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N-苯基马来酰亚胺(N-PMI)、马来酸酐(MAH)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TBPB)为引发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在80~120℃合成了新型耐热改性剂N-苯基马来酰亚胺-马来酸酐二元共聚物(NMA)。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NMA进行了结构表征,证明在80~120℃之间均能制备NMA二元共聚物;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碱液滴定法、热重分析及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对NMA二元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马来酸酐含量及热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合成温度为110℃时,NMA的相对分子质量最高,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最均一,热稳定性最佳;且NMA的玻璃化转化温度(Tg)随着合成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故当合成温度为110℃时,有助于N-PMI均聚结构转换为与MAH共聚结构,得到NMA二元共聚物。 相似文献
2.
苯乙烯—N苯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的制备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水为悬浮介质,用悬浮共聚合反应制备了苯乙烯-N苯基马严酷一胺共聚物。用元素分析法确定了共聚物内氮含量背地里 组成比间的关系,进而计算出两单体的竞聚率,并计算出相应的Q、e值。动态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当单体组成比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基本恒定。综合各实验参数,表明用水悬浮法制备的苯乙烯-N苯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在一定的单体组成比范围内,该共聚物具有交替共聚结构 相似文献
3.
以AIBN为引发剂在氯仿溶剂中成功地合成了耐热型苯乙烯-苯乙烯/N-(α-甲基-丁酯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St-co-BAM)。通过IR、TG、DTA对共聚物的表征,研究了其耐热性能;讨论了单体全程配比、温度、引发剂浓度对共聚合初始速率的影响,测得共聚合总活化能Ea=76.2kJ/mol,共聚合增长活化能Ep=13.4kJ/mol,比一般的正常乙烯基单体Ep值小。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由乳液聚合得到的N-苯基马来酰亚胺/苯乙烯/丙烯腈三元共聚物热塑性塑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仅各组份的用量对材料的冲击强度,硬度,弯曲强度有明显的影响,而且聚合工艺对材料力学性能也有显著的影响,采用一定的组成,选用合适的聚合工艺得到组成较为均一的共聚物是提高材料性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通过自由基聚合和负离子聚合两条途径合成了N-甲基苯基马来酰亚胺与苯乙烯的嵌段共聚物,并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二者的无规共聚物。研究并对比了它们的热失重性能和亲水-疏水性质,结果表明,嵌段共聚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同时疏水性也较强。 相似文献
6.
N-苯基马来酰亚胺/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乳液共聚物与PVC共混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乳液共聚合的方法合成了N-苯基马来酰亚胺/甲基丙烯酸甲酯/苯惭纳三元共聚物,将其与PVC共混得到耐热PVC共混物,研究了共聚物组分含量对PVC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流变性的影响,用TBA,TGA对共混物的耐热性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共混物的微观结构与形态。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N-[4-(4-邻苯二甲腈基)苯氧基]马来酰亚胺(1)和N-[4-(3-邻苯二甲腈基)苯氧基]马来酰亚胺(2)两种含氰基的N-取代苯基马来酰亚胺化合物。用FT-IR,1H-NMR和EA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利用DSC和TGA等手段,初步研究了1和2的热行为。DSC研究结果显示:1和2发生马来酰亚胺双键的热自由基聚合反应峰比传统化合物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BMI)高;TGA研究结果表明,在氮气氛下305℃前,1和2热失重,800℃的残炭率高于BMI,分别达到了50%和57%,证明分子结构中引入腈基可有效降低马来酰亚胺在高温下的热分解引起的热失重,提高材料的耐热性能。 相似文献
8.
9.
苯乙烯—丙烯腈—N—苯基马来酰亚胺乳液共聚物的热分析表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苯乙烯-丙烯腈-N-苯基马来酰亚胺三元共聚物,由DSC、DMA及TG热分析方法对共聚物的性能进行了对比表征。实验结果表明,DMA方法能更好地表征N-PMI组分对共聚物耐热性能的影响,它一方面可以确定玻璃化的变化,另一方面可以测定材料模量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
11.
在超临界CO2中进行了马来酸酐(M A)与苯乙烯(S t)的沉淀聚合反应,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压力等条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用FT-IR、GPC、DSC和TG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聚合反应的转化率可以达到96%,产物的数均分子量M-n可以达到4.6×104g/m o l。DSC和产物溶解性分析表明所合成的产物为交替共聚物。 相似文献
12.
分别制备了马来酸酐与苯乙烯-丙烯腈无规共聚物(SAM)增容的尼龙6(PA6)/ABS/SAM共混物、马来酸酐接枝共聚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g-MA)增容增韧的PA6/ABS-g-MA共混物。结果表明,两个体系中ABS都可以均匀分散;冲击测试发现样条厚度为6.35 mm时,PA6/ABS-g-MA共混物出现明显的脆韧转变,PA6/ABS/SAM共混物为脆性断裂;样条厚度为3.18 mm时,两个体系都有明显脆韧转变;Vu-Khanh方程表明,PA6/ABS-g-MA共混物具有更高的裂纹扩展能(Gi)和撕裂模量(Ta),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13.
