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基于三门峡水库建库后渭河下游河道演变及洪水过程实测资料,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渭河下游河道发生冲淤变化对洪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水库建成至2003年间,渭河下游河道发生淤积萎缩引起渭河洪水演变特性发生了显著地改变,渭河下游洪水位抬升、洪水传播历时延长以及洪峰削峰率增大,而这些洪水特性也是造成渭河下游河道发生淤积萎缩的主要原因。2003年之后,因渭河下游河道水沙条件的变化,洪水洪峰流量大幅度减小,河道出现冲刷,漫滩流量相较于先前减小,使渭河下游洪水位下降、洪峰传播历时缩短、洪峰削峰率不断减小。  相似文献   

2.
从渭河洪水的特点、渭河下游河道和堤防工程的现状等方面对渭河下游洪水造成的灾害原因进行初步探讨,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以期对今后渭河下游的河道治理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渭河“2003”洪水灾害及其减灾措施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渭河“2003”洪水实测资料的分析,探讨了渭河洪水灾害的成因,从洪水演进特性、河道冲淤调整与潼关高程变化、防洪工程设施与河道条件等几个方面论证了洪水灾害的形成机理。结合对渭河下游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渭河下游从根本上减轻洪水灾害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4.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渭河下游2003年洪水过程与河道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渭河下游2003年洪水特征为:洪水场次多、历时长、洪量大、来沙少;洪水水位表现较高;洪峰传播时间长,削峰率大。2003年渭河下游河道洪水期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漫滩,淤滩刷槽显著,主槽冲刷、滩地淤积对行洪面积的扩大十分有利,汛后平滩流量增加1 350 m3/s,达到2 300 m3/s。河道横断面的塑造趋向窄深,汛后河相系数普遍减小。2003年洪水过程是渭河冲刷的主要原因;漫滩洪水对改善河道萎缩、增加河槽过洪能力是十分有利的;对渭河下游来说,高含沙洪水在有一定流量条件下河道也是冲刷的,相对来看中等含沙量洪水和高含沙量小洪水最为不利。  相似文献   

5.
王小永 《陕西水利》2011,(1):115-116
渭河下游的洪水灾害频繁,主槽断面萎缩,过洪能力锐减,发生小洪水时仍有可能造成较大的洪灾损失,泾河是渭河最大支流,水量、沙量对渭河下游河道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泾、渭河洪水遭遇情况,可为泾、渭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和防汛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渭河下游三个水文站点2002-2009年河道横断面及悬移质中值粒径的变化,发现渭河下游河道近期出现新的变化特点,河道展宽,平滩流量下河道容积扩大,悬移质中值粒径减小,河道冲刷.从水沙变化、潼关高程和中值粒径变化分析了河道近期发生冲刷的原因.结果表明:2003年多次的漫滩洪水,高含沙洪水与低含沙洪水的共同作用及洪水期流量-含沙量特殊的组合特征,拓宽了河道的容积,大大提升了渭河下游河道的行洪能力;来沙系数变化是渭河下游近期河道冲刷的主要原因;悬移质中值粒径的减小以及潼关高程的稳定也对河道冲刷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7.
梁林江  袁峥  雷文青 《人民黄河》2012,34(12):15-17
2011年9月渭河下游发生了30 a来的最大洪水,其特点是洪量较大、含沙量小、洪峰传播历时长、临潼—渭南河段水位较高、洪峰持续时间较长、洪灾较小等。分析了洪灾较小的主要原因:2003年洪水后渭河下游河槽过洪能力加大,潼关高程降低,河口出流较原来更加顺畅,近年来渭河下游河道堤防及河道工程得到加固等。建议:加快渭河综合治理,进一步提高渭河下游堤防工程防洪能力,清淤疏浚以提高渭河下游河道过洪能力;采取各种综合措施降低潼关高程,进一步畅通流路;对南山支流进行归并治理,在减轻洪涝灾害的同时变害为利;加强防洪抢险非工程措施建设。  相似文献   

