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以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同时测定辣椒酱中18种非食用色素的有效方法。样品通过MgSO4和NaCl协同乙腈振荡提取,提取液经QuECh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safe的简称)填料净化后采用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8种非食用色素的定量限为6.0μg/kg~51.0μg/kg,回收率为80.2%~109.2%,相对标准偏差为2.4%~9.7%。该方法实现了多种非食用色素的同时分析,适用于打击辣椒酱中非法添加非食用色素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2.
食用色素的研究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食用色素(天然食用色素和合成色素)的研究现状、合成色素的检测方法、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9):277-286
为了调查、评估重庆火锅底料中7种非食用色素的安全性,经氧化铝柱净化、高压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100组重庆产火锅底料中7种非食用色素碱性橙Ⅱ、罗丹明B、对位红、苏丹红Ⅰ、苏丹红Ⅱ、苏丹红Ⅲ、苏丹红Ⅳ。利用基于Monte Carlo模拟技术的Crystal Ball风险评估软件模拟和抽样对重庆火锅底料中7种非食用色素暴露量和风险进行了非参数概率评估,结果表明,重庆产火锅底料中7种非食用色素均低于方法检出限(碱性橙Ⅱ0. 106 mg/kg、罗丹明B 0. 010 mg/kg、对位红0. 006 mg/kg、苏丹红Ⅰ0. 086 mg/kg、苏丹红Ⅱ0. 138 mg/kg、苏丹红Ⅲ0. 014 mg/kg、苏丹红Ⅳ0. 004 mg/kg),摄食重庆火锅底料对不同年龄段居民带来7种非食用色素危害概率为0%。该研究为指导重庆火锅的安全食用及今后的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制的微型GPC柱对辣椒制品中的非食用色素进行筛查,筛选到一种未知的脂溶性非食用色素,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及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对该未知色素与市售化工染料大红粉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该未知色素为大红粉(Pigment Scarlet Powder).为了有效开展食品中大红粉的检测,建立了一种直接溶剂提取法对辣椒制品中大红粉进行检测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可实现对辣椒制品中大红粉的快速检测,并在部分辣椒制品中检出大红粉.  相似文献   

5.
<正>色素有可食用色素和非食用色素之分,顾名思义,非食用色素是人类无法食用的色素种类,一旦这类色素被添加到食品当中,就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破坏,属于国家严格禁止的食品添加剂种类。本文将就市场上可能出现的非食用色素进行分析,浅谈这类色素的性质、检测方法等,为消费者提供参考。苏丹红苏丹红为亲脂性偶氮化合物,主要包括I、Ⅱ、Ⅲ与Ⅳ4种常见类型。由于苏丹红I颜色非常鲜艳,用后不  相似文献   

