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鹏  张瑞  赵华  刘永华 《材料导报》2023,(S1):60-63
镓酸盐玻璃是各种光学元件和头罩的理想材料,但是耐辐照性能较弱。采用不同含量的CeO2掺杂镓酸盐玻璃,通过差热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了不同CeO2含量镓酸盐玻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玻璃晶化温度、辐照前后的透过光谱和各价态Ce离子的含量。结果表明,玻璃在CeO2含量低于0.3wt%时,辐照后透过光谱出现降低,耐辐照稳定性较弱。CeO2含量低于0.5wt%时,玻璃网络结构的稳定性随着CeO2含量的增加而变大。提高玻璃网络结构的稳定性可以减少高能辐射后色心的形成,提高玻璃的耐辐照性能。CeO2含量高于0.5wt%时,Ce3+的增加导致玻璃颜色加深,透过率降低。CeO2含量高于0.8wt%以上时,玻璃中出现大量条纹。CeO2含量为0.3wt%~0.5wt%的镓酸盐玻璃具有良好的耐辐照和光谱透过性能。  相似文献   

2.
航天科技、核医学、核能工业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对使用在辐射环境中的玻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玻璃在辐射环境中会发生微观结构变化和宏观性质改变,耐辐照玻璃是一种在高能射线或粒子辐照后可见光区透过率下降较小,能保持物理化学性能稳定的特种玻璃。阐述了玻璃的辐照效应研究现状,介绍了玻璃耐辐照改性的研究进展及挑战,并提出了值得关注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利用溶胶-凝胶提拉方法在隔板玻璃表面涂制得到由TiO2与SiO2组成的λ/2-λ/4型宽光谱增透膜。通过溶胶粘度、凝胶时间及红外光谱等研究了TiO2涂膜溶胶的稳定性与相应膜层性能,测试了双层增透膜的透过率、抗高能氙灯辐照性能及使用性能等。结果表明,控制合适的原料配比、降低薄膜烘烤升温速率,可得到适于大面积涂膜的稳定TiO2溶胶,有效改善TiO2膜层质量;隔板玻璃表面增透膜在450-900nm光谱范围内平均透过率高达约98%,使“神光-Ⅱ”第九路主放大器的实际增益提高5.5%-6.5%且具有良好的抗高能氙灯辐照性能。  相似文献   

4.
热反射幕墙玻璃是现代化建筑标致性的材料之一。采用热蒸发镀膜与磁控溅射一样也能生产出性能优良的幕墙玻璃。用特殊的前处理和后处理手段弥补热蒸发镀膜附着力差的缺陷。对蒸发和质量分布经计算机模拟,设计出最佳的蒸发源阵布局,使膜厚的均匀度>90%,视觉色差接近于零。专门研制的四组分合金材料使幕墙玻璃的力学、化学、光学性能得到保证。耐磨性:用SMG-1硬度试验机,质量200g,900圈无磨痕。耐酸碱性:50%HCl,5%H2SO4,5%NaOH溶液,室温各24h,无变化。透射率10%-30%,反射率30%-60%。  相似文献   

