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1 毫秒
1.
针对传统三排圆柱滚子轴承内部载荷分布计算模型中未考虑滚子凸度影响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滚子轮廓的三排圆柱滚子轴承内部载荷分布的计算方法。通过对单个滚子切片建立切片受力-变形模型,进而建立轴承的受力-变形模型。采用数值迭代的方法对受力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各滚子各切片的受力分布情况,进而更加精确的得到轴承内部载荷分布及轴承的疲劳寿命。并以某风力发电机组用三排圆柱滚子轴承为例进行分析,得到轴承各滚子各切片的受力情况及轴承寿命。研究为三排圆柱滚子轴承的选型计算、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刘红军  谢云洁 《工程机械》2022,53(4):6-12+129
建立考虑紊流和温升的可倾瓦轴承计算模型,利用不同计算模型对开槽六瓦可倾轴承进行静动特性计算。静态性能主要包括功耗、流量及最小油膜厚度等;动态性能主要包括刚度系数、阻尼系数、综合刚度及涡动比。结果表明:紊流模型相比层流模型,功耗、摩擦阻力及最小油膜厚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偏心率、流量、垂直主刚度和稳定性判据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特别是层流流量相比紊流流量大25%,紊流模型下的轴承稳定性降低;非等温模型相比等温模型,功耗、摩擦阻力、最小油膜厚度、主阻尼减小,主刚度和稳定性判据值(涡动比)增大,非等温模型下的轴承稳定性相对较高;计入热弹变形模型相比不计热弹变形模型,流量、最小油膜厚度、主刚度和主阻尼、油膜综合刚度等都增大,功耗、摩擦阻力降低,特别是最小油膜厚度变化较大,最小油膜厚度最大误差为30%。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6)
在滚动轴承动力学基础上,建立了较大负加速条件下的圆柱滚子轴承停止阶段动力学分析模型。分析了工况参数和结构参数对圆柱滚子轴承停止阶段打滑特性的影响,并对稳态阶段的打滑特性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轴承在停止阶段,保持架转速随内圈转速的变化有一定时间的延后,造成保持架由正打滑变为负打滑,且其负打滑程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轴承角加速度、径向游隙和引导间隙的增大,保持架负打滑程度增大。随着径向载荷和润滑油供油温度的增大,保持架负打滑程度减小。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
<正>圆锥孔双列圆柱滚子轴承属于线性接触轴承,其承载能力和刚度高于点接触的角接触轴承,常用于载荷较大、要求刚度较高,而转速相对来说不很高的中、大、重型机床主轴系统中。本文主要讨论的就是用于主轴系统中的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的装配调整方法。1主轴滚动轴承的选配。主轴和轴承都存在制造误差,这必然要影响主轴组件的旋转精度。在主轴组件装配时,若使二者的误差影响相互抵消一部分,则可进一步提高其旋转精度。由于滚动轴承内圈随主轴旋转,它的径向跳动(或称振摆)对轴承  相似文献   

5.
曾德光  肖家幸 《工程机械》2009,40(8):20-21,66
1现场问题 工程机械主机作业时一般都具有转速低、载荷大的特点,因此驱动桥两端轮毂内的圆锥滚子轴承(以下简称轴承)装配时均需预紧。通过预紧,可以减小工作负荷下轴承的实际变形量,提高轴承的支承刚度和旋转精度。如果预紧力矩过小则达不到预紧的目的,会导致轴承中滚子接触数量减少,单个滚子接触应力增大,滚子会产生冲击,严重缩短轴承的使用寿命;预紧力过大又会直接导致轴承中的接触应力和摩擦阻力增大,降低轴承使用寿命,严重时轴承会在短期内发热烧毁。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在役预应力锚索的预应力状态,基于切向刚度理论,考虑工作状态下预应力锚索外锚头段结构传递效应,建立一种新的锚索预应力测试模型,并采用静载与动载试验进行验证。模型将外锚头段锚具与锚垫板间粗糙接触界面简化为锚固–接触模型,基于Hertz接触理论及GW统计接触模型,将锚索预应力的测量转化为对接触面切向接触刚度的识别,利用测量得到的切向荷载与切向位移,给出确定性的外锚头段切向刚度与锚索预应力值计算公式。静载与动载验证试验表明,得到的切向刚度与预应力试验值与理论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7.41%,使用弹性波为检测媒介得到的切向刚度与预应力试验值与理论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也在10%之内,证实外锚头锚固–接触模型的正确性与切向刚度测力方法的可行性。该测试方法为在役锚索预应力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且无损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为了避免调心滚子轴承的边缘应力集中,降低轴承内部最大应力,根据滚动轴承设计理论和接触力学理论,应用有限元方法对某掘进机主轴轴承系统中的调心滚子轴承的密合度进行优化,详细分析多个不同密合度方案在实际工况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布,通过对比确定了调心滚子轴承的最佳密合度,为该型号掘进机主轴轴承系统的设计与制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相对均匀的平行结构面,基于结构面的线性接触假设,提出了一种利用锤击试验及数值反演获得结构面接触刚度的方法。该方法实施时,在结构面两侧分别布设若干支振动传感器,在远处利用激震锤进行激震,通过结构面两侧垂直于结构面方向和平行于结构面方向振动传感器的起跳时间,计算出纵波和横波通过结构面的耗时,而后利用数值计算进行反分析,通过不断调整结构面的法向和切向接触刚度,实现与现场实测相同的耗时,从而获得该结构面的法向和切向接触刚度特性。对该测试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理论、数值方面的论证,结果表明纵波过缝耗时仅受法向接触刚度控制,横波过缝耗时仅受切向接触刚度控制,并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后,通过对花岗岩岩块的试验及数值分析,证明了通过锤击试验快速测试岩体结构面接触刚度的方法是可行的,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考虑界面滑移效应的组合梁自振频率实用计算方法,将静力折减刚度法与基于Euler梁模型的理论解析结果进行对比,揭示了静力折减刚度法计算组合梁自振频率的局限性。提出了组合梁自振频率计算的修正折减刚度法,拓展了静力折减刚度在动力计算中的适用范围,且有效统一了考虑滑移效应的组合梁静、动力分析中刚度的计算。基于4根跨度3.8m的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模态试验结果,对修正折减刚度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相比于静力折减刚度法,修正折减刚度法在组合梁自振频率计算中的适用范围更广,且计算精度更高;修正折减刚度法的计算精度与解析公式较为接近,且该方法是通过对广为接受的静力折减刚度法进行修正而得到,相比于解析方法更易被工程设计人员接受。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不设传力衬垫的盾构管片接头的罚函数接触算法和节理单元模型中的控制性参数-法向接触刚度和法向弹簧刚度的取值原则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表明:法向弹簧刚度取值过小,将导致引入的计算误差过大,同时,取值也不能太大,更不能取为无穷大,以避免引起方程组病态而导致计算结果失真;弹簧类模型所引起的计算误差在理论上不可能完全消除;Lagrange Multiplier接触算法可完全消除弹簧类型模型引入的计算误差,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差较大;接头承受轴力越小,则Lagrange Multiplier接触算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差越大。同时,Lagrange Multiplier接触算法不能解释转动刚度与轴力关联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