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6,(3)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日趋成熟,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略显滞后。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皮影艺术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重要的创作题材。在数字媒体艺术中应用皮影艺术,可以进一步弘扬我国的皮影艺术,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7)
艺术具有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将传统艺术与美术教学有效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该文分析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艺术的意义,探讨中国传统艺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包括如何科学利用民族文化素材、中国传统皮影艺术的实践应用等,以期为有关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23)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一的剪纸,从远古至今不断延续发展。从事艺术教学工作的教师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中国上下千年文化,其精髓随着时间的沉淀越发彰显出传统艺术的魅力。现代平面设计融合传统艺术是设计师对创作的更高追求,也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方式之一。中国传统艺术之所以发展到现代社会依然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其主要原因是传统艺术中有许多优秀的创作方法可以为现代设计开拓创作空间。平面设计作为现代主流设计形式组成部分,对文化推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传统艺术融入其中,既是丰富设计文化内涵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传统中国艺术创新并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无论对现代文化还是传统文化都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6)
在紫砂文化与茶文化、传统文字、书画、金石、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以及现代艺术的融合中,紫砂陶从日用器皿逐步演变成艺术品。紫砂艺术的风格多样化,证明了紫砂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关系,体现了紫砂文化与现代文化共存共荣,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春雷 《山西建筑》2009,35(34):255-256
介绍了苏北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研究了苏北传统民居装饰的文化内涵,指出苏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合了南北建筑艺术特征,使建筑装饰艺术与建筑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
晚清至民国初年,中国艺术的发展充满了"融合"的味道。自19世纪初开始,以科技、制度为先导的欧洲文化陆续涌入中国,中国传统文化濒于解体。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信念发生动摇,而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则由抗拒、怀疑转为学习,进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撷取。其中,中国画艺术的发展也在此时出现新的转机。此间,西方绘画顺利地进入中国,并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逐步成为"中国化"的艺术,出现了"融合中西"的新趣旨。同时,外来艺术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也加速了中国美术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对中国美术教育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建筑窗饰艺术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建筑窗饰形态丰富、色彩明丽、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华夏民族风格。古代的窗饰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也是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它与窗的使用功能相互适应、融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中进化、发展,它的美学价值既体现在艺术形态中,也体现在社会文化上。本文通过对古代建筑窗饰艺术构成的浅析,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窗饰艺术历史画卷,希望籍此加深人们对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并对从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人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2)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内涵,是实施美育的有效介质,对高中美术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能够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传统文化艺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强化高中美术教育的育人意义。该文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对于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情况说明了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是高中美术教育的客观需要,并探讨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高中美术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1)
杂技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融合、吸收了传统文化,将更多的中国元素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向广大观众展现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同时其独具中国特色,充满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独树一帜,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文章主要针对民族文化生态与杂技艺术的联系、民族文化生态背景下我国杂技艺术发展的关键和民族文化生态背景下杂技艺术的发展要点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