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残采区开采, 每个矿井特别是老矿井都会遇到。文章在分析残采区开采特点的基础上, 论述了残采区开采的采煤方法、巷道布置、设备选型等开采技术问题。通过现场试验, 运用轻型支架放顶煤开采技术, 实现了厚煤层残采区开采的高效机械化。  相似文献   

2.
马城矿采用分层充填法进行上向开采,为研究其围岩应力演化规律,以马城矿1、3、5号矿体充填开采实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对比在单一采区上向开采和上下两采区同时开采的不同工况下,对其围岩水平和垂直应力场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上下两采区同时开采的应力场变化不是单一采区上向开采的应力之和,由于矿体属急倾斜矿体,单一采区开采时的部分区域应力值在开采过程中会高于上下两采区同时开采时的应力值。  相似文献   

3.
露天煤矿开采中采区优化设计至关重要,一般采区设计主要考虑开采难度、经济效益、工业场地的布局、排土场空间等因素。乌煤公司锗煤露天矿在开采前还要考虑断层切割的影响、煤层赋存条件的影响、采区接续过渡方式、合理的工作线长度、矿田几何形状、开采工艺及开拓方式的影响等,通过对采区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几种采区设计及拉沟方案。经过几年的开采后发现初期设计的开采方案存在着不足之处。根据露天矿实际公司适时提出了采区优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仰斜开采技术在回收采区下山煤柱中的有关生产工艺、材料参数等方面的介绍,分析了仰斜开采在回收采区下山煤柱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采用仰斜开采技术回收采区下山煤柱是一种安全经济的开采方法。  相似文献   

5.
《煤炭技术》2017,(4):169-171
为了解决济宁二号煤矿十采区开采邻近采空区积水突水隐患问题,基于采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采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方法对煤层开采隔水煤柱破坏深度进行了理论计算和过程模拟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规范中经验公式对十采区与邻近十一采区间隔水煤柱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按《煤矿防治水规定》采区间隔水煤柱尺寸略小于安全隔水煤柱临界值,存在发生十一采区老空水涌突的可能性,必须在十采区开采前对十一采区积水实施控压疏放,控制水压不大于0.4 MPa。该研究成果为十采区开采老空区水害防治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6.
杨明久 《矿业工程》2008,6(3):17-19
根据西北采区矿床赋存条件、开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该采区的开采范围、规模、开拓运输及采矿方法等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了提高生产能力的措施,满足了采区开采规划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7.
《煤》2017,(8):107-109
针对大平煤矿北一采区浊漳河水体下开采,从地表裂缝对河下开采的导水危险性、采区沉陷预计及对河床环境破坏等方面,对河下开采可行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分析论证表明北一采区浊漳河水体下开采是可行的,区域防治重点是贯通性导水构造。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赵坡煤矿163采区及其上方123采区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对163采区16煤开采的安全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为163采区16煤的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确保了矿井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9.
根据千米深井口孜东矿西四块段地质条件、矿井生产实际情况及现有开拓系统,分析西四块段采区划分,块段内各煤层开采价值,首采区选择,采区接替计划及开采顺序。通过分析论证,进一步优化矿井深部采区布置,以提高矿井生产效率,实现矿井安全高效开采。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新井生产系统开采老井剩余的资源量,同时缩短建井工期,提出提高首采区开采上限,根据采区参数调整首采区工作面长度,并优化联系巷道布置方式等方法。通过调整,充分利用了老井已形成的巷道系统,大幅减少了首采面巷道掘进工程量,可缩短建井工期3个月,提高首采区的资源回收量;首采面布置方式优化调整还可提高矿井首采区开采能力的储备,降低首采区开采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1.
开滦矿区在跨跃3个世纪地下开采的历史进程中,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追求科技进步,在开采技术进步实践中,研究探索采煤方法改革和机械化开采技术进步。逐步探索出了“开滦型”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经验,并将之用于开滦矿区的开采技术及采煤机械化装备之中。  相似文献   

