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5)
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对于民族文化的建设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然而,在大学生文化认知中表现出的低认同、认知弱、盲目化的特征,也深刻地揭示出其文化自信的缺失。从多元文化语境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入手,以坚持方向引领与培育文化自觉作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原则,并分别从政府引导与高校教育两个维度探寻切实、有效的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23):210-211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容博大精深。融合着儒、释、道三大家精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大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指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被提到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因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之下把传统文化寓于高校教育之中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3)
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不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目前,部分高校还存在着道德育人和文化育人相分离的现象,如有些大学生存在着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漠视、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忽视,以及理想信念的缺失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通过对对应性融入路径的探索,彻底变革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增加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6):130-132
大学生是最主要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其现实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以及拔高大学生自身的品德水平。基于SWOT分析法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进行两两结合,形成不同战略,为寻找有助于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提供借鉴意见。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6):283-28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自信在精神层面支撑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是一个国家公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支撑。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见证者和践行者,如何培育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应以涵养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因,以革命文化为血脉,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活力,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为保障,把新时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8)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其是否具有文化自信对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有重要作用。本文站在自媒体时代的视阈下,主要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困境,并从思想、意识以及行为三个方面讨论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一个综合性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人生阶段,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文化自信培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施进程,让文化自信反过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9)
在文化自信形成背景及其科学内涵基础上,探索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和发扬的功能。本文以民办院校为视角,对文化自信视域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进行了浅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8)
在网络时代,"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在高校中有效传承并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舞台是摆在大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学英语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将中国优秀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增进世界各民族的跨文化交际及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