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园孔扩张理论分析静压桩挤土效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潘林有 《地下空间》1999,19(3):174-177
本文将静压桩的压桩过程模拟为园孔扩张课题,根据土塑性力学园孔扩张理论分析提出了压桩时塑性区影响范围和扩张压力的估算公式,并相应分析提出了压桩时土体水平和竖向位移估算公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静压桩的压桩过程模拟为园孔扩张课题,根据土塑性力学园孔扩张理论分析提出了压桩时塑性区影响范围和扩张压力的估算公式,并相应分析提出压桩时土体水平和竖向位移估算公式  相似文献   

3.
压桩挤土位移的预估与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前  言 yh静压桩具有成本低 ,质量好 ,噪音小等优点。根据35个工地调查 ,杭州地区应用静力压桩的社会经济效益良好。但目前尚缺乏对静压桩挤土位移方面的理论研究。本文从小孔扩张理论出发 ,得出计算挤土位移的方法 ,并把它应用到一个工程实例。在施工中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挤压的措施和检测手段 ,大大减少了土体位移 ,收到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2 用小孔扩张理论预估压桩挤土位移本文只研究圆筒形孔扩张理论。它以摩尔 -库伦条件为依据 ,在具有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 φ的半无限土体内 ,给出圆筒形孔扩张的一般解[1,2 ] 。( 1)由应力平衡方程式及摩尔 -库伦破坏条件 ,可列出微分方程 ,得出塑性区挤土  相似文献   

4.
考虑施工顺序及遮栏效应的静压群桩挤土位移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应变路径法及源汇法理论,建立了已存在桩情况下单桩挤土位移场。在此基础上,结合拉格朗日插值函数推导出了考虑施工顺序及遮栏效应的群桩挤土位移场的解析解。该解较各桩的简单叠加更符合工程实际情况,而且能够简化为不考虑施工顺序的静压群桩挤土位移场的解答。利用得到的解析解对群桩产生的挤土位移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忽略施工顺序及遮栏效应的群桩挤土位移场相比,考虑施工顺序及遮栏效应的迎桩面挤土位移较大,而背桩面的挤土位移较小。  相似文献   

5.
卓杨  邵天一 《山西建筑》2012,(34):83-85
以无锡洛龙湾一号一期工程为背景,对静压桩施工引起的挤土效应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了土体挤压的一般性规律,在此基础上改变静压桩参数,分析了桩截面、桩靴的变化对桩周土体不同位置、不同深度处位移、应力的影响,以期为静压桩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工程基础施工中,由于预制桩材的大量使用,发生的"挤土效应"对周围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对预制桩沉桩的相关研究中,沉桩大多较短,对深桩基群桩沉桩的研究并不多见.通过对某钢厂新增建退火机组工程在原轧后库车间内沉桩(50m和55m两种桩长)的施工过程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析沉桩施工时土体位移的一般规律和影响,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史建锋 《山西建筑》2014,(28):46-47
介绍了静压桩的沉桩机理,分析了静压桩的挤土效应及其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并针对静压桩施工中的挤土问题探讨了其防治措施,以减少或消除静压桩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挤土桩挤土效应的弹塑性分析及消除挤土效应的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晋 《江苏建筑》2000,(2):36-42
本文简要阐述挤土桩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采用轴对称问题弹塑性解,模拟挤土桩施工引起的挤土效应,综合消除挤土效应的一些措施,可供工程实用和应用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语言对北海市某商层建筑的桩群挤土效应和承载力作了分析,用圆孔扩张理论和莫尔-库伦准则微分方程,并引入土的平均体应变和土原位应力,推导了桩周土层塑性区的水平挤压力,径向位移和半径的公式。  相似文献   

10.
《工业建筑》2016,(3):78-82
湿陷性黄土地区中静压桩的挤土效应尚不明确。利用应力路径三轴仪进行应变保持试验,模拟沉桩及随后的桩周土体的应力状态和物理性质的改变,特别是浸水后的挤土效应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沉桩后挤土应力不断衰减,浸水造成进一步衰减,最后的稳定值与围压相关;桩周土体在挤土应力作用下不断固结,直至稳定,浸水后体变有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1.
预钻孔措施对静压桩挤土效应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桩位处预钻孔是工程中减弱沉桩挤土效应的有效措施之一。根据Drucker-Prager破坏准则及有限变形理论,建立了桩–土相互作用及连续贯入的有限元模型,利用得到的模型模拟了预钻孔措施下沉桩产生的挤土位移场,并和现场实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预钻孔的孔径与孔深是影响静压桩挤土效应的重要因素,二者的结合会更有效地减少挤土效应的广度和深度。在同样孔深情况下,随着孔径的增大,所产生的挤土位移相应减小;相同孔径情况下,孔越深产生的挤土效应就越小。  相似文献   