6.
戚平  刘佳  毛新武  赵金利  黄松 《食品与机械》2018,34(11):167-173
文章详细介绍了食用色素和违禁染料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国内外对于色素类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色素类检测技术的重点、难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一种采用微型凝胶渗透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GPC)柱筛查辣椒制品中脂溶性非食用色素的方法,采用普通玻璃滴管装填Bio-Beads S-X3凝胶制备微型GPC柱(10 cm× 0.5 cm, i.d.),样品经有机溶剂提取,以正己烷/乙酸乙酯(1∶1,v/v)或环己烷/乙酸乙酯(1∶1,v/v)为流动相,对样品提取液进行柱层析筛查,通过肉眼观察被检样品在凝胶柱中是否分离出保留时间(或保留体积)与非食用色素标准品一致的新色素带,判断样品中是否含非食用色素.该筛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底,结果直观、准确,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成伦  李小庆  王晶  王刚 《食品科学》2009,30(5):273-276
偶氮类非食用色素具有致癌作用,快速检测出食品中的偶氮色素至关重要。本文着重概述了偶氮色素苏丹红和酸性橙的检测方法:分光光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以及电化学检测方法,并对新技术在苏丹红检测方面的应用做了阐述。认为应选择快速、高效灵敏、成本低、普适性强的检测方法。电化学的溶出伏安法及循环伏安法均可对单一偶氮化合物进行快速、准确的定性及定量测定,但对多种偶氮类非食用色素共存体系准确定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食用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食用合成色素、天然替代色素和天然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概况,食品中合成色素的检测方法,以及未来食用色素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超声波提取,固相萃取柱净化,以及通过液相色谱定量检测一些食品中的非食用色素。实验方法对样品溶液的pH、洗脱体积等条件进行优化,不同非食用色素的检出限低于81 ng/mL,回收率能够达到87%以上,相对标准偏差在0.6%~5%,在0.1~100μg/mL,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检测食品中的部分常见非食用色素。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食用色素标准的比较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国内外食品工业中大量使用食用色素作为添加剂用于改善食品的色泽。为了更好地理解食用色素的标准及分析检测状况,本文对中国、美国、日本、欧盟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Commission,CAC)等主要国家和组织的食用色素标准的差异进行对比,对分析检测方法进行总结。结果表明中国允许使用的食用色素品种比美国、欧盟和CAC的多,多数色素允许使用的限量比欧盟限量更高。且国内外对食用色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是: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极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光度法等。目前对食品中色素的分析检测方法较多,但对食用色素在体内的代谢分析鲜见报道。通过对食用色素的标准、分析检测方法及体内代谢几方面来阐述食用色素在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等问题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食品中违禁色素种类及高通量检测技术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工业染料是食品中常见的违法添加色素,是食品中常见的非法添加物。本文根据工业染料的化学性质,将食品中易违法添加的近40种违禁色素分为酸性,中性和碱性,对它们的理化性质、易非法添加的食品种类、毒性危害与法规限制,以及多种禁用色素多重高通量分析测试方法的前处理、线性范围、检出限和回收率等方面做出综述,并分析了各种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作者认为非食用色素检测技术将趋于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高通量筛选和利用免疫学或电化学的快速检测方向发展,检测方法将更快速、环保、低成本、高自动化程度,并会针对不同的检测需求制定相应的检测方法,分别满足实验室确认分析和现场快速筛查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胶体金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标记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简述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瘦肉精、蛋白精、非食用色素、抗生素等食品违禁成分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并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各国(地区)食用色素的使用现况与比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用色素分为焦油色素、天然色素和其他3类。按化学结构,食用焦油色素分为偶氮类、三芳基甲烷类、氧杂蒽类、荧光酮类、喹啉衍生物和靛系染料,天然色素分为四吡咯(卟啉类)衍生物、异戊二烯衍生物、花青苷类衍生物、酮类衍生物、醌类衍生物和其他类。食用色素的编码有INS、E-Number、CI以及部分国家(地区)对合成色素的代号。本文分类介绍了中国大陆、CAC、俄罗斯、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10个国家(地区)的食用色素管理规定与允许使用品种。对各国(或地区)食品添加剂标准表述方式、禁止使用色素的规定、对焦油色素应用态度差异、允许使用色素(焦油色素、天然色素和其他类)品种的使用差异,以及食用色素使用范围与限量差别进行了比对分析,提出了我国出口食品生产应根据出口国(或地区)标准确定色素的使用,我国对进口食品应根据其来源确定重点关注色素品种与限量的建议,并分析了食用色素应用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高鹤娟 《食品科学》1981,2(4):35-37
一、我国食用色素规定情况在食品上着色,我国过去传统使用大然色素,随着染料工业的发展,人工合成色素逐渐用于食品。在1960年以前,人工合成色素在食品上着色,国家未作规定,各地生产混乱,甚至非染料行业(如针织厂)也生产所谓“食用色素”。  相似文献   

16.
食品中的色素(指加工过程中添加的色素)大致分为两大类,即食用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色素。食用天然色素是指由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大部分天然色素是比较安全的,但也有个别是剧毒的,如藤  相似文献   

17.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1):183-188
建立了多种食品(葡萄酒、乳饮料、调制乳、海虾,熟鸡蛋,咸鸭蛋,肉制品,辣椒酱,辣椒粉)中的9种非食用色素酸性红1、酸性橙7、酸性黄36、苏丹红Ⅰ、苏丹红Ⅱ、苏丹红Ⅲ、苏丹红Ⅳ、碱性橙31、罗丹明B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定量检测方法。分别对提取方式、不同食品的分类预处理方法和质谱条件进行了优化。并选择离子检测进行阳性验证,外标法定量分析了上述食品样品中的色素含量。该方法对于酸性红的最低检出限、线性范围和方法回收率分别为:0.10 mg/kg、0.10~0.50 mg/L和86.5%~95.3%;对于其他8种非食用色素的最低检出限、线性范围和方法回收率分别为:0.010 mg/kg、0.010~0.10 mg/L和86.5%~95.7%。  相似文献   

18.
食用合成色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食用合成色素的发展、研究进展、检测技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食品与机械》2020,(3):138-138
3月20日,韩国食品药品安全处(MFDS)发布了第2020-18号告示,修改《食品添加剂法典》的部分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修改食用色素红色3号(赤藓红)、食用色素红色40号(诱惑红)、食用色素蓝色1号(亮蓝FCF)、食用色素黄色4号(柠檬黄)的使用标准,使其可以使用在咖啡中,使用限量均为0.1g/kg以下,上述几种添加剂并用时,使用量之和应为0.1g/kg以下。  相似文献   

20.
示波极谱法在食品合成食用色素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示波极谱法对食品合成食用色素测定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示波极谱法测定了常见的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柠檬黄和亮蓝5种合成食用色素的最低检出量和检出浓度、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加标回收率。结果5种食用色素的回收率在88.6%~101.3%之间;结合样品进行示波极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两种测定方法的对比实验。通过F检验与t检验,验证了示波极谱法和HPLC法两种测定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示波极谱法测定食品中合成食用色素,灵敏度高、精密度好、操作简便快速,适合在基层疾控检测工作中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