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共生与全油气系统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地质、地震及钻测井新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全油气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常规-非常规油藏有序共生特征以及成藏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受风城组碱湖优质烃源岩热演化及其生排烃过程、多类型(砾岩、砂岩、白云岩、泥页岩)储集层特征的控制,形成了常规构造-岩性油藏及受源储结构控制的致密油和页岩油。平面上,自玛湖凹陷周缘斜坡区向凹陷区,呈现成熟常规油藏—中高成熟致密油—中高成熟页岩油的有序共生特征。基于风城组常规-非常规油藏有序共生特征,明确风城组油气具有大面积连续聚集的特点,存在源储一体、源储紧邻、源储分离3类成藏模式,3类成藏模式在源储结构、储集层岩性及其空间分布、烃类运移特征、油气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明确了准噶尔盆地应加快统筹常规-非常规油气整体布控与一体化推进,实现全油气系统的整体突破。进一步丰富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富集地质理论,以期为其他富烃凹陷的勘探研究做类比参考。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油气聚集带特征及成藏规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依据地震、钻井及大量测试资料,首次对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聚集带石油地质特怔、成藏条件及成藏规律进行系统总结分析。从成因上将油气聚集带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正反转型油气聚集带、扭动走滑型油气聚集带、伸展型油气聚集带;同时,对不同类型油气聚集带成藏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油气平面受控于深断陷、早期构造有利于石油的富集、晚期构造有利于天然气的富集、断层断距的大小控制油气富集程度、油气藏类型主要受控于沉积相等观点。 相似文献
3.
喜马拉雅运动与松辽盆地北部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松辽盆地历经燕山运动、喜山运动两期重要的构造运动。燕山期构造运动褶皱强烈,是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大型构造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喜山期构造运动尽管在松辽盆地内部表现较弱,但对盆地北部早期形成的油气藏依然具有调整、改造作用。岩石矿物有机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的测定结果,反映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发生过两期排烃过程,扶余、杨大城子油层经历了3期油气注入。自生伊利石的K/Ar年龄测定,表明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两侧的齐家-古龙及三肇凹陷周边地区的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成藏时间在51~35Ma,是喜山运动期间,松辽盆地北部早期的油气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改造形成的次生油藏。 相似文献
4.
5.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油气成藏模式和主控因素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主要有背斜、构造-岩性、岩性上倾尖灭、透镜体、断层遮挡和地层不整合6种类型油气藏,主要目的层为高台子油层和萨尔图油层。在研究油气藏类型及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油气分布规律和成藏期次的研究,总结出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油气运聚成藏模式主要有6种,即地层不整合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构造及构造-岩性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断层一岩性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断层遮挡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砂岩透镜体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并确定了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6.
7.
8.
库车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库车前陆盆地是中国目前油气勘探程度和研究程度最高的前陆盆地。在深入认识库车前陆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聚集过程的基础上,总结了库车前陆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①平面上,油气相态在克拉苏构造带中部以干气为主,以此为中心向南、北两侧及东、西两端渐变为凝析气、油藏;②垂向上,以第三系含盐地层和侏罗系煤系泥岩2套区域盖层划分为盐上、盐下和深层3套成藏组合,盐下白垩系成藏组合是天然气勘探主体;③从南向北,不同构造带的油气藏类型、油气相态、油气成藏期次表现为时空上的有序聚集;④从东向西,不同构造段构造特征、油气藏类型、成藏特征和资源潜力具有差异性,具有中段油气富集的特征。通过对油气成藏规律和油气分布特征的认识,整体建立了库车前陆盆地从非常规致密油气到常规油气的有序聚集模式,深入认识了油气分布规律和有利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9.
10.
