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21):216-218
传统理论关注隐喻的修辞学研究,莱考夫和约翰逊则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其进行了新的解释,主张隐喻是深入人们头脑的思维方式,而非单纯的语言现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探讨了认知隐喻理论对翻译的启示,总结了五种翻译过程中隐喻的处理方式,希望能够在认知隐喻的翻译研究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3):148-149
隐喻是一个被研究了千百年的老话题,现在,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为隐喻带来了新的生机,隐喻认知理论逐步被接受。而"山"、"海"在俄汉英文化中被用做隐喻的认知方式是相似的,这对于学习者来说能够更加容易地学习和理解汉俄英三种文化。  相似文献   

3.
隐喻主义是西方后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之一。虽然后现代建筑思潮已经褪去,但隐喻主义思想及其方法在今天的建筑设计实践中仍然有其生命力。因此,有必要对暗含着隐喻主义脉络的"建筑形式隐喻"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文章从隐喻的概念辨析着手,进而阐明建筑形式隐喻的概念及其发生的三要素:本体、喻体、解体。之后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建筑形式隐喻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及其解读机制,分析其感知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探讨建筑形式隐喻现象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4):112-117
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学术界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在修辞范围内进行。基于语用理论的隐喻研究有利于修辞与认知、文学与语用学的结合。在语用理论视域下,分析探讨文学作品中隐喻的功能,对当前的隐喻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151-153
基于自建的微型对照语料库,文章对英汉平面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英汉平面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类别呈现出既相同、也相异的规律性特征,其深层次理据在于中西传统文化观点的异同。英汉广告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解读能够完善概念隐喻和多模态隐喻研究的相关理论,同时也能促进广告创意理论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9)
<正>隐喻,转喻研究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修辞学》中对隐喻进行了阐释。历史上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比较论"还是昆体良的"替代论"。隐喻研究始终归属于传统修辞学领域。直到1980年,认知语言学之父Lakoff与Johnson在《我们外衣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转喻理论框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思维方式。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核心理论,且都被认定为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作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3)
关于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韩礼德对隐喻现象也非常感兴趣且作了细致地研究,率先提出了语法隐喻。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都涉及到了级转移现象:概念隐喻在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上的转移向度体现了自上而下的特点,而人际隐喻在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上的转移是自下而上的规律。为了更好地阐明和解读语法隐喻的价值,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基于其中的图形-背景理论来分析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以期揭示语法隐喻的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6):28-30
隐喻是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投射,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这为复制和模仿提供了条件。本文以模因论为基础,解析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并且探讨了模因机制在隐喻概念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认为隐喻是模因的表现手段,模因模式构成了隐喻的认知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5)
认知语言学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至此,许多学者开始从认知角度研究不同类型文本中隐喻现象,然而,科技新闻中的隐喻关注较少。文章从认知视角出发,分析了科技类隐喻新闻中拟人隐喻的类型和特点,旨在为科技新闻隐喻研究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12)
<正>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主要从旅程隐喻、人物隐喻和建筑隐喻角度,分析美国总统的演讲。本文认为概念隐喻可以有效地帮助政治家达到政治意图,具有喻德、喻理、喻情的作用。1.隐喻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论、Quintilians的"替代论"、Richards的"互动论"及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束定芳,2000)。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层面:语言学层面、跨学科、跨文化层面,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