8.
渭河下游洪水风险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渭河下游典型洪水、防护区地形特点及社经指标等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河道及防护区洪水演算模型,对各频率洪水不同溃口方案洪水淹没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研究了不同防护区域的风险等级,为制定和完善泅河下游防御洪水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2011年9月渭河流域受强降雨的影响,魏家堡至华县区间形成了3次较大的洪水过程,其中华县站出现了自1981年以来的最大洪峰。文章分析了渭河"2011·09"典型洪水的来源、水沙特性、河道冲淤变化和洪水演进的规律,为今后做好渭河下游洪水预报、防汛决策和指导洪水测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钱胜  付健  盖永岗  张建 《陕西水利》2013,(6):131-133
解决渭河下游水沙关系不协调的途径为增水、减沙和调水调沙.通过东庄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是现阶段显著改善渭河下游水沙关系、恢复渭河下游河道中水河槽行洪输沙能力,最为直接且行之有效的措施.本次在以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泾河、渭河实测水沙资料,利用洪水划分和统计的手段,从东庄水库对渭河减淤的重要性入手,分析渭河下游河道不同水沙条件洪水冲淤特性及东庄水库水沙调控指标,初步拟定了东庄水库减淤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伊洛河洪水的特性及危害,指出了存在的伊洛河上中游控制性工程能力不足、对黄河下游造成的防洪压力大等问题,分析了伊洛河各级洪水对黄河干流的顶托情况、对黄河干流入汇口河势的影响以及对黄河干流河道的影响,提出了相关对策及建议:①尽快编制并提请审批《伊洛河中下游防洪规划》,对伊洛河中下游进行全面治理;②在伊洛河上中游干流或支流上修建水库拦蓄洪水;③尽快明确伊洛河堤防优先加固的堤段及标准;④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伊洛河流域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⑤对入黄口利用透水桩坝进行整治,在入黄口设置观测断面;⑥明确伊洛河干流发生大洪水时橡胶坝的塌坝运用原则;⑦由流域机构统一管理伊洛河防洪建设与治理工作;⑧继续开展相关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三门峡建库后,潼关高程急剧抬升,导致渭河下游淤积严重,逐渐形成"地上河",防洪形势极为严峻。本文重点分析了渭河下游水沙变化对河道防洪的影响,同时从降低潼关高程、清淤固堤疏通河道、洪水资源利用的角度提出了渭河下游防洪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洪水期断面调整对过洪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位表现是水流与河床边界相互作用的客观反映。对于不同的河流二者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一般河流,河床变形不显著,水位主要依赖于流量的大小而变化;而像黄河这样的多沙河流,周界变化迅速,尤其是洪水期,槽冲滩淤,涨冲落淤,断面调整对水位影响很大。文中从定性到定量对中低含沙量的各级洪水,主槽冲刷对过洪能力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成果对防洪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潼关高程下降对渭河下游防洪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潼关高程抬升引起渭河下游大量泥沙淤积,给防洪带来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渭河下游河道40多年的大断面地形资料进行分析和计算,探讨了潼关高程与渭河下游泥沙冲淤的关系,并分析了典型断面的水位变化。结果表明,潼关高程与渭河下游泥沙冲淤密切相关,潼关高程下降后,渭河会产生溯源冲刷。在大水少沙情况下,近槽滩地也会受到冲刷,但是洪水漫滩后滩地会发生淤积,由于主槽面积增加,过洪能力增强,中小洪水防洪压力减小;但如果发生高含沙漫滩洪水,滩地淤积,漫滩洪水水位反而有所抬高,大洪水威胁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5.
谢淑琴 《人民珠江》2006,(2):4-5,12
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与其他流域相比,珠江流域有如下特点:一是洪水峰高量大,流域最大24小时降雨量超过800 mm,最大3天暴雨量超过1 300 mm;二是山区多、平原少,流域内缺乏调蓄洪水的湖泊与洼地,洪水汇流快,具有突发性强、来势凶猛的特点;三是水网密布、水系复杂。珠江流域的  相似文献   

16.
渭河下游防洪形势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量的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河床逐渐淤高,是渭河下游水患威胁严重的根本原因。堤防质量差、河道整治工程不完善、河势多变和南山支流排洪通道不畅等是渭河下游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高加固防洪大堤、加强河道整治工程和控制潼关高程等防洪对策。  相似文献   

17.
1996的漏期黄河,渭河下游出现了中常洪水,花园口和华县的洪峰流量分别为7600,3450m^3/s,均出现历史最高水位,造成严重的灾害。通过现场查勘和初步分析,认为中常洪水出现历史最高水位主要是由于近年来连续枯水,造成河槽严重淤积,过洪能力大大降低所致,问题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8.
珠江防洪减灾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珠江洪水的特征:一是峰高,量大,历时长,二是洪水遭遇情况复杂,三是西江,北江,东江洪水特性差异较大。珠江洪患严重,进入90年代以来,流域内频发大洪水,特大洪水,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近20a来,由于堤防洪,修建桥梁,码头,管线,河道淤积,河口无序围垦,以及在河道内过量采砂,使河道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引起水情变化。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下游的防洪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下游是世界名的悬河,历史上决口频繁,灾害严重,今后下游河床仍将抬高,黄河洪水灾害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防洪建设意义重大。人民治黄以来防洪方略不断发展,完善,由宽河固堤“发展到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初步建成由堤防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分滞洪工程以及中游干支流水库组成的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