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油气充注特征及运移方向对于确认塔中地区奥陶系有利富集区至关重要。通过现有油气勘探成果、断裂体系特征等资料,利用常规测井、地震及地球化学等多种方法,对研究区目的层油气充注特征及运移方向开展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多期充注的原油与天然气均通过11个油气充注点注入奥陶系储层,进而沿NW-SE向发生局部运移,11个油气充注点均位于NW向逆冲断裂与NE向走滑断裂纵切形成的断裂交汇部位。油气点状充注特征及NW-SE向局部运移控制了原油与天然气相关参数的分布:靠近油气充注点,油气性质出现异常分布,自NW-SE向异常逐渐减弱,表现为随着距油气充注点距离的增大,油气充注强度变小,原油密度逐渐增大,原油Ts/(Ts+Tm)指数、金刚烷指数(MDI)、TMNr指数、TeMNr指数逐渐减小,天然气干燥系数、气油比、油气产能逐渐减小,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逐渐变轻。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充注特征及运移方向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下一步油气勘探应更多聚焦于北部斜坡带西部,尤其是断裂交汇部位的上倾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2.
在薄片观察和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最大的气藏克拉2气藏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测试分析,得出了与有机包裹体伴生的盐水溶液包裹体的捕获温度、盐度等参数以及有机包裹体的物理参数和成分数据,从而确定流体包裹体形成的先后序次,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出上白垩统不同成岩期次的古地温梯度,分析了克拉2气藏油气的充注期次、演化运移特征和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3.
油气充注历史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综述了油气充注历史的研究方法.初步将其划分为传统研究方法、流体包襄体法、油气藏地球化学方法、成岩矿物同位素定年法等四类。阐述了各种方法的基本特点、应用的原理以及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并给出了部分研究实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四种方法在实验技术、油气充注历史的准确确定以及应用于复杂成藏演化史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认为油气充注历史的研究会向着多学科、多手段系统综合研究和建立新的技术手段等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宋芳 《河南石油》2008,22(1):18-21
综述了油气充注历史的研究方法.初步将其划分为传统研究方法、流体包襄体法、油气藏地球化学方法、成岩矿物同位素定年法等四类。阐述了各种方法的基本特点、应用的原理以及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并给出了部分研究实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四种方法在实验技术、油气充注历史的准确确定以及应用于复杂成藏演化史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认为油气充注历史的研究会向着多学科、多手段系统综合研究和建立新的技术手段等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东方1—1气田天然气组成的不均一性与幕式充注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莺歌海盆地东方11气田天然气的主要组成(烃气、CO2和N2)在侧向上和垂向上的变化很大。烃类气(生物气除外)主要来自成熟—高成熟的中新统烃源岩;无机成因CO2可能主要是气源岩进入高成熟晚期以后,其中的钙质成分热分解或与粘土矿物反应的产物;N2则为有机成因且较无机CO2生成早。天然气组成的不均一性和同位素变化表明,该气田储集层之间存在泥岩隔层,各断块之间互不连通,甚至同一断块的个别单元储集层在横向上亦局部存在非渗透带。据此,结合流体包裹体信息及烃源岩的生气演化史,认为该区地质历史时期中至少发生过4期天然气充注:第一期充注为生物气,第二期、第三期充注以CH4、N2热成因气为主,第四期充注以无机CO2为主并伴生高熟烃气。这一幕式充注过程与由于盆地深部超压释放引起的底辟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运用吡咯类化合物分析彩南油田充注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原油中的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示踪准噶尔盆地彩南油田主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油藏的源油运移充注过程。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以烷基咔唑为主,烷基苯并咔唑次之,几乎不含二苯并咔唑。根据1,8—二甲基咔唑/2,4—二甲基咔唑、C3—咔唑/C2—咔唑、G1/G3以及烷基咔唑与烷基苯并咔唑的相对含量等参数的平面分布规律可知,彩南油田东区块彩001-彩007井断层线两侧原油具有不同的充注过程,东侧有北和南两个充注方向,原油进入油藏后向彩1001井,彩006井附近运移。西侧只有来自南方的一个充注方向,原油以断层为通道进入断鼻隆起核部后继续向西充注至构造高点。  相似文献   

7.
