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醋酸纤维-奎宁分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多孔醋酸纤维膜为支撑体,制备了奎宁分子印迹复合膜,并对膜的选择结合性及分离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奎宁分子印迹复合膜对模板分子奎宁具有较好的选择结合性,奎宁在膜上结合量达到20.6μmol/g,奎宁/辛可宁的分离因子则为5.6;膜透过实验表明辛可宁透过奎宁分子印迹复合膜速率远大于奎宁的透过速率,该透过机理符合膜渗透的"溶解一扩散"模型.  相似文献   

2.
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性纳米粒子以其优异的磁学性能,在分析化学、生物科学以及医学等领域逐渐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是一类具有磁响应特性的聚合物,不仅具有特定的分子识别位点,而且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容易分离回收。文中综述了近年来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状况,同时提出了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乙酸纤维-EGCG分子印迹复合膜分离纯化茶多酚中的EGCG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孔的乙酸纤维膜为支撑体,制备EGCG分子印迹复合膜并将该膜用于分离富集茶多酚中的EGCG.EGCG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分离获得的EGCG纯度达到93%.  相似文献   

4.
以多孔乙酸纤维膜为载体,17β-雌二醇为模板,采用紫外光引发制备了17β-雌二醇乙酸纤维分子印迹复合膜。试验对膜的选择吸附性和分离透过性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乙酸纤维分子印迹复合膜对模板分子17β-雌二醇具有较好的选择吸附性,吸附量达10.2μmol/g;17β-雌二醇/17α-炔雌醇的分离因子为4.7。膜透过实验表明,该分子印迹复合膜能将17β-雌二醇与17α-炔雌醇分离开,表明17α-炔雌醇作为结构类似物在复合膜上的结合牢固性不如模板分子。  相似文献   

5.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其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分子印迹膜兼具分子印迹与膜技术的优点,近年来已成为分子印迹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首先对分子印迹技术及分子印迹膜进行了简介,继而重点对分子印迹膜的主要制备方法,包括原位聚合法、相转化法、表面修饰法和电化学聚合法等进行了评述,对现有分子印迹膜的分离性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最后对分子印迹膜在手性物质拆分、固相萃取、农药残留检测及仿生传感等领域的应用及其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为避免传统的湿化学法制备纳米掺杂复合材料中热处理给材料性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一种简易可行的工艺方法:通过胶体化学法制备出稳定的胶态银纳米粒子分散系,以它为纳米粒子来源,使有机染料罗丹名6G(R6G)分子包覆到银纳米胶粒表面,将该胶体分散系均匀掺杂到明胶溶液中,制备出染料包覆胶态银纳米粒子掺杂的有机复合膜.本工作成功地制备出无机/有机活性基元掺杂的三元系复合膜,实现了染料分子对金属纳米粒子完全意义上包覆的设想和对活性基元的室温包埋工艺.电镜(TEM)观测了复合膜的显微结构,对复合膜的UV-Vis吸收光谱进行了测量.给出了一种包覆掺杂的结构模型,并用该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将膜色谱技术和分子印迹技术相结合,制备了诺氟沙星-Zn2+金属分子印迹膜色谱。采用扫描电镜分别观察了聚合物和膜色谱的结构,并考察了不同印迹聚合物填充量对膜色谱的纯水通量和对目标分子的吸附识别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阶段性升温沉淀聚合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微球粒径均一,适合做膜填充吸附剂。随着填充量的增加可以明显观察到膜内的填充物增加,膜色谱的结构变致密。当填充量为45%(质量分数,下同)、聚偏氟乙烯(PVDF)16%、聚乙二醇(PEG)-400 15%、聚乙烯吡咯烷酮(PVP)3%;铸膜液温度为50℃,凝固浴温度为20℃时制备得到的诺氟沙星-Zn2+金属分子印迹膜色谱的吸附容量为72 mg/g。  相似文献   

