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园建设的典范--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规划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中国人规划建设的一所中国式的高校山水校园。对该校的历史概况和石牌校园的规划建设作了简要介绍,对校园规划建设的特点作了初步分析,旨在弘扬前辈们可贵的创造性实践,并为我国当前高校新校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川南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牌坊数量众多。文章主要以川南石牌坊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川南石牌坊现存实例的分析,对隆昌及其周边地区牌坊的遗存及保护概况、建筑形态特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探究川南石牌坊特有的历史文化、社会意识和思想形态及主要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院落是建筑的主要空间组织方式之一,在建筑单体和群体的形态塑造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院落空间在学校的设计中展现出自身的特征优势,具有应用价值。面对教育新政策与目标,校园建筑的创作诉求走向个性、多元、开放。文章通过分析当代校园建筑中空间形态方面的创作诉求,以院落空间作为诉求的解决方式,寻找二者的耦合机制和应用机理,通过阐述院落空间模式在校园建筑形态创作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和方法,为创造形态表达层次化、自由化的校园建筑提供设计实践参考,从而为创造形态个性化、层次化的校园建筑提供设计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5.
中国自汉武帝创办太学以来,高校校园标志性建筑的形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试从中国高校校园标志性建筑形态演变的角度来做一个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本文尝试从素质教育模式自身特征出发,探讨并提出了以愉悦性、层次性、健康性为主要意向的新的校园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山地建筑形态初探(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山地建筑形态初探(下)王海松五、地表式传统山地建筑的形态地表式传统山地建筑在我国的分布最为广泛,其形态也极为丰富。不管气候的寒暖、降雨量的多寡、山地坡度的陡缓,地表式山地建筑都能适应。当然,根据各地地形、气候、材料和社会生活方式的不同,地表式... 相似文献
8.
结合重庆地区的山地地形特征,详细地阐述了重庆地区传统建筑的接地形态,以促进重庆地区山地建筑接地形态的研究,达到在顺应山地环境方面体现出设计灵活性的目的,以更好地将人居和环境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以国立清华大学时期,即1928年8月-1937年7月和1946年10月-1948年底这两段时间内的清华校园建设为研究对象,缕述重要的建设及其影响,着重论述罗家伦和梅贻琦两位校长的治校方针和建设成果,并分析清华学术发展与校园建设间的密切关联。罗家伦时代主要的建设成就有两条:"四大建筑"的兴建及制定了1930年新规划,梅贻琦则以既有规划为基础,修订了之前"三年建筑计划",尤其注重新兴工程学科的发展,并兴修相应馆舍与相适应。同时,对教职工住宅的兴建也特加关注,最终推动了清华学术的空前发展。在这一时期的校园建设中,由罗发其端,而梅总其成,奠定了清华的校园格局。1946年复校后则仅新建胜因院住宅,但因兴办农学院使校址扩大到颐和园以东。系统清理此一段校园建设历史,补充了清华校史研究中的若干不足,也能更深刻理解清华校园建设与学术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11.
始建于1927年的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是广东最早的天文台,是中国天文史上一处重要的建筑。本文对其历史价值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该建筑进行全面修缮中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12.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中国近代建筑,其艺术魅力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生平的主张,也体现着社会意识形态对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武昌文华大学是美国圣公会在湖北近代兴建最早的、规模最大的教会大学,该文主要研究现存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内的文华大学时期的五座建筑,从而勾勒出文华大学校园建筑昔日的风貌,同时探究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并进一步思考20世纪10~20年代华中地区教会大学校园建筑所具有的历史位置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选取广州中山纪念堂作为中国固有式建筑的研究代表,根据收集到的建筑图纸和相关文献资料对建筑作品进行解析。通过对纪念堂平面原型和立面构图的探究与重读,试图揭示学成归国的吕彦直在建筑思想、观念和方法上有着怎样的渊源,又如何将建筑设计与民族复兴的使命相结合?同时,对比了从 1927 年到 1930 年总平面图纸的变化,衍生出建筑群到建筑体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16.
民族风格与现代建筑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全球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进程,使设计形成了全球语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深厚,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对世界的影响也很深远.从建筑入手,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论述在全球化语境下,民族风格融入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提出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建立多元互补的设计构想,采用多种方式,挖掘传统文化,彰显中国元素,繁荣现代设计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1929年6月1日上午,我国在南京中山陵举行了庄严、隆重的中山先生灵柩奉安大典。从那时起,由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的中山陵纪念建筑即作为我国近现代建筑史上新民族风格建筑的代表作,受到广泛的推崇和喜爱。在此,本期特选登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刘叙杰教授于1981年撰写的"巍巍中山陵",以示建筑界双重的敬仰之情。此文初刊不久即入选我国中学语文教材。无论中外,入选中小学教材都是一个人莫大的荣誉。刘先生的这篇文章,有学者的严谨,更有诗人般真挚、充沛的情感,荣膺殊荣,顺理成章。同时,这个荣誉也是属于吕彦直先生和所有为民族建筑的发展而努力过的人的。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吕彦直先生那样的建筑设计大师,也希望有更多的学人像刘叙杰先生那样担负起文化启蒙的重任。近期,建筑文化考察组已完成了大型专集《中山纪念建筑》的编撰工作,将在五月下旬面世。这是一部近现代建筑学及建筑文化遗产研究的专著,也同时是文化启蒙工作的延续,我们以此纪念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80周年。 相似文献
18.
新中式建筑风格的地域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各自的特征,但沉淀在建筑深层次内的文化内涵是不变的。对新事物的接受与对旧有经典事物的继承,使人们尝试着把传统融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把对古老文化的理解体现在设计的流行趋势中。现代人对传统建筑的延续,并不是简单地去做大屋顶、木结构,并不是让这些古老的元素、古老的价值,简单的复活。而是尝试着从生活、从需要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在原有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去发展它。 相似文献
19.
建筑风格问题是建筑美学理论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形式加工和抽象气氛都不是建筑风格的表征,建筑风格则是建筑形式的内在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