渤海湾盆地垦利断裂带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油气的运移、聚集模式,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在垦利断裂带已发现的油田(藏),总结出了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藏和沿断层成藏等4 种成藏模式。这些成藏模式对该地区油气挖潜增储、找到更多的油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油气晚期成藏是大油气区形成的重要特征.综合前人认识与最新地质、地球化学数据,以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远程应力为重要成藏影响因素,对新疆北部地区的油气晚期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以丰富和发展这一石油地质学研究前沿.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隆升对新疆北部地区的油气晚期成藏很有可能产生了远程效应,包括成烃演化、原生-次生油藏调整... 相似文献
12.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特征、机理及展望——以中国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 总被引:62,自引:1,他引:62
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跨越,是石油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者在油气类型、地质特征及聚集机理等方面明显不同。常规油气研究的灵魂是成藏,目标是回答圈闭是否有油气;非常规油气研究的灵魂是储层,目标是回答储集有多少油气。非常规油气主要表现在连续分布、无自然工业产量。目前,常规油气面临非常规的问题,非常规需要发展成新的"常规"。伴随技术的进步,非常规可向常规转化。常规油气聚集包括构造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油气以孤立的单体式或较大范围的集群式展布,圈闭界限明显,储集体发育毫米级—微米级孔喉系统,浮力成藏。非常规油气聚集包括致密砂岩油和气、致密碳酸盐岩油和气、页岩油和气等,一般源储共生,大面积连续或准连续分布于盆地斜坡或中心,圈闭界限不明显,页岩系统储集体广泛发育纳米级孔喉,浮力作用受限,油气以原位滞留或短距离运移为主。以中国重点盆地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系统分析了其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非常规油气储集空间主体为纳米级孔喉系统,局部发育微米—毫米级孔隙,其中页岩气储层孔径为5~200nm,致密灰岩油储层孔径为40~500nm,致密砂岩油储层孔径为50~900nm,致密砂岩气储层孔径为40~700nm。针对全球石油工业和纳米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出了"纳米油气"的概念,指出"纳米油气"是未来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需要发展纳米油气透视观测镜、纳米油气驱替剂、纳米油气开采机器人等换代技术,油气智能化时代将随之到来。 相似文献
13.
准东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及聚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东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正确认识该区的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对准东地区有利勘探区带的优选和评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手段,分析了该区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研究表明:准东地区成藏具有南北分带的特征,对比分析了南北部烃源岩、储层、圈闭以及保存等成藏条件,南北差异较为明显;准东地区可分为3个复合油气系统,即阜康复合油气系统、东道海子-大井复合油气系统和吉木萨尔复合油气系统,对油气系统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石炭系到三叠系的5种油气成藏模式,并对典型成藏模式进行实例解析,最终提出了准东地区的油气富集的5大规律。 相似文献
14.
从三肇凹陷成藏系统出发,以永乐向斜为子系统,利用1000多口开发井初期产能资料,结合构造、测井解释、沉积微相和报废井类型等静态地质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永乐地区葡萄花油层的油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整个永乐向斜内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永乐向斜内单个的局部构造或单个的局部构造群控制油气的最终成藏,永乐向斜内油水分布受单...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地区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地区是一个为二叠系生油凹陷所围绕的继承性隆起区,南面又面临侏罗系的生烃区,具有充足的油气来源。该区拥有四大套储盖组合:以石炭系火山岩体为储集层,其上的风化壳为盖层;以二叠系夏子街组为储集层,下乌尔禾组为盖层;以上乌尔禾组和中下三叠统为储集层,上三叠统为盖层;侏罗系自储自盖。该区圈闭以构造圈闭为主,形成早、容积大。