本介绍了怎样用地层水的^87Sr/^86Sr值评价油气储层的分隔性。岩心样品的锶同位素残余盐分析(SrRSA),提供了一种测量油气层和含水层的地层水^87Sr/^86rSr值方法。平滑的SrRSA剖面表示油气充注是 渐进和连续的,而且不存在封闭的隔层。如果SrRSA剖面具有梯状变化,则表明在井眼上倾方向存在封闭隔层。通过相邻井的真垂向深度(TVD)SrRSA剖面的对比,就可以推测储层的横向连通性。如果这些标绘于真垂向深度的SrRSA剖面相互叠合,则说明这些井具有共同的油气充注史,而且处于同一流动单元中。邻井SrRSA剖面如果未出现叠合,一般都说明储层存在分隔状态。油气充注后的构造倾斜和充注时的水动力作用,都会使数据解释复杂化。岩心水的钻井泥浆污染,是SrRSA方法最严重的技术局限。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霍尔果斯油气田油气特征及油气充注次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色谱、质谱和碳同位素等分析技术对准噶尔盆地霍尔果斯油气田进行油气特征和油气源对比分析认为,该油气田原油来源于白垩系烃源岩,天然气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利用干酪根裂解气动力学和同位素动力学对霍尔果斯油气田生气史和碳同位素演化特征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该油气田的天然气不是白垩系原油裂解形成的,而是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干酪根裂解形成的,烃源岩大量生气开始于12 Ma或10 Ma左右,天然气成藏时期约为6Ma.研究结果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油气成藏期次研究中有机包裹体方法存在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流体包裹体分析一直是研究油气成藏机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对于油气成藏期次、运移、油气充注历史和地质构造等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随着应用过程的复杂,出现的问题也逐渐增多,但是很少有统一的思想,这对于有机包裹体以后的运用带来了困难。在研究使用有机包裹体方法研究油气成藏期次中出现问题基础上,尝试分析其中的相关因素,同时说明了如何运用有机包裹体解决油气成藏期次分析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民和盆地致密砂岩油藏油气充注史及含油气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法: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对民和盆地致密砂岩油藏进行油气充注史和含油气系统研究,目的:定量评价油气注入储层时间,深入认识油气有利分布区。结果:民和致密砂岩油藏油气注入时间距今分别为100Ma和14Ma,侏罗系油气系统为已知的含油气系统,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发生在距今100-11Ma之间,关键时刻在距今11Ma的中新世晚期,其后油气藏进入保存时期,结论:民和盆地致密砂岩油藏存在两期油气充注史,其中第二期对油气藏形成起重要作用,平白垩世形成的圈闭是最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场所,侏罗纪中早期形成的圈闭也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1.
碎屑岩储层的孔、渗特性对于油气二次运移、聚集和成藏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层位的碎屑岩储层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和成藏阻力,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成藏具有不同的成藏动力,成藏动力与储层自身的孔、渗特性共同决定了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过程。文中针对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的动力和阻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重点对浮力为动力的油气运移开展了系统的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大量的对比实验,分析了油气二次运移的不同控制因素,为圈闭的成藏分析和评价提供了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石油二次运移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静水条件下,利用填装玻璃微珠的管状玻璃管模型,观察油在饱和水的孔隙介质内的渗流规律,通过选择与运移动力直接有关的参数,观察到油在孔隙介质模型中3种不同的运移模式.根据毛管数和Bond数综合分析各个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对运移模式的表征,在运移模式图上分出界线明显的3个区:平稳推进区、毛管指进区、优势路径区.认识到在输导层物性确定条件下,单纯浮力以及相对较小的驱动力是油气形成优势二次运移路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层间非均质油田多层合采时,由于渗透率差异及流体性质不同会产生层间矛盾,因此有必要研究提液的有效性。为了系统、定量地研究合采的组合方式,开展了渗透率级差及黏度级差对层间干扰程度的实验,测定了低渗层位的启动压力随影响因素的变化。基于实验结果,建立了非均质多油层油藏模型,推导了考虑层间干扰的产能公式。通过实例计算,证明该方法正确且可行。  相似文献   

14.
