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2)
本文通过分析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变化,提出了科技馆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与新课标进行有效对接的必要性,实施馆校合作的途径。并提出科技馆活动的三点启示:一是活动目标要更加多元化;二是增强活动的实践性;三是结合科技馆自身情况实施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使科技馆成为学生开展科学与工程实践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2.
科技馆作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场所,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是实现其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从科技馆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和意义展开,分析科技馆教育活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结合科技馆教育活动的实践现状分析科技馆的利用情况和存在问题,对科技馆教育活动的概况和内涵进行了剖析。从科技馆科学教育活动的主体、受体、教育理念、服务及运营等层面,提出打造科技馆特色教育活动、发挥科技馆教育功能的建议,旨在将科技馆塑造成为公众接受的终身教育场所。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7)
中国数字科技馆是第一个借助互联网进行资源共享的大型科普教育网络平台,该馆包括了创意馆、体验馆、博览馆、创意馆四种类型的多个专题展馆。该馆有青稞周刊、图片、视频等传统的科普传播模式,还有参与式科普以及体验式科普新模式。本文主要依托中国数字科技馆探究参与式和体验式科普教育模式的涵义和意义,提出该模式是学校科学教育的拓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8)
本文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壳牌科学马戏团在运作过程中与高校结合培养科学传播人才的模式及其在科学传播过程中对科学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视,探讨其对我国科学传播人才培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26)
科学中心作为青少年的非正规科普教育场所,其非正规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提升科学文化素养为目标,利用科技场馆的科普资源,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向公众宣传科普知识。通过整合科学场馆内的展教、实验、培训以及活动等教育资源,科学中心依托"科技馆进校园"、"进社会"活动,以自我探索发现科学为主要形式,开展科普"走出去"的活动模式。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15)
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文化素质,更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的主阵地,一直以来发挥着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作用,本文从科技馆展览教育角度出发,通过其对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的意义、科技馆展览教育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的阐述,研究其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更好的发挥作用的策略,以期对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8)
科技馆作为最为主要的公益科普传播机构,在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以及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普资源作为传播的主要内容,对其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科普资源共享实践中的若干难点和误区,同时就拓展服务对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以期对服务科技馆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6)
目前科技馆教育备受关注,但是在教育活动的策划过程中如何体现科技馆优势,区别于学校教育,是科技馆教育的核心问题。上海科技馆自2015年起陆续开发一系列基于展品的互动体验,引导学生在科技馆内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教育课程,旨在发挥场馆优势,激发展品活力,将其中的科学知识、科学态度有效地传播给学生。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5)
西方科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西方传教士作为传播西方科学的主要力量之一,客观上加速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通过考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方科学的历史活动,探究西方科学在其活动中的角色转换,分析西方科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学意义,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价传教士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6)
科技馆是科普教育的前沿阵地,课外实践重要基地,也是学校教育的有机补充。当下,公众对科技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单一的科技馆展览教育业务已经难以满足观众需求。如何打造科技馆实习平台,加强与学校资源结合,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充分发挥科技馆独特的科普教育优势是现今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馆校结合的现状出发,以笔者工作的浙江省科技馆为例,介绍了科技馆实习平台建立的方式、作用、意义,尝试探索建立科技馆实习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学校联系,推动馆校结合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