12.
考虑超长桩桩身压缩的情况下,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群桩桩身压缩的修正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计算对现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圆孔扩张理论建立了黄土地区静压桩沉桩计算模型,并求解了弹塑性解析解。该模型能够真实反映湿陷性黄土地区静压桩沉桩机理,为静压桩的分析与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结合实际工程进行了现场试验,测试了桩土摩阻力,桩及桩周土位移在静压时的分布变化规律。将理论计算结果和试验进行了对比,吻合比较好。通过分析及工程实践发现静压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一些有益的结论可为这些地区类似工程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桩基础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应用非常广泛,但由于短桩承载力计算值与静载试验结果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以某换流站工程桩基处理为例,通过对桩基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进行分析,结合场地地质条件和短桩特点,选择一种适合短桩承载力理论计算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工程中的短桩单桩承载力的进行计算,通过静载试桩成果予以验证,理论计算与静载试桩成果比较一致,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贯入速率对静压敞口混凝土管桩沉贯及承载力特性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砂土地基中静压敞口混凝土管桩室内模型试验,分别对不同贯入速率下模型桩土塞特性、压桩力及极限承载力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桩贯入速率由2. 0 mm/min增大至3. 0、4. 0 mm/min时,土塞高度分别降低了12. 8%、27. 2%,土塞率降低幅值分别为12. 9%、27. 2%。不同贯入速率沉桩结束后,模型桩土塞增长率分别为35. 4%、23. 6%及19. 8%;相比于4. 0 mm/min贯入速率,贯入速率2. 0 mm/min及3. 0 mm/min下模型桩最终压桩力增长幅度分别为92. 6%及25. 1%,极限承载力增长幅值分别为77. 8%及4. 5%,这主要是由于贯入过程中土塞特性差异导致的内壁摩阻力不同所引起的。研究成果可为砂土地基中敞口混凝土管桩沉桩性状及极限承载力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坡顶邻近处群桩对边坡的挤土效应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模型试验在边坡坡顶邻近处,连续贯入4根模型桩,边坡介质为均质砂土。研究边坡坡顶邻近处群桩的压入对边坡土体位移的影响规律。压桩仪器采用改装的手摇式静力触探仪,整个压桩和边坡变形过程由数码相机拍摄记录,通过后期用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实验有效照片,可得每一根桩的压入所对应的整个边坡土体位移状态变化情况,其状态变化情况由边坡土体中每一点的径向和纵向位移体现。根据实验数据,比较群桩压入过程中每一根桩对均质砂土边坡位移场的影响大小和影响范围,得出群桩压入过程对边坡土体位移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7.
预制密排基坑支护桩沉桩时,对基坑外的建(构)筑物和基坑内的桩基础产生了不利影响,有必要研究其挤土产生的位移。基于单桩挤土位移场的解析解,推导出密排桩挤土位移计算公式,计算不同桩数时沉桩地表位移、对比不同桩数时不同深度处沉桩位移、分析不同直径桩沉桩位移变化规律。得出:随着桩径的增大,挤土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均逐渐增大;在径向距桩距离一定时,随着桩数的增多,沉桩产生的挤土水平和竖向位移均增大;密排支护桩两侧5~8倍桩径范围是挤土位移急剧变化区,在其两侧的挤土影响范围约为1.5~2倍桩长。  相似文献   

18.
群桩效率系数的简化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桩基沉降简化模型的研究,给出了群桩沉降与单桩沉降之间的相互关系,推导出常用的多桩承台基础沉降公式。公式简单,可为桩基础设计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孙晓立  杨敏 《建筑结构学报》2007,28(Z1):257-262
抗拔群桩极限承载力是抗拔桩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相对于抗拔桩单桩的极限承载力研究而言,国内对抗拔群桩极限承载力的理论研究相当有限,现有分析方法大多采用等效墩法预测抗拔群桩的极限承载力。等效墩法虽然计算方法简单,然而不能合理考虑桩-桩相互作用对群桩承载力的影响,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采用边界元法分析群桩的极限承载力,该方法能较好的考虑桩-桩间的相互作用对群桩承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抗拔群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抗拔群桩效率系数随桩的距径比的增加而增大,随长径比的增大而减小,随桩数的增加而减少。由于边界元法计算过程较为复杂,本文通过回归分析方法给出了预测抗拔群桩承载力的经验公式,从而简化了抗拔群桩承载力的计算,便于应用于实际工程。通过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两个预测抗拔群桩承载力的分析方法可以较好的预测抗拔群桩的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较为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