8.
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分离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年来集高分子合成、分子设计、分子识别、仿生生物工程等众多学科优势发展起来的一种应用广泛的新型技术.阐述了分子印迹方法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分离领域的应用.综述了该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是以膜两侧的渗透压差作为驱动力,因此能耗低,符合绿色节约型社会的发展需求.然而,主流的聚酰胺复合膜在正渗透过程中存在内浓差极化现象,使其水通量远小于理论值.因此,改性正渗透复合膜减小其内浓差极化以提高水通量,对促进正渗透技术大规模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相转化法制备了掺杂石墨炭纳米颗粒的聚砜支撑层,通过间苯二胺和均苯三甲酰氯在支撑层表面进行界面聚合制备了聚酰胺薄层复合膜(Thin-film composite,TFC).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接触角分析仪对聚砜支撑层和TFC复合膜进行表征,观察膜表面形貌和亲水性,考察不同石墨炭纳米颗粒添加量对正渗透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膜中掺杂石墨炭纳米颗粒会使基膜表面孔隙率增大,表面亲水性增强,结构参数减小,这表明内浓差极化得到有效的改善.当石墨炭纳米颗粒添加量为0.01%(质量分数)时,水通量在活性层朝向汲取液(AL-DS)时达到22.4 L/(m2·h),相比未改性的正渗透膜增加了96.7%,这表明新型石墨炭材料可以有效地提高聚酰胺复合膜的正渗透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以红霉素(EM)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甲酯(MAA)为功能单体,制备了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系统研究了EM与MAA用量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种类和用量、洗脱时间等因素对印迹位点及膜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AA用量为0.0461mol,EM用量为0.724mmol,交联剂EDMA与MAA摩尔比为5:1,引发剂AIBN与(NH4)2S2O8用量各为0.12g,超声洗脱40min时,膜中印迹位点数多,对红霉素分子的截留率达到55%以上,水通量达70L/(h·m2)以上。  相似文献   

11.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MIPs) are synthetic receptors with tailor-made recognition sites for target molecules. Their high affinity and selectivity, excellent stability, easy preparation, and low cost make them promising substitutes to biological receptors in many applications where molecular recognition is important. In particular, spherical MIP nanoparticles (or nanoMIPs) with diameters typically below 200 nm have drawn great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ir high surface-area-to-volume ratio, easy removal of templates, rapid binding kinetics, good dispersion and handling ability, undemanding functionalization and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their high compatibility with various nanodevices and in vivo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significant progress made in the preparation of advanced functional nanoMIPs, which has eventually led to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MIP applications from the traditional separation and catalysis fields to the burgeoning biomedical areas. Her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key recent advances made in the preparation of nanoMIPs and their important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including immunoassays, drug delivery, bioimaging, and biomimetic nanomedicine) is presented. The pros and cons of each synthetic strategy for nanoMIPs and thei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and the present challeng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f the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of nanoMIPs are also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12.
13.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制备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微球型分子印迹聚合物近年来尤其引人注目。主要评述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特殊性能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以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丙烯酸(AA)为功能性单体合成了带酮羰基的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将其与己二酸二酰肼(ADH)、模板分子、致孔剂在室温下交联成膜制备出多孔结构分子印迹乳胶膜(MILM),比较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了功能单体对MILM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乳液室温交联成膜法可制备孔隙结构发达的分子印迹膜;三种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间相互作用强弱的排序为:ADH体系>DAAM体系>AA体系;ADH、AA和DAAM对MILM交联度的影响均较大,进而影响MILM的渗透性能;与非印迹膜比较,MILM对模板分子表现出选择识别性,分离因子可达到2.0以上。  相似文献   

15.
对硫磷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热引发沉淀聚合法合成对硫磷分子印迹聚合物(MIP)。通过计算机模拟和紫外分析阐述模板与功能单体的分子间作用;通过电镜观察和平衡吸附试验讨论引发剂用量与聚合物性质关系;通过吸附试验Scatchard分析测得最大吸附量为3.92μmol/g,平衡解离常数为91.7μmol/L,且具有较好的吸附特异性。该分子印迹聚合物性能优良,有望应用于环境中对硫磷的富集和检测。  相似文献   

16.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旭红  涂伟萍 《材料导报》2007,21(12):52-55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具有制备简单、使用方便、分子识别效率高且便于控制粒径大小和功能设计等优点,近年来成为分子印迹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溶胀悬浮聚合法、沉淀聚合法、悬浮聚合法和表面聚合法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17.
以Si O2为载体,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运用蒸馏沉淀法制备出苯并噻吩(BT)、二苯并噻吩(DBT)复合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去除载体后得到中空分子印迹聚合物(H-MIP)。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透射电镜对其进行表征,在模拟汽油环境中测试该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该中空结构的多孔分子印迹聚合物对BT及DBT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吸附性能,吸附容量分别为188μmol/g和212μmol/g,同时该产品可在短周期内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8.
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与识别能力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细鸣  涂伟萍 《材料导报》2004,18(10):57-59
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识别技术,被应用于色谱分离、固相萃取、药物分析、环境监测、仿生传感器、催化等领域.结合与识别能力是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重要性能,详细分析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与识别能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