因此该区具有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对该区地层压力结构的研究表明,该区存在上下两个流体压力封存箱:下封存箱包括二叠系和三叠系,形成于三叠纪末或侏罗纪早期;上封存箱主要包括侏罗系下部,形成于白垩纪晚期。该区存在的3次成藏事件与封存箱的演化有重要关系。三叠纪和早侏罗世是下封存箱的箱内成藏期,源于风城组的油气在二叠系和三叠系形成原生油气藏;中晚侏罗世和白垩纪是下封存箱的箱外成藏期,源于二叠系的油气在下封存箱外的侏罗系形成油气藏;第三纪至今,对于上、下封存箱都是箱内成藏期,上封存箱形成侏罗系自生自储气藏,下封存箱则形成源于二叠系的油气藏。莫索湾地区常压带、上封存箱和下封存箱都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图5参2(张年富摘)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的准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韩晓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3):283-285
松辽盆地根据高势面盖层组合状况,划分出3个含油气系统,这样的划分已落后于松辽盆地的现有勘探水平。因此,须在每一含油气系统内进一步细分出更利于勘探的油气单元。所谓准含油气系统即是指介于含油系统与成藏组合之间的聚油单元,其核心是该单元具有类似的生、储、盖等静态成藏条件及相同的运、聚动态过程。松辽盆地中含油气系统以向上排烃、侧向运移为主,因聚集方式不同可划分出3个准含油气系统:以汇聚型为主的大庆长垣准含油气系统,以侧向运移聚集为主的泰康英台准含油气系统及以发散性聚集为主的南部准含油气系统;下部含油气系统以向下排烃、垂向运移为主,因聚集方式的不同按区域分布进一步划分为4类准含油气系统:以注入式滞留型、发散性为主的三肇及齐家-古龙-长岭准含油气系统,以汇聚型为主的大庆长垣及扶新-朝阳沟准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油气来源与运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2,他引:12
通过地球化学指标分析,松辽盆地西部斜坡的原油大多属于成熟原油,与齐家-古龙凹陷的原油有相似性,而与西部斜坡本身的未熟-低熟烃源岩可比性差;咔唑类含氮化合物分析数据显示由东向西屏蔽型含氮化合物(运移距离远)相对含量逐渐增大,而裸露型含氮化合物(运移距离短)相对含量逐渐减小,表明西部斜坡原油发生了较长距离的运移;嫩一、二断湖相泥岩形成的区域性盖层,姚家组、青山口组砂岩,姚家组底区域不整合面以及单倾的斜坡使齐家-古龙凹陷生成的油气具备了向西部斜坡发生运移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油气藏类型,分布特征及与成藏条件空间分布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扶杨油层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4个主控因素:青一段有效源岩分布及青一段好盖层分布控制了扶杨油层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青一段超压,扶杨油层的低水位砂体和青山口组底部断层的发育是扶杨油层形成上生下储大面积岩性油藏的重要条件,地下水碰撞带为扶杨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水动力圈闭条件。 相似文献
19.
长堤地区油气成藏系统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长堤地区油气来源和运移聚集特征,将该区的油气成藏系统划分为中西部成藏系统与东部成藏系统。中西部成藏系统油气来源于五号桩洼陷,以断层、砂岩输导层为主要运移通道,以垂向运移为主,油气成藏类型比较丰富。东部成藏系统主要以不整合面和与之相通的砂岩输导层为油气运移通道,以横向运移为主,可在沙三段湖相砂岩及东营组下段的水下河道砂体所构成的岩性、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准连续型低渗透-致密砂岩大油田成藏模式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文中将致密油藏定义为储层致密、只有经过大型压裂改造等特殊措施才可以获得经济产量的烃源岩外油藏,其绝对渗透率约小于2×10-3 μm2,孔隙度约小于12%。以往普遍认为,致密油藏属于连续型油气聚集,为非常规油气之一类。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三叠系延长组中、下组合主要为致密和近致密砂岩油藏,其成藏模式既非以往认为的典型的常规岩性油藏,又非典型的连续型非常规油藏,而是介于常规与非常规油藏或连续与不连续型油气聚集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文中称之为准连续型油藏或油气聚集。它主要具有以下成藏特征:①油藏大面积准连续分布,无明确边界;②大面积生烃,高强度充注;③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④圈闭介于常规圈闭与无圈闭之间,为非常规圈闭;⑤油、水分异差,无明显边、底水;⑥油藏压力系统复杂,且多具负压异常;⑦油气运移聚集主要为非浮力驱动,近距离运移成藏;⑧油藏形成和分布主要受烃源和储层控制,构造影响小;⑨保存条件好,油藏变化小;⑩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大。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成藏模式的提出,预示着这类油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传统的地质研究和勘探思路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