利用辽河油区稠油蒸汽驱数值模拟结果,总结出蒸汽驱阶段油汽比和采出程度随采注比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满足经济界限前提下的最佳注汽速度和最佳采注比的确定方法,可供现场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芳烃系列地质色层效应,利用未混油或混油源岩样品在低温、加压条件下对块状暗色泥岩及灰质泥岩样品进行排烃模拟实验,实验样品来源于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坨73井沙三下段3160m处泥岩及梁斜61井沙四上段2432m处灰质泥岩,两块样品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08%和4.0%,成熟度指标Ro分别为0.42%和0.45%。实验结果显示,芳烃系列地质色层效应强弱与芳烃化合物分子量大小呈正相关关系,分子量越大,运移能力越弱,地质色层效应越不明显;排烃过程造成萘等低分子量系列离子流含量整体升高,而三芳甾烷等高分子量系列离子流含量整体下降;在系列内部,重排后的1,3,6-TMN(三甲基萘)较1,2,5-TMN容易运移,甲基取代菲比其对应的无取代基的母体菲难以运移,氧芴、硫芴及联苯系列内部各化合物相对含量变化较大,该系列化合物有关比值具有作为油气运移指标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中国吐鲁番、焉耆和巴彦浩特这三个煤成烃盆地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含煤地层中石油的生成、初次运移和生油潜力问题,指出沼泽相含煤地层的成烃地球化学特征在许多方面都不同于湖相生油岩。含煤地层有机质类型差、单位生烃潜力低、有机质转化率低,但有机质丰度高、变化幅度宽、总生烃潜量大,并主要取决于有机质丰度。因此,本文以有机质丰度为基础,从有关参数的相关研究中,分别建立了煤和煤系泥岩的生油定量评价分级标准。还从结构化学的研究中提出了煤系地层中的沥青物质是成烃的主要贡献者。在初次运移方面,由于煤的高吸附性,可溶重质组成难以排出,但烃类尤其是饱和烃易于排出,并导致饱/芳比<1和氯仿沥青中δ13C值增大,以及煤成油以轻质油和凝析油为主。估计在成熟阶段,煤系油源岩(包括煤)的排驱效率,在成熟阶段为25%~30%,而在高成熟阶段可达50%左右。  相似文献   

17.
埕岛油田油气藏类型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埕岛油田的结晶基底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沉积基底为古生界碳酸盐岩和中生界碎屑岩,埕岛油田是在潜山背景上发育的大型披覆构造,发育了潜山,构造,岩性,地层及岩性-构造等多种类型油气藏,主要含油层系为馆陶组上段,主要油气藏类型为大型披覆背斜油气藏,其成藏模式具有沿二级构造复式聚集的特点,根据油气聚集的构造位置,成藏模式可分为凸起主体,凸起陡坡,凸起缓坡及凹间高地聚集油气等4种类型,作为发育大型披覆背斜油气藏的凸起主体,良好的成藏条件决定了它成为埕岛油田最主要的油气聚集区,总结研究这种复式油气聚集特征,对于指导埕岛及其外围地区的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油气沉积学原理及其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油气藏形成条件中的生、储、盖、运、圈为纲讨论了油气勘探沉积学;以油气藏开发过程中与沉积、成岩的关系讨论了油气开发沉积学。在油气勘探沉积学中重点论述了陆相沉积与储层及圈闭的关系;在油气开发沉积学中重点论述了储层研究的基础—储层的沉积属性和成岩特征。强调储层沉积、成岩研究应成为储层评价最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塔中地区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与油气运聚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古生界存在砂岩输导层、不整合输导层、碳酸盐岩深埋藏岩溶型输导层和断层输导层等多种输导层类型,它们在空间上构成了不同的输导结构样式,从而决定了塔中地区不同层系油气藏的类型和油气运聚特点。在石炭系、志留系、泥盆系地层中发育砂层、不整合输导层,油气以横向运聚为主,主要形成背斜和地层岩性油气藏。在奥陶系地层中发育2种运聚模式:①断层垂向输导、不整合侵蚀岩溶带横向汇聚的运聚模式;②碳酸盐岩内幕岩溶带自生自储运聚模式,形成古潜山型和内幕溶蚀型岩性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20.
埕岛油田油气藏类型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埕岛油田的结晶基底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 ,沉积基底为古生界碳酸盐岩和中生界碎屑岩。埕岛油田是在潜山背景上发育的大型披覆构造 ,发育了潜山、构造、岩性、地层及岩性 -构造等多种类型油气藏 ,主要含油层系为馆陶组上段 ,主要油气藏类型为大型披覆背斜油气藏 ,其成藏模式具有沿二级构造复式聚集的特点。根据油气聚集的构造位置 ,成藏模式可分为凸起主体、凸起陡坡、凸起缓坡及凹间高地聚集油气等 4种类型。作为发育大型披覆背斜油气藏的凸起主体 ,良好的成藏条件决定了它成为埕岛油田最主要的油气聚集区。总结研究这种复式油气聚集特征 ,对于指导埕岛及其外围地区的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