5.
玻璃空间电离辐照着色损伤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电离辐照主要由能量连续变化的粒子组成, 绝大多数粒子穿透能力小, 因此, 空间电离辐照对玻璃的着色损伤必然随深度而呈现一种复杂的变化, 针对这一现象, 并且考虑到玻璃中色心的弛豫消失, 本工作建立了一种适用于玻璃空间电离辐照着色损伤动力学研究的方法. 以K9-HL玻璃为研究对象, 利用空间电离辐照作用在玻璃中随深度变化的Monte Carlo模拟结果, 研究了该玻璃在轨(近地点350 km, 远地点425 km, 轨道倾角51.6°)电离辐照着色损伤过程, 讨论了航天器用玻璃抗辐照性能考核方法, 分析了玻璃空间电离辐照着色损伤的深度分布, 提出了航天器用玻璃材料抗电离辐照损伤加固的关键点. 此外, 对不同石英玻璃防电离辐照层保护的K9-HL玻璃在轨光学性能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高能电子,高能质子对VO2微晶玻璃辐照前后光性质和面形光学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能电子辐照能引起微晶玻璃面形明显变化,且使VO2微晶玻璃强烈着色。高能质子辐照没引起面形明显变化,高能质子辐照对反射光谱特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温熔制工艺制备出Tb3+掺杂硅酸盐玻璃,研究了CeO2对Tb3+掺杂硅酸盐玻璃发光和耐辐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e3+的激发带与Tb3+的激发带部分重叠,使激发Tb3+离子发光的能量减少,Tb3+离子在550nm的发光被淬灭;激发停止后,Ce3+/Ce4+减少了由陷阱中逃逸出的空穴和电子的直接复合而传递给Tb3+的激发能量,Tb3+发光余辉缩短。通过铈离子价态变化:Ce4++eCe3+,CeO2引入可以减少辐照对基础玻璃和Tb3+的损伤。综合考虑发光和辐照稳定性,Tb3+掺杂硅酸盐玻璃中CeO2的引入量应控制在0.4%~0.8%(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温熔化工艺制备出Tb3+掺杂硅酸盐玻璃,研究了高能辐照对该玻璃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能辐照后,Tb3+掺杂硅酸盐玻璃的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两个方面:(1)是部分Tb3+离子被氧化为(Tb3+)+离子;(2)是玻璃体内产生大量色心。辐照对Tb3+掺杂硅酸盐玻璃的发光强度影响较大,发光强度随辐照剂量的增大而降低;然而,辐照对Tb3+掺杂硅酸盐玻璃的发光余辉影响较小,发光余辉基本不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变化。  相似文献   

9.
在锌硼硅玻璃中添加0%~10%(质量分数)的部分稳定氧化锆粉体,在一定温度下烧结后制备成氧化锆/锌硼硅微晶玻璃。采用半圆涂敷法测试微晶玻璃的耐冷热激变炸裂的性能;利用万能试验机测量微晶玻璃遭受热冲击后的残留抗压强度;采用402ES.3电子热膨胀仪和TC-100常温接触式导热系数测定仪测试氧化锆,锌硼硅微晶玻璃的热膨胀系数和导热系数。结果表明,氧化锆可以明显增加微晶玻璃受冷热冲击而炸裂的次数,使微晶玻璃热冲击后残留抗压强度下降的程度大大减小。氧化锆/锌硼硅微晶玻璃的热膨胀系数与导热系数随着氧化锆含量的增加而下降。由此可见,氧化锆可以明显改善锌硼硅微晶玻璃的热震稳定性,从而提高其使用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玻璃纤维具有耐高温、抗腐蚀、强度高、吸湿性低及伸长率小等一系列优异特性,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高新技术材料。自20世纪30年代末期玻璃纤维问世以来,世界各国均致力于开发具有更高性能的特种功能玻璃纤维。科研人员通过改变玻璃的化学组分与性能关系、改变玻璃纤维的截面形状、采用新的纤维成型工艺和表面处理技术等,成功研制了各种性能优异的玻璃纤维,如高强玻璃纤维、低介电常数玻璃纤维、耐高温的高硅氧玻璃纤维、异形截面玻璃纤维、轻质透波空心玻璃纤维、镀金属玻璃纤维、耐辐射和中子混合辐射的耐辐照玻璃纤维等。这些  相似文献   

11.
首先利用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对纳米SiO_2进行表面改性(SiO_2-MPS),再通过原位聚合法在SiO_2-MPS表面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采用熔融共混法将未改性和改性SiO_2与PMMA共混制成预分散母料,再分别与PMMA熔融共混制备纳米SiO_2/PMMA透明复合材料。用FTIR、TG和SEM对不同表面处理的纳米SiO_2和纳米SiO_2/PMMA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其冲击强度、接触角和透光率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iO_2-MPS/PMMA复合材料中纳米SiO_2与MPS、MPS与PMMA间形成化学键,接枝率分别达到10.01%和22.95%,SiO_2-MPS-PMMA在PMMA中分散性最好,团聚现象明显减少,与纯PMMA相比,SiO_2/PMMA、SiO_2-MPS/PMMA和SiO_2-MPS-PMMA/PMMA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与水接触角均略有提升,透光率达到90%左右,最高可达94.2%。  相似文献   