通过溶液聚合法,在不同的反应温度、不同马来酸酐投料质量百分比的条件下,合成了甲基丙烯酸甲酯-马来酸酐共聚物P(MMA-co-MAH)。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以及滴定法对合成的P(MMA-co-MAH)共聚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马来酸酐(MAH)均能发生共聚合反应。提高共聚合反应温度以及马来酸酐的投料比都能够显著提高P(MMA-co-MAH)共聚物中的马来酸酐含量。通过对P(MMA-co-MAH)共聚物的热失重分析,利用Ozawa及Kissinger方程研究了共聚物的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P(MMA-co-MAH)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受聚合反应温度和马来酸酐投料比的共同影响,共聚物中马来酸酐含量对P(MMA-co-MAH)共聚物的热稳定性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自乳化水性环氧树脂的合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马来酸酐与双酚A型环氧树脂主链上的仲羟基进行醇解反应,在环氧树脂主链上引入亲水性-COOH基团,制得水性环氧树脂。通过红外光谱分析了产物的结构;讨论了反应溶剂、温度、时间、反应物配比等因素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合成自乳化水性环氧树脂的最优条件。试验结果表明,以醋酸丁酯为溶剂,反应温度130℃,反应时间4 h,m(马来酸酐)∶m(E-44)=8.6∶100,制得的水性环氧树脂,接枝率(RGH)为86.09%,环氧保留率(RRE)为96.69%,具有良好的水分散性和优异的固化性能。 相似文献
16.
采用熔融法进行马来酸酐(MAH)和丙烯酸丁酯(BA)双单体接枝聚丙烯(PP)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仅添加一单体马来酸酐时,接枝率G在其加入量为4%(质量分数)时达到最大(0.65 mmol/g PP);马来酸酐添加量保持不变,接枝率随第二单体丙烯酸丁酯添加量增加而出现一极值(1.34 mmol/g PP),比一单体接枝聚丙烯的接枝率高出一倍,并高于文献值(0.36 mmol/g PP)。经红外光谱、热失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表明,马来酸酐、丙烯酸丁酯均与聚丙烯发生接枝反应,并且以短支链的形式连接在PP的主链上。 相似文献
17.
反应挤出法制备马来酸酐接枝聚乳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反应挤出方法制备了聚乳酸(PLA)与马来酸酐(MAH)的接枝共聚物,研究了工艺条件和配方对产物接枝率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乳酸的接枝反应主要依赖于大分子侧链自由基进行,过高的螺杆转速或过高的挤出反应温度会引发聚乳酸的降解反应,不利于产物接枝率的提高;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马来酸酐含量2%,DCP含量0.35%,温度180℃,螺杆转速100 r/min),可以方便制得马来酸酐接枝聚乳酸产物(接枝率≥0.45%);SEM观察显示,马来酸酐接枝聚乳酸有效改善了PLA/淀粉共混材料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8.
马来酸酐等离子体聚合改性聚丙烯多孔膜的表面结构与亲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来酸酐为单体,采用低温等离子体聚合的方法对聚丙烯(PP)多孔膜的表面进行改性。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等结果表明,马来酸酐以双键聚合,同时伴随着酸酐的开环。低处理功率时以表面聚合为主,酸酐结构破坏较轻,延长聚合时间可以提高聚合量;高处理功率时以气相聚合为主,酸酐结构的破坏加剧,易产生交联结构。马来酸酐等离子体聚合物水解后可产生羧基,但水解作用并不完全,膜表面的亲水性与等离子体聚合条件及聚合物结构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9.
采用熔融接枝法分别制备马来酸酐接枝聚乳酸、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聚乳酸和马来酸酐/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接枝聚乳酸,并利用红外光谱对接枝共聚物进行结构表征。分别以三种接枝共聚物为相容剂,采用注塑成型制备了木粉/PLA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进行微观分析,结果表明,加入不同接枝共聚物后木粉/PLA复合材料两相看不出明显相界面,界面相容性得到改善。对不同接枝共聚物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加工流动性能和动态流变性能测定的结果显示,加入MAH/GMA共接枝聚乳酸后的木粉/PLA复合材料和未添加相容剂的复合材料相比,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9.54%和7.23%,复合体系的平衡扭矩和剪切热提高,储能模量及复数黏度均增大。 相似文献
20.
PP-g-Si与PP-g-MAH对PP/GF的增容机理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了硅烷接枝聚丙烯(PP-g-Si),研究了PP-g-Si作为PP/GF体系的界面相容剂对界面结合的影响,并与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的增容机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P-g-Si的增容机理为PP-g-Si的甲硅烷基氧与玻纤表面氨基硅烷的氨基相互吸附生成了氢键,而PP-g-MAH的增容机理为PP-g-MAH的酸酐基团与氨基硅烷的氨基发生了化学键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