12.
周科平  邰艳芝  潘征  韦军 《矿冶工程》2020,40(5):139-145
为加快实现我国有色矿集区矿产资源的集约安全高效开采,从个旧矿集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出发,针对国内矿产资源"多、小、散"的赋存特点和管理粗放、集约化程度低的开发方式,总结提出了矿集区协同采矿理论体系,包含五律协同采矿理论、多尺度协同采矿理论、时空协同采矿理论。在该理论的指引下,个旧矿集区整合矿集区矿产资源,优化生产系统网络,革新缓倾斜复杂难采矿体采矿方法,开发矿山信息化、集约化关键配套技术,构建了区域矿山协同采矿模式。工程实践表明:区域矿山协同采矿模式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推广价值,为我国中小型矿集区规模化、集约化开采指明了方向,对我国采矿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德典型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地复垦技术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中国的平朔矿区和德国的维佐夫矿区为代表,系统对比研究了两国在露天煤矿排土场地貌重塑、土壤重构和植被重建等复垦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研究发现,中国较德国在露天煤矿采复理念、技术措施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德国采用了"分层剥离、交错回填"采复一体化工艺,注重矿区复垦规划中区域空间协调性,从低碳发展理念引导复垦工程,开展了复垦前后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工作,重视复垦后期的土地管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认为,中国在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中应该注意规划设计的区域协调性、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促进复垦技术措施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复垦的后期管护,保障矿区经济、社会、生态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露天采矿矿坑监测实践中发现了矿坑平面形状与矿坑稳定性的联系,给出了类椭圆形矿坑、类圆形矿坑、类矩形矿坑的应力与位移监测数据,以实测数据为依据,指出了类椭圆形矿坑、类圆形矿坑的优越性,得出了类椭圆形矿坑优于类圆形矿坑、类圆形矿坑优于类矩形矿坑的结论。介绍了矿坑监测采用的方法和监测过程。  相似文献   

15.
智能化矿井建设成为提升矿井生产安全保障能力以及煤炭开采效率的重要举措之一。以车寨矿1506采面为研究对象,对采面智能化控制系统总体结构以及采煤机、刮板输送机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子系统进行结构设计,并进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1506采面实现智能化控制后,采煤、运输等设备开采、运输效率等均得到一定程度提升,采面作业人员数量由26人降低至16人,实现了采面智能化、少人化开采。  相似文献   

16.
煤炭开采对水循环、水资源量及水环境影响较大。矿坑大量排水改变了地下水的运移规律,损害了矿区生态环境。在采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小含水层结构破坏程度,控制地下水位下降幅度,是矿井建设面临的难题。以三交河煤矿煤炭开采为例,通过分析各煤层及其覆(伏)岩结构特征,计算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和采煤破坏的水资源量,认为上组煤开采对上覆含水岩组破坏较大,造成矿区水位超常下降,甚至疏干;下组煤开采对奥灰水影响较小。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实施保水采煤以减少对覆岩含水层的破坏、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采掘关系协调是保证煤矿开采过程科学合理的关键因素,大佛寺煤矿为地质条件复杂矿井,分析得出采掘接续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生产任务加重、工作面准备周期长、生产技术革新单一、施工队伍执行力、科研投入不平衡。针对这些问题,基于"以采促掘、以掘保采、采掘并举、掘进先行"原则,创新了"1321"采掘接续管理办法,使大佛寺矿区的紧张局面得到了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18.
纵观我国50余年煤矿输送设备的发展历程,我国的煤矿机械装备是随着采煤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我国煤炭事业由普采到综采发展的进程中,可以明显看到煤机装备对煤炭开采技术的影响力度。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了大红山铜矿开采技术条件和原有采矿方法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对研究对象进行开采方法研究和出矿工艺优化,采用铜铁合采和合采分出工艺来适应不同的矿体开采,优化了采矿工艺,并在矿山进行了设计规划和实际应用,对类似矿床的开采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甲玛多金属矿在露井联采工况下,地下开采对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该矿山工程地质条件及采矿方法,建立大型三维地质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大规模地下充填开采后,顶板覆岩发生一定程度的下沉,在矿体回采及充填过程中,对于覆岩的支撑作用主要靠盘区柱及盘区周边的围岩实现。地下矿体回采结束后,角岩露天坑的西边帮区域变形相对剧烈,但该区域变形量较小。因此,大规模地下充填开采对于露天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