12.
p型含铜透明导电材料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p型透明导体在平面显示、透明二极管和太阳能发电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一些含铜的透明导体材料因具有优异的性能而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综述了p型含铜透明导体的研究现状. 重点介绍含铜的氧化物和氧硫化合物的本征及其掺杂研究进展, 从结构化学的角度论述了此类化合物p型导电的机理及共性. 研究结果表明, 含[Cu2S2]导电层的层状氧硫化合物是颇具潜力的p型透明导体候选材料.  相似文献   

13.
常国海  韩文  高伟 《材料导报》2008,3(4):37-39
以低成本化配方、简便工艺解决PDP用透明介质浆料的生产制作难题,同时与国内PDP生产厂家配合实验,制定其生产技术指标,性能达到国内PDP生产厂家技术要求,填补该项产品的国内空白,加快我国PDP生产用配套材料的国产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具有高散射能力的聚合物导光材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一种作为散射体的聚合物均匀分布于另一种透明聚合物基质材料中,两者之间形成的微相分离产生过量的光散射,从而制备出具有光散射导光特性的光材料,考察了光散射体的分子量,含量及两种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对导光材料光散射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半透光材料热扩散率测试的物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雄飞  薛健 《计量学报》1999,20(3):193-196
建立了测试半透光材料热扩散率的物理模型,实际测试了牛角试样的热扩散率,并与传统的Parker模型进行了比较。理论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型是正确的,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原位聚合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插入膨胀石墨层间,制备出以石墨层片为纳米分散相的导电复合材料.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证实复合材料的合成,并讨论了石墨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支撑材料,石蜡(PA)、聚乙二醇(PEG 6000)和硬脂酸(SA)为相变材料(PCM),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3种不同体系的复合定形相变储热材料,综合评价各复合体系的结构、热性能以及储/放热循环稳定性。结果表明:PMMA的交联网络结构使PCM在高于其熔化融温度时不发生泄漏;支撑材料与3种PCM均没有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相同质量百分比的三类复合体系中,PMMA与PEG的界面相容性最好,SA/PMMA体系的储热能力最强,而PEG/PMMA体系的热稳定性最佳。  相似文献   

18.
林毅  宋鹂  陈奇  陆剑英  李会平 《材料导报》2005,19(11):105-107,112
透明导电膜是一种重要的光电材料,应用广泛.以传统的无机氧化物和导电高分子材料制备的导电薄膜虽然电学性能优良,但综合性能不甚理想.通过有机-无机杂化的透明导电薄膜能够借助各组成材料特性的互补作用使复合材料具有出色的综合性能.介绍了透明导电薄膜的种类、用途和特性,综述了有机-无机杂化导电材料在块体材料和透明导电薄膜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The fabrication of flexible transparent conducting films (TCFs) is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xt-generation flexible devices. In this study, we used doub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DWCNTs) as the starting material and described a fabrication method of flexible TCFs. We have determined in a quantitative way that the key factors are the length and the dispersion states of the DWCNTs as well as the weight-ratios of dispersant polymer/DWCNTs. By controlling such factors, we have readily fabricated a flexible highly transparent (94% transmittance) and conductive (surface resistivity = 320 Ω sq−1) DWCNT film without adding any chemical doping that is often used to reduce the surface resistivity. By applying a wet coating, we have succeeded in the fabrication of large-scale conducting transparent DWCNT films based on the role-to-role method.  相似文献   

20.
烯烃/马来酰亚胺共聚体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烯烃/马来酰亚胺共聚体是一类新的透明材料。本文介绍了它的开发,以及TI160的特性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