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趣谈玉衣     
趣谈玉衣钟华邦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国家.古代将玉当作宝石之首,并将它人格化为品德、礼仪、权力等的标志。古人认为:石之美者为玉。据考古资料得知,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用玉作装饰品。古代人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以佩玉为荣。以玉为珍贵的东西.玉被誉为:“文...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社会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翡翠作为珠宝首饰的一个重要品种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人民佩玉的历史由来已久.翡翠玉器又以其颜色艳丽多样、质地细腻坚硬.寓意吉祥、造型各异而大受欢迎,而且我国民间历来相信佩玉能祛病、养颜、保平安.体现了勤劳的中国人民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愿望。爱玉作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讲究人德与玉德相对应,认为对玉的态度取决于一个人的学识、阅历和情趣.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  相似文献   

3.
古代人对玉器的功用分礼器、兵器、佩饰、用器、陈设、丧葬等项。其中佩饰玉较有普遍性。佩玉是古人“玉不去身”的随饰物,它是君子身份与等级的象征。组佩挂在人身上相撞击能发出叮咚悦耳的声响,正所谓“行则有环佩之声”。为了听这种声音,主人往往故意改变正常走路的样子,迈着蹒跚步履,将身子扭动起来。有时因身戴的佩玉形式不同,则“改玉改行”为听声响而调整行走的步伐,这是一种美感享受,同时也张扬了君子的德行。  相似文献   

4.
佩——别子     
《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此语说明古代之礼士对玉的喜爱程度以及行走时玉佩所发出左右不同的音响。“宫、商、角、徵、羽”为古代五音。经专家考证,那种能发出叮当之声的佩玉,不是现今人们概念中的单独的佩,而是组佩,即由数件玉佩串缀而成,由此更见古人对玉的至爱。  相似文献   

5.
康宁 《中国宝石》2010,(4):118-119
古语有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自古君子的安身立命.品行德操便与玉石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弱冠到耄耋,一方玉石成为一个男人生命的基石。儒家思想中所推崇的“以玉比德”,也时时昭示着君子温润如玉色般的仁慈、坚韧如玉质般的正直.圆润如玉雕般的智慧、通透如玉光般的坦承,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一种内敛的气度,一种不张扬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何为玉组佩?     
《中国宝玉石》2020,(1):109-109
组佩,又称全佩、杂佩,即成组成套的玉佩饰,是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悬于身上的佩饰玉,由珩、冲、牙等部分组成,可佩戴于人的颈项、胸前、肩部或腰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玉在古时拥有较高的地位,而玉雕琢成的玉佩、玉璧,又被赋予"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品德定位.佩玉进一步上升到君子之"德"的高度,警示君子谨慎行为,温文尔雅,摈除"非辟之心",从而达到修身养性、明德践礼、像宝玉一般的高贵境界.作为多件玉饰按一定规则组合起来而成的大型配饰,玉组佩的等级自然更高,象征尊贵的身份和良好的品德.中国古代的玉组佩,集礼玉、瑞玉、佩玉、组玉于一体,在盛行时期使用广泛,形式多样,制度严格,等级明显.  相似文献   

7.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美玉有君子之德,君子有美玉之质。君子与美玉,自古就有着语言难以表述的不解之缘。
  菁玉珠宝主营新疆和田青玉,在新疆若羌拥有自己的青玉矿山,并有加工、销售等完整产业链;公司实力雄厚、品质保证、绝无假货。  相似文献   

8.
玉与高跟鞋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玉是人们十分注视的。 古人重视玉,珍视玉,在今人眼里,可能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据《礼记·玉藻》记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玉是吉祥物,能求祥避祸,给人们带来安宁幸福。今天,许多人在自已的本命年中,常常会佩戴雕有自已生肖属相的玉并用红绳将其系挂在自己的脖子上,正是希望它能在本命年里给自已带来好运气。古往今来,在各类大大小小的欢场中,玉因其美观高贵而为人尊崇喜爱的例子,更是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具有5千年的文明史,自古爱玉、佩玉、玩玉、赏玉.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玉文化。近年来,中国玉器市场持续升温,翡翠及和田玉身价扶摇直上,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喜爱。然而,许多消费者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喜爱却又不敢贸然购买.或者买回后不知如何进行保养,我们经常收到读者给杂志社来信询问,以求解感。为此,本刊开辟:“胡博士信箱”栏目,特聘请胡楚雁博士主特解答消费者的疑问,欢迎广大读者电子邮件咨询。  相似文献   

10.
胡博士信箱     
《中国宝玉石》2011,(2):126-131
中华民族具有5千年的文明史,自古爱玉、佩玉、玩王、赏玉,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玉文化。近年来.中国玉器市场持续升温,翡翠及和田玉身价扶摇直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