物质中醛类含量最高(8.869 μg/g),其次 是酯类、酮类和酚类。 对槐茂产品呈味物质的分析表明,两种鲜味氨基酸和6种甜味氨基酸的含量为2.74 g/100 g和2.14 g/100 g、鲜味 和甜味氨基酸分别占18种总氨基酸(TAA)的相对含量为38%和30%、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EAA)占TAA的相对含量为27.5%,而苦味 氨基酸的总含量为2.25 g/100 g。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介绍了甜面酱的制作方法。主要过程为:将面粉拌水蒸熟后接种、制曲,经发酵后制得甜面酱。成品呈金黄色或棕红色。有光泽,具有酱香和酯香,味鲜甜,细腻,水分〈5%,食盐(以NaCl计)为7%。总酸(以乳酸计)〈2%,氨基酸态氮(以N计)〉0.3%,还原糖(以葡萄糖计)〉18.22%。  相似文献   

1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葛根甜面酱中的香气成分,再经气-质联用仪进行分析鉴定。葛根甜面酱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酯类在挥发性风味物质中的相对含量最高,种类最多,其中以月桂酸乙酯、9-十六碳烯酸乙酯、棕榈酸乙酯、亚麻油酸乙酯、油酸乙酯、硬脂酸乙酯为主。并且发酵前加入葛根有利于甜面酱中挥发性物质的生成,其风味上明显优于发酵完成后再添加葛根的甜面酱。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研究甜面酱在保温发酵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风味物质组成情况,并对风味成分的相对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甜面酱保温发酵过程中,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醇类9种,酯类20种,醛类10种,酚类2种,酮类1种,呋喃2种,烷烃类2种,其他化合物类3种,共49种,经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发酵7周(49 d)的甜面酱风味最佳。   相似文献   

20.
以燕麦为原料,采用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发酵燕麦制备燕麦面酱。利用单因素试验及感官分析的方法分析冠突散囊菌发酵时间、盐水腌制浓度、腌制温度、腌制时间对燕麦面酱品质的影响来确定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冠突散囊菌发酵燕麦制备燕麦面酱的最优发酵工艺条件为在28 ℃条件下,冠突散囊菌发酵燕麦时间5 d,采用浓度8%盐水与发酵燕麦坯混合,在温度45 ℃保温25 d,经细磨制得燕麦面酱。该优化条件下,所得燕麦面酱中还原糖含量为22.14%,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38 g/100 g,多酚含量为4.154 mg/g,并且多酚含量约为原料燕麦的6倍,感官评分为92.9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